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徐薯6號

阜徐薯6號

該品種於2006~2008年參加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全國甘薯品種區域試驗,2009年3月經全國甘薯品種鑑定委員會鑑定通過。建議在北方薯區的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中北部適宜地區種植。不宜在根腐病田塊種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阜徐薯6號
品種名稱:阜徐薯6號(阜徐213-6)
作物種類:甘薯
鑑定編號:國品鑑甘薯2009001
選育單位:安徽省阜陽市農業科學院、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栗子香放任授粉
省級審(認、鑒)定或登記情況:無

特徵特性

阜徐薯6號系澱粉型品種,萌芽性較好,中長蔓,平均分枝數6個左右,莖中等粗,葉片心形,頂葉淡綠,葉色綠,葉脈紫色,莖色綠帶紫;薯形長紡錘形,紅皮淡黃肉,結薯較集中,薯塊大小較整齊,較耐貯,單株結薯3個左右,大中薯率高,薯乾潔白平整品質好,食味中等;耐貯藏。據有關資料顯示,阜徐薯6號兩年區試薯塊平均乾物率35.26%,比對照徐薯18高6.93個百分點,澱粉率24.31%,比對照高6.04個百分點。中抗黑斑病,感根腐病、莖線蟲病和蔓割病,綜合評價抗病性一般。

產量表現

2006年參加北方薯區全國甘薯品種區域試驗,平均鮮薯畝產1821.8公斤,比對照徐薯18減產9.12%;薯乾畝產649.1公斤,比對照增產12.45%;澱粉畝產448.8公斤,比對照增產19.98%。2007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1518.9公斤,比對照徐薯18減產19.25%;薯乾畝產528.9公斤,比對照增產1.06%;澱粉畝產363.2公斤,比對照增產8.2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1710.0公斤,比對照徐薯18減產7.71%;薯乾畝產598.6公斤,比對照增產8.43%;澱粉畝產411.9公斤,比對照增產13.66%。

栽培要點

注意早育苗,培育壯苗,適時早插;春栽3000株/畝,夏栽3500株/畝;及時中耕除草,防治地下害蟲;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排水防澇,控制旺長,適時收穫。

鑑定意見

該品種於2006~2008年參加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全國甘薯品種區域試驗,2009年3月經全國甘薯品種鑑定委員會鑑定通過。建議在北方薯區的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中北部適宜地區種植。不宜在根腐病田塊種植。

套用前景

阜徐薯6號的推廣套用前景看好,能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種植小麥產量7 500 kg/hm2,產值約1.35萬元/hm2,種植玉米產量6 750 kg/hm2,產值1.5萬元/hm2,甘薯鮮薯平均產量30 t/hm2,產值約3萬元/hm2,效益明顯高於小麥、玉米。因此,種植高澱粉甘薯是貧困鄉村調整種植結構、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高產高澱粉抗病甘薯新品種阜徐薯6號的推廣套用,不僅提高安徽省甘薯單產水平和甘薯總產,改善甘薯生產澱粉型品種單一、出粉率低、產量不高的現狀;還可以促進甘薯加工製造業、飼料業以及養殖業的興旺發達,進一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史新敏,李洪民,張愛君. 五彩甘薯種薯“333”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8(S1):43-44.
[2] 范澤民,朱玉靈,邢鳳武,等.高產抗病甘薯品種阜薯24選育[J].安徽農業科學,2005(11):2048,2111.
[3] 邢鳳武,范澤民,朱玉靈.優質食用型甘薯新品種皖薯8號的特徵特性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4(4):660,675.
[4] 岳文菁.甘薯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閩東農業科技,2008(1):5-6.

選育機構

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徐州市農業科學院,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四個名稱一套機構,以下簡稱徐州農科所。前身機構銅山農事試驗場創於宣統二年(1910年),7度遷址,20餘次更名,百年延續未斷,是國內創立較早、連續時間最長的農業科研機構。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原僅一座10畝地的簡陋廟址,發展成現在千餘畝場地、基礎設施齊全、專業優勢顯著、科技成果豐碩的現代農業科研機構,躋身於全國農業百強院所。
科研方向幾度調整,著重套用開發研究,啟動部分套用基礎研究。育種目標由以往以高產為主調整為高產、優質、多抗、專用型品種為主;栽培技術研究從以往高產為主調整為超高產、輕型、高效、安全、集約栽培為主。育種方法由以往系統選育為主過渡到以雜交育種為主、系統選育為輔,啟動分子標記生物技術用於輔助育種的研究。至2009年止,累計自育各種農作物新品種187個,其中17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1個品種在不同時期成為黃淮地區糧棉油作物主體品種,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14.95億畝,新創社會經濟效益243.9億元;研創和利用栽培新技術203項;引進鑑定推廣的外地品種98個;在省級以上刊物累計發表論文1190篇,其中學報級167篇,主編或參加編寫專著127部;獲各級成果獎204項、259項次,其中國家級獎19項次,部、省級獎123項次。獲國務院表彰1次,省政府3次嘉獎,市政府4次“先進單位”稱號,連續3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百強農業科研單位,在600餘個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中一直名列前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