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善遺址

阿善遺址

阿善遺址阿善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區東15公里阿善溝門東。1979年由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發現,1981年正式發掘,連同擴方共揭露面積1170平方米。發掘出房基24座,窯穴220個,墓葬3座,出土遺物計約1600多件,還有大理動物骨骼、石料、木炭等出土。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阿善遺址在包頭市區東15公里阿善溝門東。1979年由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發現,1981年正式發掘,連同擴方共揭露面積1170平方米。發掘出房基24座,窯穴220個,墓葬3座,出土遺物計約1600多件,還有大理動物骨骼、石料、木炭等出土。從地面往下分五層,一層為耕土,夾雜有地表房子牆基的石塊和各類文物遺物;二層分為兩個層,一小層色淺灰,質鬆軟;一小層黃花土,質堅硬,多處留有地面房子的居住面和火塘遺蹟,遺物豐富,採集到大量泥質籃紋灰陶片;三層色深灰,土質鬆軟,中間夾有一至兩層居住面,仍以灰色籃紋陶片為多,陶胎多呈褐色;四層褐色土,土質細而硬,有泥質灰褐和泥質橙黃陶居多,並有少量彩陶;五層為生土。按其層次序列,由早到晚,將第五層的文化遺存稱阿善第一期文化,將第四層的文化遺存稱阿善第二期文化,將第三、二層的文化遺存稱阿善第三期文化,分早、晚兩段,與阿善遺址相近的蓿亥溝遺址、阿都賴遺址、西園遺址、莎木佳遺址、黑麻板遺址、威俊遺址、納太遺址、沙兵崖遺址等,其文化內涵 亦相同於職權善遺址。

遺址發掘

阿善遺址代表史前文明的“阿善”遺址分布於大青山南坡山前台地上的“阿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年來通過一系列科學發掘,清理出居住房屋遺址十餘座,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制磨盤、磨棒、斧、鏟、刀、骨制錐、針、鋸;生活用具有:陶製缽、盆、罐、碗;樂器中有一件完整的三孔陶塤,現在仍可吹奏出不同音節關係的五個音符。它們的存在,為確立河套地區同類文化的發展序列,填補了缺環。尤其是在西園春秋墓內發現的大量似鹿類動物頭骨的殉牲,為研究包頭地名的由來---“有鹿的地方”,提供了又一個新的實物佐證。
從阿善第一期阿善遺址文化遺物石磨盤、石磨棒看,當時這些地區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因為婦女從事農業,採集決定意識的勞動,從而確定了婦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神話中的后稷為“五穀母神”,說明婦女是從事農業勞動的主力。阿善遺址紡輪的發現,陶片繩紋得知當時已利用 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淮南子.汜論訓〉)就是婦女肅取野麻纖維,用陶輪或石輪捻成細線,織成麻衣,阿善遺址中的石球,沙兵崖遺址的砍砸器,帶刃石刀,說明當時男子主要從事狩獵,用此類石器射獵、剝皮、割肉等。

構造環境

阿善第二期文化阿善遺址這類文化的居住地址都選擇在臨近水源的高地上,有的是山前向陽的台地,有的是河溝兩旁的台地。阿善遺址中房子是半地穴式,門向西南,門道或斜狀或台階式,室內中心唯一圓形坑炕,或在圓形坑灶後再加一方形地面灶。窯穴,多為長方形圓角豎穴坑,體積大小懸殊,四壁與底部均較平整。

保護

2006年05月25日,阿善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包頭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