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墓[湖北省當陽縣關陵]

關羽墓[湖北省當陽縣關陵]
關羽墓[湖北省當陽縣關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羽墓位於湖北省當陽縣西,現稱為關陵。關陵廟位於長坂坡西北五里處,明朝時建廟,從外觀賞關陵,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廟內有拜殿、正殿、寢殿、春秋閣、和睦鼓樓、八角亭等建築。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弔。2006年05月25日,關陵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信息

概述

關羽墓關羽墓

湖北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在當陽西北被吳兵伏獲遇害。孫權擔心劉備復仇,將關羽首級獻給了遠在洛陽的曹操。操識破其“嫁禍於人”之計,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羽首於洛陽城南;其正身,孫權以侯禮葬於當陽。這就是民間常說的關公“頭定洛陽,身困當陽”。

關羽退走麥城後,為孫權部將潘璋、呂蒙殺害。孫權將關羽首級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曹操敬重關羽忠義,刻沉香木續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於洛陽

在洛陽,葬關羽首級之冢稱為關林,中國古代只有聖人的葬地才能稱為“林”,如孔林、孟林等。洛陽關林占地130餘畝,位於洛陽市南7公里,是中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築群。

此外,在湖北當陽,有葬關羽身軀之冢,稱為陵,而古代帝王墓才能稱為陵。山西解縣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也修建了葬其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國墓葬史上實屬罕見。

背景資料

關羽畫像關羽畫像

關羽,本姓馮,十九歲那年,因抱打不平,將解州一惡人殺死,逃亡途中,在潼關遭守軍盤問,性急之下手指關口,隨口說自己姓關,以後就開始姓關姓。

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投奔劉備後在忠義仁勇之外,其實和平常人一樣有缺點,太自負,結果敗走麥城,導自死亡。關羽在麥城被俘後被殺,孫權將關羽頭顱送給在洛陽的曹操,曹操將關羽頭顱配烏木身,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建有墓冢和祭祀大殿。《三國志》注吳歷曰:權送公元於曹操,操以諸侯之禮葬之。

據舊洛志,謂曹操葬公元於洛陽城南五里,今故洛城五里關莊有冢甚大,土人作寨其上,下有公廟。這裡的公,就是關公。城南是漢魏時的城南,漢魏城在今白馬寺東邊。

明代時,村民在墓冢之上建村寨,稱為關莊。民國時,村中還殘存大殿。百姓在原關羽墓遺址建房時,曾挖出人頭遺骨一個。今白馬寺南關莊,才是真正關羽頭顱埋葬地。而今天洛陽所有關廟全為紀念性廟宇,這一點應該讓洛陽的人知道。

關羽的成就主要是曹操所幫助的結果。曹操才是關羽的知音,以一個大政治家的膽略和非凡的自信對待關羽,最後收穫的卻是關羽的人頭。

一名蜀將,故後八百年無人津,宋代開始卻享盡了千年香火,世上是非很難說的清楚,講的明白。關羽成就自己大義時,是否也缺了點情字。而八百年後,宋朝統治者看重了三國中關羽的精神價值,在全國普建關廟。按奉香火。儒教、道教、佛教為了各自利益,廣泛頂禮膜拜,三教共同宣傳。關羽的信仰超過一切過往宗教,一切神靈,成了三大宗教文化的交叉點。

關羽墓在中國有三處:一在洛陽,葬關羽頭;二在當陽玉泉山,葬關羽身體;三在成都萬里橋南,關羽昭烈招魂處。

建築構造

關羽墓關羽墓-----機構布局

關陵,坐落在當陽城西五里處。陵廟坐西朝東,面臨沮水,與景山遙遙相望。宋代以前,關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地,修葺山門,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當陽知縣黃恕上書朝庭,請為關羽墓地建廟。得憲宗恩準,才大興土木,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達98畝。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大殿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二殿五開間,廡殿式,門上懸掛著"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御題。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

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蜀漢名將關羽之墓蜀漢名將關羽之墓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弔。

20世紀80年代初,當陽人發願修復關陵,如今這片紅牆黃瓦更加金碧輝煌。陵園山門仿古漢建築,進山門,迎面為神道碑亭,亭內豎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鐫刻二十四字: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墓道。

過碑亭,沿中軸線排列著“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園門、馬殿、拜殿、大殿、寢殿、陵墓等。兩側尚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建築。由於歷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關陵,留下了佛教的諸多印記,也留下了今日關帝廟內的佛堂、齋堂等建築。

中軸線盡頭的關公古墓,高七米,周長六十八米,墓頂古木參天,綠陰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進入墓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曾隨父親一起循墓道進入墓室,見墓頂如蒼穹覆蓋,頂端垂下兩串鐵鏈,懸吊著巨大的棺室。兩邊配有長明燈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個巨大的水缸,也許是當年用來盛燈油之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現在,人們只能在墓前憑弔進香。

文化傳承

關林位於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關林位於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

千百年來,歷史人物關羽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在海內外華人中獲得了廣泛一致的民族認同,被譽為“武聖”、“關公”、“關帝”、“關財神”,形成了以“忠義仁勇”美德為核心內容、獨具特色的關公文化。

關羽本是一名武將,但由於他“義不負心”,忠勇兼備並最終“斷首捐軀”成仁。因此,千百年來,朝臣黎庶敬慕關羽“忠義仁勇”,視其為忠義楷模,仁勇化身。歷代帝王為旌表忠義,步步加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其封號最終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隨著歷代帝王對關羽封謚的追加,關羽墓的稱謂也越來越高。中國古代只有聖人的葬地才能稱為“林”,如孔林孟林等,而在河南洛陽,葬關羽首級之冢稱為關林。古代帝王墓才能稱為陵,而在湖北當陽,葬關羽身軀之冢稱為陵。在山西解縣建有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還修建有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國墓葬史上實屬罕見。人們膜拜、祭祀關羽,為其修祠建廟。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皇帝命天下直省郡邑皆立關廟,賜春秋兩祭,加誕祭,並敕封關羽三代公爵。之後,對關羽“褒封不盡,廟祀無垠”,真可謂“五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形成了與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廟”相對應的祭祀關羽的“武廟”。雖然關羽以其武聖人之封號與文聖人孔子齊名,但孔廟一般是一縣一廟,而關廟則遍及全國城鄉。

據統計,中國目前共有關帝廟數千座,僅在台灣就有40餘座,其它如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尼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的華人聚居區,建有關帝廟4萬餘座。有廟便要祭祀,有祭祀便有廟會。據史載,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冢廟林”三祭合一的洛陽關林廟會已有萬人規模。廟會之日,焚香祭祀,唱戲娛樂,廟前出現集飲食、購物於一體的集市貿易,逐漸成為當地的商品貿易中心,關羽便成為經商者的保護神,“忠關羽”變成“商關羽”。經商者的店鋪、家裡便供奉起了“關羽神”。作為“財神”關羽的“義不負心”又形成了以“仁義”、“公正”為核心的商品交易準則,形成了“義中求財”的商品交易道德,並因此成為關公文化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台灣、香港同胞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華人、華商每年回大陸,在洛陽關林、當陽關帝陵和解州關帝廟進行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動。海內外華人以“關”為媒,弘揚“忠義仁勇”傳統美德,傳播了中華正氣,促進了中華經濟的發展。

保護價值

關陵位於當陽市區西北3公里,占地70餘畝。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陵冢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餘米,石牆、石欄環抱。南宋時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門、墓道。明成化三年,當陽令黃恕奏準敕建廟宇;大規模關陵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
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弔。
當代,關陵廟曾多次維修擴建,中軸線上八座主要建築則進行了落架大修。今日關陵已煥然一新。陵區自前至後沿中軸線依次為:神道碑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旁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