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白附

關白附

關白附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黃花烏頭。可祛風痰,逐寒濕。用於偏正頭痛,寒濕痹痛,口眼歪斜。其性溫,味辛、甘;有毒。孕婦忌服。

概述

黃花烏頭黃花烏頭

關白附出自《中藥志》(《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別錄》:白附子,生蜀郡,三月采。《唐本草》:此物(白附子)本出高麗,今出涼州、巴西,形似天雄;《本經》出蜀郡,今不復有。涼州者生沙中,獨莖似鼠尾草,葉生穗間。《海藥本草》:按《南州記》云:白附子生東海,又新羅國。苗與附子相似。《綱目》:白附子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乾者皺文有節。
黃花烏頭,多年生草本。塊根倒卵形或紡錘形,長2-6cm,直徑1-1.4cm。莖直立,疏被反曲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柄長1.4-4.5cm,無毛,具狹鞘;葉片寬菱狀卵形,長4.2-6.4cm,寬3.6-6.4cm,3全裂,全裂片細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幾無毛。總狀花序頂生,有2-7朵花;花序軸和花硬被反曲短柔毛;下部苞片羽狀分裂,上部苞片線形;下部花梗長0.8-2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淡黃色,外面密被反曲柔毛,上萼片船狀盔形,高1.5-2cm,下緣長1.4-1.7cm,外緣在下部縊縮,喙短,側萼片斜寬倒卵形,下萼片斜橢圓狀卵形;花瓣2,無毛,瓣片狹長,約長6.5mm,距極短,頭形;雄蕊多數,花絲全緣,被短毛;心皮3,密被緊貼的短柔毛。蓇葖果長約1cm。種子多數,長2-2.5mm,有3條縱棱,沒棱有狹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

藥品簡述

關白附關白附

藥名:關白附。
漢語拼音:guanbaifu
英文名:aconitetyphonium,AconitiCoreaniseuTyponiiGiganteiTuber,aconitumfischeripeichb,BaiFuZi,Baifuzi,GiantTyphoniumRhizoma,GiantTyphoniumRhizome,GiantTyphoniumTuber,peichb,KoreanmonkshoodRoot,RhizomaofGianttyphonium,RhizomaTyphonii,Rh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coreanum(Lévl.)Rapaics[A.delavayiFranch.var.coreanumLévl.;A.komaroviiSteinb.]
功效分類:祛風藥;清熱藥。
科屬分類:毛茛科
別名:白附子、節附、兩頭尖、竹節白附。
性味:辛;甘;熱;有毒。
歸經:肝經胃經
功能:祛風痰;定驚癇;散寒止痛
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癲癇;偏正頭痛;風痰眩暈;破傷風;小兒驚風;風濕痹痛;面部(黑乾)(黑曾);瘡瘍疥癬;皮膚濕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900m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黑龍江東部、吉林、遼寧、河北北部。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採收儲藏:8-9月間挖取塊根,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洗淨,曬乾。
炮製方法:
1、生關白附:揀淨雜質,洗淨、曬乾。
2、制關白附:取生關白附,用涼水浸漂,置於陰涼處,每日換水2-3次,泡5-7日後,撈出,用豆腐同置鍋中,加清水適量,同煮約30分鐘,取出,揀去豆腐,陰乾,再用開水浸潤,悶透,切片,曬乾。(關白附100斤,用豆腐25斤)
3、《日華子本草》:入藥炮用。

用藥禁忌

1、陰虛或熱盛者及孕婦忌服。
2、《本草經疏》:“似中風證,雖痰壅禁用。小兒慢驚不宜服。”
3、《本草匯言》:“血虛生風,內熱生驚,似風似驚之證,需禁用之。”
4、《本草新編》:“痰涎壅塞,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

中藥化學成分

根含關附素(guanfubase)A、B、C、D、E、F、G、H、I、Z,關附素C又名異阿替新(isoatisine),關附素H又名氯化阿替新(atisiniumchloride),還含次烏頭鹼(hypaconit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和24-乙基膽甾醇(24-ethylcholesterol)。

藥理作用

關白附關白附

1、抗心律失常:關附甲素10、25mg/kg靜脈注射,對烏頭鹼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和12.5、15mg/kg靜脈注射對電刺激引起的兔心室纖顫都有保護作用;對哇巴因引起的犬室性心動過速也有治療作用,其靜脈注射的平均劑量為11.5±1.28mg/kg;關附甲素明顯減慢心率,延長P-Q、Q-T間期,減慢心率作用不為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所阻斷或對抗。關附甲素20、30mg/kg靜脈注射,能顯著降低氯化鈣引起的大鼠室顫發生率;並能對抗北草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率失常,其ED50為9mg/kg靜脈注射;30mg/kg靜脈注射能增加哇巴因誘發的豚鼠室早、室顫和心臟停搏的用量;2-8mg/kg靜脈注射,可提高貓電刺激的室顫閾值。關附甲素0.12mmol/L濃度可減慢離體豚右心房收縮頻率,對收縮力無明顯影響,不能完全阻斷異丙腎上腺素加快心房收縮頻率的作用。關附甲素1-100μg/ml,使離體豚鼠心室乳頭狀肌動作電位的最大除極速率(Vmax)和動作電位振幅(APA)降低,對靜息電位(RP)無明顯影響,動作電位時程(APD)明顯縮短,有效不應期(ERP)相對延長,對北草烏頭鹼引起的自發節律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關附甲素50μg/ml,使離體豚鼠乳頭狀肌Vmax、APA降低,動作電位平台期縮短,電位壓低,ERP相對延長,認為主要是通過鈉通道的阻滯而發揮抗心率失常作用。關附甲素4.29-214.5μg/ml,依劑量性減慢離體豚鼠心臟竇性頻率,低Ca2+增強關附甲素的負性頻率,高K+則減弱之,關附甲素只對抗異丙腎上腺素的正性頻率而不對抗其正性肌力作用,心得安與阿托品不能對抗關附甲素的負性頻率,提示關附甲素是直接作用於竇房結而減慢心率。關附甲素50mg/L,使離體豚鼠乳頭肌動作電位(AP)幅值和最大除極速率(Vmax)下降,AP復極至90%時程(APD90)縮短,對有效不應期(ERP)影響不顯著,導致ERP/APD90比值增大,關附甲素降低乳頭肌興奮性,減慢傳速度,對Vmax的抑制具有頻率和電位依賴性。關附甲素100μg/ml使犬心浦氏纖維動作電位振幅(APA)降低,使最大除極速率(Vmax)也下降,使動作電位時程APD100和有效不應期(ERP)均延長,使ERP/APD比值增加。
2、抗炎鎮痛:關附甲素100、14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熱板法、輻射熱致痛法均表現有鎮痛作用;98mg/kg灌胃,對蛋清、5-羥色胺、甲醛性大鼠關節炎均有抑制作用。
3、對血液系統作用:關附甲素140m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關附甲素對兔紅細胞膜有保護作用,可抵抗低滲(0.5%氯化鈉)、加熱(50度)、低PH(5.5)、皂素的溶血作用,關附甲素對抗以上溶血的終濃度分別為5mmol/L、0.6mmol/L、1.2mmol/L、0.12mmol/L。
4、毒性:關附甲素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421.69±22.49mg/kg。

用藥配伍

1、配天南星,祛風化痰之力增強,並能解痙止痛,故可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等。
2、配僵蠶,祛風化痰止痙,力專效著,長於治頭面之風,故可用於中風,口眼喎斜。

常用選方

1、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生用。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牽正散)
2、治風痰眩暈,頭痛氣鬱,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煨紅)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為末,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酒任下。(《御藥院方》)
3、治偏頭風:豬牙皂角(去皮筋)、香白芷、白附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下,右疼右側臥,左疼左側臥,兩邊皆疼仰臥,食後服。(《續本事方》)
4、治痰厥頭痛: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各等分。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九,食後薑湯送下。(《濟生方》三生丸)
5、治癲癇:皂角二兩(打碎,用水半碗浸透,采汁去滓,加白礬二兩煎乾),白附子五錢,半夏、南星、烏蛇、全蠍各三兩,蜈蚣半條,姜蠶一兩五錢,硃砂、雄黃各一錢五分,麝香三分。各研和勻,薑汁糊丸綠豆大。每三十丸,白湯下。(《雞鳴錄》)
6、治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一鍾,調服,更敷傷處。若牙關緊急、腰背反張者,每服三錢,用熱童便調服,雖內有瘀血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瘋犬咬傷,更用漱口水洗淨,搽傷處亦效。(《外科正宗》五真散)
7、治小兒暑風:白附子、天南星、半夏(並去皮)等分。生研,豬膽汁和丸,黍米大。量兒大小,以薄荷湯下。令兒側臥,嘔出痰水即蘇。(《全幼心鑒》)

方劑

1、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祛風化痰止痛,主治中風,口眼喎斜。
2、玉真散(《外科正宗》),祛風化痰,解痙止痛,主治破傷風。
3、白附飲(《證治準繩》),主治風痰嘔吐抽搐。
4、三生丸(《濟生方》),主治痰厥頭痛。

文獻論述

1、《別錄》: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2、《海藥本草》:主治疥癬,風瘡,頭面痕,陰囊下濕,腿無力,諸風冷氣。
3、《日華子本草》: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
4、王好古:補肝風虛。
5、朱震亨:治風痰。
6、《品匯精要》:主小兒驚風。
7、《本草原始》:身背汗斑疥癬並治之。
8、《本草匯言》:祛風痰,解風毒,善散面口風。
9、《本草述》:主治中風痰飲頭痛,行著痹,痿厥癘風,顫振眩暈,癎證悸疝諸證。
10、《本草擇要綱目》:治小兒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溺。
11、《玉楸藥解》:驅風泄濕,逐痹行痰。治中風失音,鼻口偏斜,耳聾,喉痹,行痰止唾。12.《中藥學》:治偏正頭痛,破傷風。
13、《本草經疏》:白附子,性燥而升,風藥中之陽草也,東垣謂其純陽,引藥勢上行是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風寒之邪觸心,以致痰壅心經則作痛,寒濕邪傷血分則成血痹,風能勝濕,辛溫散寒,故主之也。風性升騰,辛溫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藥勢也。《日華子》用以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李珣用以治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風痰,皆祛風燥濕散結之功效也。
14、《本草新編》:白附子,無毒。雲有小毒者非也。此善行諸經之藥,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於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於茯苓、薏仁之中,可去寒濕之痹症;用於當歸、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脈;用於大黃之中,可去滯而通瘀。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滅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
15、《本草求真》:白附子,為陽明經要藥。按諸書皆載能治頭面游風瘢疵,及中風不語,諸風冷氣,血痹冷疼,陰下濕癢,皆當用此調治。玩此藥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氣濕癢,設非冷氣冷疼,又曷可用燥烈之藥以治乎?是以陰虛類中,並小兒脾虛慢驚,皆不宜用,以其氣味辛烈者故耳。此與白芷同為一類,但白芷則兼肌濕同理,而不專及陽明風邪,此則專散陽明風冷,而於濕邪則未及耳。
16、《本草求原》:白附子,破胃陰以達陽,而上通心肺,引藥上行,凡陽虛而風寒鬱結成熱者,借之以通達,可佐風藥以成功,非散風之品也。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足弱,陰下濕癢,中風失音,癘風,眩暈,癎,疝,風痰,急驚,皆陽虛陰結而為熱之風病。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子根長卵形、卵形或長圓錐形,長3-5cm,直徑0.7-2cm;表面淡棕色,有細皺紋及側根痕,有的有瘤狀突起的側根,頂端有芽痕;質較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較平坦,富粉性。母根倒長圓錐形,略彎曲,長4-5cm,直徑1-2cm;頂端有地上莖殘基,表面暗棕色,有縱紋及突起的橫長根痕或橫列似節狀;體輕,質松,斷面有裂隙,粉性小。氣極弱,味辛辣而麻舌。子根以個大皮細、飽滿充實、斷面白色、粉性大者為佳;母根粉性小,質量次。
顯微鑑別
子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數列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細胞3-4列;內皮層顯著。薄壁組織內有十數個排列成環的複合外韌型維管束,篩管群分布於導管群頂端。薄壁細胞內含有眾多澱粉粒。母根橫切面:內皮層內側有石細胞散在。每個複合外韌形維管束外側有皺縮的薄壁細胞環。
粉末特徵
①澱粉粒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2μm,臍點十字形或條形。
②石細胞長圓形、長方形或長務形,長48-106μm,直徑18-30μm,壁稍厚,有的紋孔明顯。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5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放冷,濾過。濾液置蒸發皿內,在水浴上蒸乾,殘渣加5%硫酸溶液3ml,濾過,濾液分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發生黃白色沉定,另一管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發生黃白色沉澱。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濾過。濾液揮乾,殘渣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中定容,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用二氯甲烷配製成1mg/1ml溶液作為對照品。在高效矽膠GF254板(10cm×10cm)上點樣品和對照品溶液各3μl,以環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碘化鉍鉀碘化鉀碘試液等容混合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外,顯相同顏色斑點。
藥物套用鑑別
關白附與禹白附,兩者功效相似,但關白附毒性大,又甚燥烈,功偏祛寒濕,止疼痛,適用於中風偏正頭痛,風寒濕痹,中風口眼喎斜等;而禹白附祛風痰,息風止痙功能強,適用於破傷風抽搐及中風痰壅,半身不遂之證。歷代本草所用的白附子均為今之關白附。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嚴寒,喜潮濕,忌水淹,在高溫多雨季節,要特別注意排水,以防根部腐爛。栽培地區應選擇地勢較高,陽光充足,排水較好的腐殖質壤土及砂質壤土為誼。
栽培技術
用分根繁殖或種子繁殖,以分根繁殖為主。分根繁殖:於秋季采子根(塊根),按行距24-30cm,株距9-12cm定植,覆土3.0-4.5cm,鎮壓。種子繁殖:秋播或春播,在畦內撒播,覆土宜淺,當年生小塊根供翌年移栽。
田間管理
幼苗期注意除草鬆土,生長期可用稀人糞尿或化學肥料追施2-3次。

出處

出自《中藥志》(《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
1.《別錄》:白附子,生蜀郡,三月采。白附子乾片
2.《唐本草》:此物(白附子)本出高麗,今出涼州、巴西,形似天雄;《本經》出蜀郡,今不復有。涼州者生沙中,獨莖似鼠尾草,葉生穗間。
3.《出自《海藥本草》》:按《南州記》云:白附子生東海,又新羅國。苗與附子相似。
4.《綱目》:白附子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