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培祠堂

簡介

淮安市東街,有一座古樸肅穆的祠堂關忠節公祠,即關天培祠。關忠節公祠原為三間大殿、兩間廂房,被古色古香的花牆小院護圍著。神台上,關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兩旁一對親隨,分別執劍捧書。享殿門上懸有“關忠節公祠”長匾額。殿兩旁懸有大書法家周木齋書寫的林則徐的楠木輓聯。

人物簡介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淮安府

關天培關天培
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歷任蘇松鎮總兵、署江南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他率領清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41年2月25日在廣州虎門靖遠炮台與英軍作戰中以身殉國。關天培是我國海防建設的先驅之一。在他就任廣東水師提督之前,廣州海防形同虛設。
1834年9月,英軍的兩艘戰船竟然越過虎門各炮台,“直抵黃埔,守台官不能御,乃燃空炮以懼之”。外夷的入侵和國防的廢弛,使關天培深為憂慮,他受任之時,就命夫人和兩個兒子侍奉母親吳氏回故里,自己則“隻身赴粵蒞任”,肩負經營海防、抵禦外侮的重任。
到任之初,就親涉重洋,實地勘察,從“禦敵之道,守備為本,以逸待勞,以靜制動”的原則出發,著手從兩個方面整頓防務。一是審時度勢,修築炮台,增強武備。二是整肅軍紀,撤換貪官,裁減老弱,訓練士卒。經過關天培的苦心經營,改變了廣東海防武備廢弛的舊觀,軍隊作戰能力增強,虎門要塞氣象一新。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一年半中,英人多次尋釁,均未得逞。“功高靖海長城奇”,這是林則徐對他的贊語,也是當時朝野上下的一致公評。
在禁菸運動中,關天培是林則徐的得力助手。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收繳237萬多斤鴉片全部銷毀,顯示了中國人民禁菸的決心和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關天培切實加強戰備,以為後盾。他在江面狹窄險要的地方設定木排鐵鏈,釘了梅花樁,把裝滿石頭的船沉入河底,阻止敵艦通航。常駐虎門20里外的沙角炮台巡防彈壓,間赴30里外的穿鼻洋來往稽查。11月4日,英軍兩艘兵艦開炮襲擊中國水師,關天培率四艘戰船奮勇迎擊,他身先士卒,“親身挺立桅前,自拔腰刀,執持督陣”,擊傷一艘敵艦,多名侵略軍落水而死,十來天內,共進行了6次海戰,我方都獲全勝。從而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侵略者的威風。由於廣東海防鞏固,無懈可擊,英軍侵略陰謀難以得逞,便率兵向北進犯。
不久,英軍占領定海,戰艦直抵天津海口。這給了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攻擊禁菸派和禁菸運動的藉口。他們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撤了林則徐的職,任命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去廣州負責和議。他一反林則徐之所為,在軍事上實行撤防,裁減兵船三分之二,遣散全部舵工水勇,拆除海口的木排和鐵鏈,起出水底暗樁和載石沉船,炸毀射程遠、火力強的火炮,一些要地的駐軍也被撤走,還嚴禁軍民向侵略者攻擊,連炮台號炮也不準放,聽任英船探測內河水道,使林則徐、關天培苦心經營的廣東海防毀於一旦。
1841年1月,英軍攻陷大角、沙角炮台,虎門危在旦夕,關天培憂心如焚。他決心死守虎門,遂從虎門寨水師提督署,移駐靖遠炮台,親臨前線指揮。2月25日,英軍乘著順風漲潮,蜂擁而來,用密集的炮火向炮火台轟擊,彈如雨淋。關天培“為飛炮擊中,殞絕於地”。
關天培犧牲的訊息傳到廣州,已被撤職的林則徐悲憤滿腔,揮毫寫下一幅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檻,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如今,林則徐的這副輓聯,仍鐫刻在淮安關天培家祠的門柱上。關天培英勇抗擊英軍侵略,臨危不懼,誓死報國的愛國行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可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氣節。人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
關天培原祠己毀於抗日戰爭的戰火之中。現在的關忠節公祠是解放初人民政府按原貌恢復重建的,供賓客憑弔瞻仰,激勵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奮發圖強,振興中華。1997年,關天培祠堂被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祠

1841年2月25日,英軍乘海水漲潮,發動進攻。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部死戰,親操火炮,怒呼殺賊,“身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濕”,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相當於南海艦隊司令員。英軍大舉進攻虎門諸炮台,守軍才幾百人,關天培在孤軍無援的絕境下,決心死守陣地。英國司令向關天培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放棄虎門各炮台,關天培不予理睬。最終,英軍向清軍發起猛攻,關天培頑強抵抗。關天培的屍體最後被人找到時,身體的一半已被炮火燒焦了。

道光皇帝聽此噩耗,亦感到失去一位將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製祭文,祭奠關天培。並且對關天培“優恤子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襲職位,並給關天培忠節諡號,入祀昭宗祠(位於北京崇文門內,祀將帥之臣)”,後又在虎門建立祀關天培專祠,且“賜葬如禮”。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忠節公之子遵其祖母吳太夫人遺囑,用朝廷所發撫恤金和從家庭、親友、有關部門籌借的資金在縣東街建造了“關忠節公祠”,以祭祀民族英雄關天培。

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

建築格局

關忠節公祠大門南向,大門對面原為照壁,照壁南有一空地是為祭拜忠節公的官員臨時停放轎、馬的地方。原門廳為三間兩面有獅子盤球石筍,門上有獅子頭門環。門廳內正中有一柵欄,兩面為忠節公的執事牌。祭拜的官民從木柵欄兩邊進入祠堂。門廳內南檐上方面對大殿並排有三塊匾額,中間為“謚忠節”,左首為“敕封振威將軍”,右首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賜號“法福靈阿巴圖魯(系滿語,指對英雄的美稱)”。庭院內西有廂房六間,東有廂房三間,廚房兩間,在門廳東側有一偏門,平時由此出入。
在祠堂庭院的北邊是三間大殿,正中為一高六尺的神台,神台上有金絲楠木製作的碧紗櫥,內安放著關天培官服塑像,神采奕奕,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兩旁是兩個侍從塑像,一侍從手持寶劍,一侍從手托兵書。塑像上方樑上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御書匾額一塊,上書“為國捐軀”四字。在神台兩旁懸掛林則徐聽到關天培殉難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揮筆寫下的一副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土稟,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聯語如泣如訴,然而也鋒芒畢露,矛頭直指琦善等一夥賣國賊。
關氏後裔建關忠節公祠製作此聯懸於祠堂中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惹起禍端,請當時淮安的大書法家周木齋重新書寫此聯時,策略地將“何人”改成“何時”。現懸於關祠的林則徐的輓聯即是修改後的了。民國時,原國民黨江蘇省教育廳長周佛海亦制一匾懸於塑像上方二樑上,上書“威震華夷”四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