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變

退行性變

退行性變,就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所發生的一種異常改變。通俗說法就是“老化”。

基本信息

過程

過程的變化

人的生長發育要經歷從幼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過程,一般在20歲左右發育成熟 。這時,人體各個零部件(組織、器官等)也都發育成熟,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負荷過重,它們就會一步步走向衰老,就是這樣。

注意

頸椎可能是人體最容易發生退行性變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從20歲左右就開始了,退變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有人給40—49歲的人拍頸椎片時,發現50%以上都有退變,而60歲以上者幾乎100%都有。退變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變日積月累,最終發展成骨刺、椎間盤突起等,就會出現頭痛、頭暈、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等症狀。腰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及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等也是退行性變的結果。腰椎間盤突出伴隨的症狀一般是手麻木和上肢的反映遲鈍,腰、背、下肢疼痛,骨性關節炎則多為膝關節疼痛和行動困難等。

頸椎退行性變

(一)椎間盤變性階段

椎間盤的退變從20歲開始。椎間盤的纖維環變性造成椎節不穩,這是引起與加速椎間盤髓核退行性變的主要因素。由於椎間盤整體的退變,頸椎穩定性下降,如果此時頸椎受到外傷長期的勞損環境刺激等因素情況下,就會發生頸椎病。所以,我們要從年輕時開始就要很好地保護頸椎,避免頸椎加速退變。

(二)骨贅形成和韌帶變性階段

1、骨贅(骨質增生)的形成:
由於椎間盤的退變,椎間盤內壓升高,椎節失穩和頸椎應力分布不均與頸椎平衡改變,源於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化,就會出現骨質增生。在骨贅的機化期,通過使用頸通顆粒等阻斷這種退變過程,採取有效的治療是可以逆轉的。骨質增生的發生部位,多見於頸椎的兩側鉤突,其次為小關節邊緣及椎體後緣,後期可開展到整個頸椎。
2、韌帶的退行性變:
頸椎的韌帶退變實際上是隨著椎間盤的退變相伴而生的。當椎間盤退行性變後,頸椎處於失穩狀態,韌帶就會代償性變化,繼而出現增生、肥厚、變性。頸椎韌帶的退變,在頸椎病中主要是前縱韌帶、後縱韌帶和黃韌帶。韌帶的退變第一會限制頸椎的活動,出現局部僵硬等症狀,第二是增厚的韌帶會壓迫神經和脊髓,影響椎動脈血流量。並發生繼發性椎管狹窄。

(三)頸椎體退行性變階段

頸椎受損,致使骨膜上下出現血腫,這個時候纖維母細胞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中,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如此反覆刺激,可在同一頸椎出現新老病變並存現象。隨著血腫的機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於椎體前緣的骨贅(骨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骨質增生的原因。骨贅的形成可以視為椎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能起到穩定椎節、避免異常活動和增加負載平面的作用。但是如果骨贅朝向椎管、椎弓根發展,就會構成脊神經或硬膜囊的壓迫,產生不同程度神經壓迫症狀。

(四)頸椎小關節退行性變階段

椎間盤、小關節、椎體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支架結構,以穩定椎體間的關係,其功能是三位一體的。當椎間盤退行性變或椎體間關節受到損傷後,小關節的穩定性遭到破壞而出現病理性改變,關節囊變得鬆弛,導致關節突半脫位,形成損傷性關節炎。由於具備的變性,椎間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贅形成,椎間孔的前後徑及椎體上下間隙變小,刺激和壓迫脊神經和血管,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和脊神經功能。由於脊柱呈垂直狀排列,越是下位的椎體關節,負重越大,因此也越易受累,也最早發生退變。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頸椎4-7最容易發生病變。
隨著頸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小關節、鉤椎關節以及其它結構的正常關係也發生改變:

(1)椎間孔上下徑變窄:由於椎間盤退化變窄,上下椎體接近,故椎間孔的上下徑變窄。
(2)椎間孔前後徑變窄:由於頸椎的小關節面具有自前上向後下傾斜的解剖特點,故當椎間盤變性時,上面的椎體即沿著這個斜面向後滑而發生半脫位,造成椎間孔前後徑變窄而壓迫神經根,同時椎管前後徑亦變窄而壓迫脊髓,又由於椎間盤各部的變性程度不一,左右上下壓縮變扁的情況不盡相同,可以出現椎體偏歪鏇轉,棘突也相應地表現出左右偏歪。
椎管狹窄指椎管、神經根管及椎間孔狹窄所引起的神經根、脊神經等壓迫綜合徵。大多因骨性椎管或硬脊膜囊狹窄引起,但不包括椎間盤突出以及感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狹窄。

(五)退行性椎管狹窄階

1、椎管狹窄的分類:
按照受累的部位,分為局限性和廣泛性兩種。局限性狹窄是指一個或一個節段的部分狹窄;廣泛性狹窄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節段的狹窄。局限性又可以分中央型、側隱窩型及神經根型狹窄。按照病因可以分先天性及繼發性兩種。
2、退行性椎管狹窄的病理變化:

(1)中央型椎管狹窄:主要是椎板和黃韌帶增生肥厚及椎間盤退行性變或伴有椎間盤突出所致。椎管前後徑小於10mm即為絕對椎管狹窄。
(2)側隱窩型椎管狹窄:正常人側隱窩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於2-3mm,臨床有政治者,即可診斷。另外還可以看到關節突增生,骨贅形成,椎管呈三葉樣改變。
(3)椎間孔狹窄:標準的ct上可以看到椎間孔狹窄。

腰椎退行性變

腰椎是人體軀幹活動的樞紐,而所有的身體活動都無一不在增加腰椎的負擔,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度的活動和超負荷的承載,使腰椎加快出現老化,並在外力的作用下,繼發病理性改變,以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椎間盤內的髓核突出,引起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
腰椎的退行性變包括以下內容:
1、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
2、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3、軟骨終板的退變
4、腰椎體的退行性變
5、腰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
6、黃韌帶的退行性變
7、其他韌帶的退變
8、骨贅形成(或者稱為骨質增生、骨刺)
9、椎管的退行性變(退行性椎管狹窄)

一、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

椎間盤組織承受人體軀幹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勞損較其他組織為重。腰椎間盤經有少量血液供應,營養極為有限,從而極易退變。研究證明,接近20歲的椎間盤已經有退變,20-30歲間有的已經明顯退變,纖維環出現了裂痕。而30歲以上的椎間盤均有退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纖維環出現網狀變性和玻璃樣變,失去原來的層次和韌性,產生不同裂痕,繼而完全破裂。

二、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椎間盤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彈性粘糖蛋白的組織,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幼年是含水量可達80%以上,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時可達70%,椎間盤含水量的多少決定了其內在壓力水平和彈性狀態。髓核的退變多在骨關節和纖維環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在腰椎負荷量加大的時候,椎間隙壓力增高而椎間盤變性加速,纖維環的裂隙加深,變性的髓核沿著裂隙而突向邊緣,這形成了腰椎間盤突出。

三、軟骨終板的退變

椎間盤的軟骨終板會隨年齡的增加而變薄、鈣化和不完整,並產生囊性變和軟骨細胞壞死,纖維環的附著點鬆弛,伴隨髓核水分減少,軟骨終板不能再生修復。軟骨終板的退變會使椎間盤體液交換的半透明膜作用減少,加速腰椎間盤退變

四、腰椎體的退行性變

腰椎表面受損後,骨膜上下血腫形成,纖維母細胞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如血腫中,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和鈣化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於椎體的骨贅(骨刺)。骨贅的形成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能起到穩定椎節、避免異常活動和增加負重平面的作用。但是骨贅椎管內和椎弓根發展就會對脊神經和硬膜囊的壓迫產生不同的神經根壓迫症狀。

五、腰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

椎間盤和小關節構成椎體間的一個三角形的支架結構,以穩定椎體間的關係。當腰椎退變或者椎體間關節受損後,小關節的穩定性遭到破壞而發生病理改變。出現腰椎關節穩定性下降,關節間隙狹窄和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根而出現症狀。

六、黃韌帶的退行性變黃韌帶是椎管內的主要韌帶,正常人的厚度為2-4cm,增生時可達6-8cm以上。正常黃韌帶是鬆弛的,是有彈性的。在發生退變和損傷時候,黃韌帶處於緊張狀態,逐漸增生肥厚,彈性減低,並出現鈣化和骨化,壓迫椎管硬膜囊,產生繼發性椎管狹窄。七、其他韌帶的退變

椎體前、後縱韌帶對穩定腰椎有重要作用,如果出現纖維增生和硬化從而限制腰椎的運動。

八、骨贅形成

參考第四項。這種情況就是通常我們講到的“骨質增生”。骨質增生的產生是增強穩定性和對抗腰椎壓力的一種反應。椎間盤突出後,纖維環鬆弛,椎間盤抗壓性和穩定性均減弱,因而出現骨質增生。即是五椎間盤突出,只要腰椎退變椎體的穩定性發生改變,也會產生骨質增生。

九、退行性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按照病因分類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和繼發性椎管狹窄,我們這裡講繼發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是指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根、馬尾神經等壓迫綜合徵。當椎間盤。纖維環、關節突和韌帶退變等,均有可能壓迫椎管而致椎管的管徑變小而狹窄。

退行性變退行性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