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行性變

關節退行性變

關節退行性病變又稱骨質增生,即骨的退行性病變,是關節炎的一種表現。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

基本信息

定義

關節退行性變關節退行性變
關節退行性變,就是指隨著時間的流失,年齡的增長,在人體關節處(膝關機、腰椎頸椎關節等)尤其是關節軟骨會出現輕重不同的衰退、老化、退化現象,嚴重的成為病變,引發骨刺演化為各種關節疾病,如膝關節炎、髖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並在臨床上表現為各種身體不適感,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臨床上以中老年人發病多見,特別是50~60歲的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
一般來說,人體過了30歲以後,各處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頸椎等脊柱關節就要發生退化,關節韌性和彈性都將減弱,自然地,包裹其外的關節囊的生理平衡將受到影響,而人體為了適應這些內環境的變化,會自動調整自身狀態,建立新平衡,在退化的關節表面邊緣處,代償性地長出新的骨骼,即骨質增生,也就是通常說的骨刺。中老年人的關節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骨刺,往往就是源於這種自我代償性反應。
當骨刺增長到自身不能調節的時候,骨刺周圍的軟組織就會充血、水腫、炎症、粘連、壓迫神經及血管,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病症,如軟骨凹凸不平、關節縫隙狹窄、軟骨磨損缺失,這就是關節退行性變。

多發部位

關節退行性變發生在不同的部位就引起不同的症狀。
最常發生的部位應該是膝關節。膝關節承受了人體的大部分的重量,而且位置淺,活動量大,特別是在活動過程中由於關節不穩,容易引起損傷。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中老年人的內分泌系統功能減弱,關節營養來源的的滑液分泌隨之減少,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關節軟骨變軟變薄,承壓能力減低,關節軟骨磨損加劇,於是關節軟骨面出現反應性增生,形成骨刺。
腰椎、頸椎發生退行性變也很常見。如果出現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疼痛麻木,則說明腰椎關節退行性變的可能性大,而如果感到頸、肩、背、上肢酸痛麻木或脹痛,則是頸椎發生了病變壓迫了神經根。

臨床表現

關節退行性變基本上發病緩慢,在中老年肥胖女性中常見,並常伴有勞損病史;關節活動時感到疼痛,其特點是初期為發作性疼痛,後改為持續性疼痛,勞累後加重,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跳跑蹲跪時更加明顯,關節活動時伴有摩擦聲和彈響聲。
X線檢查:正位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硬化,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化驗正常,血沉正常,抗O及類風濕因子陰性和關節液為非炎性。

治療

1.休息 給退化關節減少壓力,急性發作期內最好把患病關節放在床上休息,以便關節囊和韌帶鬆弛,以減少關節軟骨的壓迫。肌肉不平衡可引異常大的應力集中於關節的一側,大大地加重了關節的退化過程,所以平常應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不利的力學體位。
2.運動和體操 為了防止肌肉萎縮,在不負重的情況下,每天幾次給關節施以全範圍的運動,但須避免劇烈的運動,否則將導致關節面明顯受壓,加劇病情。
3.理療 包括熱敷、按摩、牽引、功能鍛鍊(主、被動運動),可以促進關節部位血液循環,緩解病情惡化,改善和平衡肌肉在關節上的作用力,促進恢復。
4.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可止痛和抗炎,但並不能制止病理過程發展。但考慮到毒副作用,必須小心用藥。
5.補充代替醫療 所謂代替醫療,指的是在傳統西醫之外,並且其功效可以代替或補充西醫作用的療法。關節退行性變方面最引人矚目是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利用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來恢復人體已退化的關節軟骨,成為關節退行性變治療的新嘗試。現在在歐洲,軟骨粉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關節炎藥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鋸峰齒鮫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採用百傲鯊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廣泛運用於實際臨床並取得顯著成效。缺點是選材精細,工藝要求高,價格相對昂貴。
6.手術治療 包括微創手術以及病情後期的關節置換手術。微創手術旨在消除腐蝕關節面的關節內病因,通過小創口進入關節內部,或切除部分軟骨,或磨削粗糙的軟骨表面,或清理關節腔。而關節置換指用人工製造的關節代替自身的關節,屬於最後的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兩者對人體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性,所以保守療法以及重視自然治癒力的補充替代醫療(上述)近年得到較廣泛推崇。

注意事項

1.肥胖患者應注意節食,以便減輕關節負荷。
2.患者應主動進行關節功能鍛鍊,以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及加強肌肉力量。
3.關節腫痛嚴重者應臥床休息,避免超負荷的活動與勞動,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