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defensivebehavior)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任何一種能減少來自其它動物傷害的行為。可區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

基本信息

初級防禦

初級防禦不管捕食動物是否出現均在起作用,它有助於減少與捕食動物相遇的可能性。初級防禦有四種類型,即:穴居、隱蔽、警戒色和擬態。

警戒色

警戒色警戒色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動物往往具有極為鮮艷醒目的色彩,這種色彩對捕食動物具有信號和廣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動物見後避而遠之。胡蜂和黃蜂的身體具有黑黃相間的條紋,它的作用不是隱蔽自己而是起警戒作用。每一個捕食動物在學會迴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個具有警戒色的動物,在嘗到了苦頭後才能學會迴避它,這就叫條件迴避反應,很多脊椎動物都形成了條件迴避反應。

穴居

營穴居生活的動物使捕食者很難發現。蚯蚓和鼴鼠等動物終生都生活在地下並形成了極特化的習性和食性;野兔在晨昏和夜晚才在地面覓食,而在易被捕食動物發現的白天則隱藏在洞穴中。

擬態

擬態擬態

一種動物如果因在形態和體色上模仿另一種有毒和不可食的動物而獲得好處,這種防禦方式就叫擬態。一種無毒的物種模仿一種有毒的物種叫貝茨擬態,如食蚜蠅模仿蜜蜂。兩種有毒的物種互相模擬叫繆勒擬態,這種模擬對雙方都有好處。

隱蔽

很多動物的體色與環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易被捕食動物發現。如螽斯的體色是綠色的,水體表層的浮遊動物常常是透明的。北極地區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每年可變色兩次,夏季時雷鳥和雪兔是褐色的,此時它們在岩石和稀疏的植叢中棲息和覓食,但到冬季,它們全身變白,與茫茫雪原混為一體,所以它們在兩個季節都能隱蔽自己。

次級防禦

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動物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動物相遇後的逃脫機會。次級防禦有六種類型,即: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和反擊。

回撤

是穴居動物最有效的次級防禦手段,野兔一遇到危險就立即逃回洞內;管居沙蠶遇到危險則立即縮回到自己的管內。在同樣情況下,有殼動物會縮入殼內,有刺動物則會滾成球或將刺直立起來,保護其軟體部位。

逃遁

很多動物當捕食者接近時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飛翔迅速逃離,有時採取直線運動,有時採取不規則運動。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離它們較遠時採取直線飛行,以便儘快飛出蝙蝠的搜尋區,但當蝙蝠離它們較近時,便採取飄逸不定的不定向飛行,使蝙蝠難以捕捉。非洲獵豹快速追捕瞪羚時,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陣以後,會突然停住,馬上改向一側跑去。如果它不拐彎,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獵豹抓住。瞪羚雖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過程中有急轉彎的特殊本領,因此它常常能從獵豹的爪下逃脫。

威嚇

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動物,往往採用威嚇手段進行防禦。蟾蜍在受到攻擊時會因肺部充氣而使整個身體膨脹起來,造成一種身體極大的虛假印象。螳螂遇到危險時會把頭轉向捕食動物,翅和前足外展,把其上的鮮艷色彩暴露出來,同時還靠腹部的摩擦發出像蛇一樣的嘶嘶響聲,這種行為常常可把小鳥嚇跑。

假死

很多動物都以假死習性來逃避捕食動物的攻擊。如很多甲蟲、螳螂、蜘蛛和哺乳動物中的負鼠等。這些動物通常只能短時間地保持假死狀態,之後便會突然飛走或逃走。

轉移攻擊部位

有些動物是通過誘導捕食動物攻擊自己身體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個或多個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動物的攻擊,從而使身體的頭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擊。很多蜥蜴在受到攻擊時會主動把尾巴脫掉,以後會再生出新的尾巴。

反擊

一個動物在受到捕食動物攻擊時的最後逃生機會,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如牙、角、爪等)進行反擊。大部分動物在遭捕捉後都會進行反擊。棲居在北極苔原地帶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襲擊時,會把幼牛保護在牛群中間,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圍成圓陣,個個頭朝外,用犄角與狼搏鬥。在這種陣勢下,狼是無能為力的,最後一退了之。

意義

防禦性為對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