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崎腸桿菌感染

阪崎腸桿菌感染

阪崎腸桿菌(Bntorobater sakazakii)屬腸桿菌科腸桿菌屬,革蘭染色陰性桿菌。阪崎腸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繁殖迅速,但不耐熱,可通過巴斯德消毒法殺滅。阪崎腸桿菌屬條件致病菌,在一般情況下,不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但對於免疫力低下者和嬰幼兒、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可以致病。感染來源主要是受阪崎腸桿菌污染的奶粉,人與人之間無傳染性。

臨床表現

多數患兒臨床症狀輕微且不典型,易被忽略。嚴重者可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症、腦膜炎等。

(一)全身症狀:發熱,新生兒可表現為體溫不升、精神萎靡、拒乳、黃疸加重,面色發灰、皮膚發花甚至出現休克。

(二)消化系統症狀:可有嘔吐、腹脹、腹瀉、粘液血便,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嚴重時可發生腸穿孔和腹膜炎。

(三)神經系統症狀:煩躁、哭聲尖直、嗜睡甚至昏迷,可出現凝視、驚厥,查體可有頭圍增大、顱縫裂開、前囟張力增高、腦膜刺激征陽性。

診斷要點

(一)人工或混合餵養兒。

(二)具備上述臨床表現中的一項或多項。

(三)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增高,新生兒或早產兒可降低,中性粒細胞增多,可有血小板降低),便常規(可有紅白血球,便潛血陽性),腦脊液檢查(白細胞增加,蛋白增高,糖降低),血、腦脊液、便培養有阪崎腸桿菌生長。

(四)影像學檢查: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時,腹平片早期表現為部分腸管擴張、僵硬,充氣不均勻,腸間隙增寬,典型表現為腸壁囊樣積氣;晚期可出現門靜脈積氣,滲出性腹膜炎,腸段固定擴張,腸穿孔時表現為氣腹。有神經系統併發症時CT可表現為腦室擴大、腦水腫、硬膜下積液、腦膿腫等。

(五)確診病例必須有病原學依據。

治療

(一)輕症病例應加強護理,對症治療,保證液體和電解質的攝入,並注意隨訪。

(二)出現明顯腸道症狀者應選用抗菌藥物治療,可選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等抗菌藥物,並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可同時套用腸黏膜保護劑和微生態製劑。

(三)重症病例可選用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美洛培南等進行抗菌治療,並根據臨床治療效果和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應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要禁食,腹脹嚴重者要給予胃腸減壓,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腦膜炎患兒給予鎮靜、止驚、降顱壓及針對併發症的治療;有休克表現時及時給予抗休克治療。

預後

輕症患者預後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嬰幼兒感染宣教要點

1、阪崎腸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在水、土壤、食物、排泄物等中都能夠檢出。細菌不耐熱,加熱到72℃持續15秒就可以殺滅。細菌不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2、阪崎腸桿菌在一般情況下不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但對於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可以致病。

3、絕大多數患者為輕症病例,表現為輕微的消化道症狀,恢復良好;重症病例罕見但病死率高。對於發現的病例應及時報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