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min min min

Abbas Kiarostami

簡介

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自小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強烈興趣。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美術道路,為了生活,便暫且為交警局設計交通海報,同時給兒童讀物畫插圖,後來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對各種工作的嘗試為他日後從影積澱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1969年是伊朗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誕生了,青少年發展研究院聘請阿巴斯組建電影學系,此後的二十三年間(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電影系成為了製作伊朗新電影的溫床,而對阿巴斯本人來說,這同樣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從六九年開始,作為一名導演、劇作家、製作人以及剪輯師,他如一顆新星在伊朗電影工業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中我們已可洞見他日後集大成作品的藝術風格:紀錄片式的框架,即興式的表演,真實生活的節奏,和現實主義的主題。而這一切都被他舒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積累了幾年拍短片的經驗,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旅行者》(當然也只有74分鐘),細膩地描繪了一個叛逆的鄉村問題少年,他執意要到首都德黑蘭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八十年代,他相繼拍攝了一些反映伊朗學齡兒童面臨的問題的紀錄片,如《一年級新生》(1985),《家庭作業》(1989)等等。
二十餘年的從影生涯早已使阿巴斯在本國成為支柱型導演,但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壇、確定了其國際大導演的地位,還是在進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後。1987年,樸素的兒童題材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讓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認,在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回了大獎。1990年,阿巴斯把鏡頭對準了貧苦的大眾,拍出了可能是迄今為止他最鍾愛的影片《特寫》。一個潦倒的影迷因為冒充著名導演騙取錢財而被送上法庭,阿巴斯就此進行了紀錄片式的採訪調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新鮮而獨特的手法,交疊著電影的真實與現實的真實。自《特寫》始,導演沿用並發展了這一手法,有意識地模糊紀錄與虛構之間的界限。譬如在1994年完成的《生活在繼續》(又譯《生生不息》),其線索即是尋找在《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飾演主人公的那個孩子。1994年的《穿越橄欖樹林》(又名《橄欖樹下的情人》)是關於一個電影攝製組選演員拍片的故事,而該攝製組正在拍攝的影片就叫作《生活在繼續》。正是這種實與虛的交織,使觀眾強烈地感到所觀看的影片不只是創作出來的藝術品,也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現實生活。也正是由於三部作品間微妙的聯繫,有人將它們稱作是阿巴斯的三部曲。事實上,這並不是導演本人的屬意,但它們的確是阿巴斯眾多影片中的精品,為國外觀眾和評論家熟悉且讚賞。《生活在繼續》成為阿巴斯首次攜與參展紐約電影節之作,更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羅西里尼人道主義精神獎和金攝影機獎。1997年,思索生死問題的哲理影片《櫻桃的滋味》為阿巴斯贏得了更大的聲譽,於坎城影展上奪得金棕櫚大獎。阿巴斯成為伊朗首位獲此殊榮的導演。1999年他推出了最新作品《風將把我們帶向何處》(又譯《隨風而去》),榮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會大獎。同時,阿巴斯還不時為他人編寫劇本,如八七年的《鑰匙》、九五年的《旅程》,以及最廣為人知的《白氣球》,都出自他的手筆。
阿巴斯的電影風格得到了眾多著名導演的認同與讚賞,昆汀•塔倫蒂諾、埃米爾•庫斯杜里卡等都對他推崇倍至,新浪潮猛將戈達爾甚至公然宣稱,“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而黑澤明則說得更為懇切,“很難找到確切的字眼評論基亞羅斯塔米的影片,只須觀看就能理解他們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時候我非常傷心。後來,我看到了基亞羅斯塔米的影片,我認為上帝派這個人就是來接替雷伊的。感謝上帝。”

電影作品

1970 《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 (12 mins)
1972 《課間休息》Breaktime (17 mins)
1973 《經歷》The Experience (60 mins)
1974 《旅行者》THE TRAVELLER (74 mins)
1975 《一個問題兩種解決方法》Two Solutions for One Problem (54 mins)
1975 《我是否能夠》So Can I (4 mins)
1976 《色彩》The Colors (15 mins)
1976 《結婚禮服》The Wedding Suit (54 mins)
1977 《報導》THE REPORT (112 mins)
1977 《致教師辭》Tribute to the Teachers (30 mins)
1978 《第一解決方案》Solution No.1 (11 mins)
1979 《案例一,案例二》Case No.1, Case No.2 (53 mins)
1980 《牙痛》Toothache (23 mins)
1981 《有序或無序》Regularly or Irregularly (15 mins)
1982 《合唱》The Chorus (17 mins)
1983 《公民》Fellow Citizen (52 mins)
1984 《一年級新生》 FIRST GRADERS (84 mins)
1987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87 mins)
1989 《家庭作業》 HOMEWORK (85 mins)
1990 《特寫》Close-Up(100 mins)
1992 《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se On(91 mins)
1994 《穿越橄欖樹林》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03 mins)
1995 《白氣球》White Balloon( 編劇)
1997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95 mins)
1999 《風將把我們帶向何處》 THE WIND WILL CARRY US (118 min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