阿燦

阿燦

這個名稱是來自電視藝員廖偉雄在無線電視劇集《網中人》里飾演程燦的稱呼,他在劇里飾演性格愚昧、土裡土氣而且急於求成的大陸新移民。此外,在劇中阿燦因為要一口氣吃下30個漢堡包而轟動一時,而廖偉雄亦因此劇走紅,“阿燦”也一直成為廖偉雄的暱稱。

基本信息

主要資料

1978年,香港TVB播出了由周潤發鄭裕玲香港知名演員合演的長篇電視劇《網中人》,香港藝人廖偉雄飾演其中的男主角阿燦——一個偷渡到香港的農村小子。廖憑藉這個「大陸仔」阿燦,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回歸十年,香港人心態最大的變化,反映在與內地的關係和對內地的重新認識之上。當年曾自負地譏笑內地人是“阿燦”的香港人,今天卻要用“港燦”來自謔,真是“世道變了,人心也變了”。

詳細內容

香港明星阿燦香港明星阿燦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大東電報局曾有一個廣告,一名西裝筆挺的成功男士,以權威的姿態向觀眾解說:香港充滿朝氣、欣欣向榮,以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把東西方的信息匯聚集散。這個時期香港經濟的成功轉型與騰飛,讓香港迅速發展成舉世矚目的國際化大都會,也因此,香港人人如廣告片中的成功男士一般,滋生出盲目自大的優越感,尤其在相對貧窮落後的內地人面前,這種優越感就會成倍放大,“表叔”、“阿燦”、“燦哥”、“燦妹”等嘲笑性用語,構成了這一時期香港人對內地人的集中印象與認識。“表叔”的說法源自革命樣板戲《紅燈記》,在那經典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李鐵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這位“表叔”於是進了港人編撰的粵語詞典,以其“沒有大事不登門”的形象,演變為大陸外派駐香港中資機構人員的文化符號。“阿燦”比起“表叔”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1979年,電視連續劇《網中人》在香港熱播,一位剛從大陸來到香港的新移民程燦,在電視裡笑著說:“我系阿燦呀!我準備返鄉下探阿爸阿媽……”阿燦在香港陌生文化與環境中種種不協調甚至滑稽的表現,由此被升華成八九十年代內地人愚昧、憨厚、封閉、缺乏修養的代名詞。
九七回歸之後,“阿燦”與港人正式成為一家,“表叔”登門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香港人的優越心態似乎依舊,國語與粵語更是一度成為落後與發達的文化標籤。但伴隨著香港遭遇一系列的經濟重創,特別是2003年前後的SARS襲港、負資產橫行、失業率高企,香港經濟降到谷底。與此同時,內地經濟水平卻在時刻高速發展之中,越來越多內地人通過“自由行計畫”湧入香港,擠滿銅鑼灣、尖沙嘴、旺角的大小商鋪,以個人消費帶動香港的經濟成長。以往在內地自詡大豪客的香港人,今天反而要期望每年一度的國慶黃金周、五一黃金周,搶著做內地人生意。粵語也因此不再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交流的唯一語言,國語愈發受到重視,成為他們必須學習的新技能。到了2007年1月,人民幣價值第一次高於港幣,北上消費的香港人忽然發現,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港幣再也不吃香了,深圳的計程車司機都開始理直氣壯地拒收港幣。在巨大的反差面前,香港人不得不感慨句“今時唔同往日”,多年來賴以驕傲的經濟優越感再也不復存在,“表叔”、“阿燦”等文化偏見的符號也就此成為歷史。
於是,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開始選擇北上內地,從深圳、廣州到上海、北京。不僅北上消費,也北上工作,甚至定居。就好像當年程燦來到香港一樣,看什麼都驚嘆,以至於要以“港燦”自謔了。僅以定居為例,香港回歸前,到內地定居對很多香港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在回歸十年後的今天,香港人返回內地生活反而成為大潮流。根據香港規劃署2006年的調查發現,2001年到內地定居的香港人有4.1萬,2003年則有6萬多,而到了2005年,則增加到9.1萬,意即每兩年就以幾乎50%的速度遞增。當年以“阿燦”嘲弄人家,如今用“港燦”自嘲,真是風水輪流轉。
從“阿燦”到“港燦”,香港人是否已從中獲得若干啟示,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呢?這並不得而知,但有不少香港人惶惶然,患上邊緣化的群體焦慮症,倒是這一兩年香港人心態變化中的新趨勢。
長期以來,香港人的深層心態一直有所波動。內地發展滯後,未免歧視;內地急速發展,則少不了擔憂。早幾年擔心的,還只是上海取代自己的地位,“雙城記”的討論曾一度熱門。今天,當內地迎來全面發展,香港所擔憂的,就不僅是上海一座城市,而是整個內地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港燦”雖說是自我戲謔,卻也未嘗不體現出自卑。其實,跟內地相比較,香港活潑的民間社會、開放的媒體、自由寬鬆的制度、公共管理上的嚴謹、對規範和秩序的重視,都使得它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文化系統,顯示出很強的優越性。美國傳統基金會2007年1月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更是連續第13年將香港列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因此,香港人大可不必過於悲觀,偏頗地認為誰將取代誰。
反之,如若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內地建立起良好互動的機制,同時又把香港的命運放在中國發展的大框架之中,才能打造出兩地一起燦爛的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