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良史話

閻良,作為中國的飛機城,已為世人盡知。但是,閻良曾三次定都,在秦漢發展的中國歷史上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卻鮮為人知。《閻良史話》根據相關史料撰寫。

簡介

閻良,作為中國的飛機城,已為世人盡知。但是,閻良曾三次定都,在秦漢發展的中國歷史上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卻鮮為人知。《閻良史話》根據相關史料撰寫。

(一)六千年前的義和先民

在遠古的時代,我國境內已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他們留下了原始社會的蹤跡。元謀猿人,是我國遠古中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現,距今約四五萬年。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現,距今約五千年。據考古發現,約在六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在閻良這塊寶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豐富的遺蹟。其遺址面積之大,氏族村落之密集,為當時所罕見。
閻良,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古老的渭河從她身旁緩緩流過。渭河、涇河的支流清河、石川河、芋子河穿境而過。她的北部,是東西走向綿延數十里長的荊山塬;她的南部,從西向東是寬闊平坦的涇、渭河沖積平原。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先民們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大約六千年前,我們的“義和”先民就用勤勞的雙手,開墾著這塊富饒的土地。“義和”先民生活在今康橋鄉(2007年併入關山鎮)西北約4華里處的義和村。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比半坡遺址大一倍。和半坡先民一樣,屬於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遺址位於一高地之上,三面臨水,一面斷崖。遺址到處暴露有灰堆,不少處還有坑穴的痕跡。出土的陶器豐富多彩,可分為罐、缸、盆、缽、小口瓶和陶鼎多種。陶器還飾有細繩紋或附加堆紋,彩陶也多有發現,與半坡一樣,同屬仰韶文化遺址。在關山鎮城南還發現一處古人類遺址,也屬仰韶文化半坡晚期類型。灰層中有大量紅、灰陶片,並有大量彩陶碎片,還出土有石鏟、石斧、陶罐等物。八十年代末,省、市有關考古專家在古遺址普查時,又確定南康橋、菩薩村兩處仰韶文化遺址。
所謂仰韶文化,是因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命名。她距離現在大約有六、七千年,比較清楚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和比較發達的生產生活水平。那時候,我們的先民開始以原始的農業為主,兼營家畜飼養。生產工具已較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使用的農具,在掘土時用尖木棒;石器也基本上不用過去打制的粗糙石器而是使用以磨製為主的比較精緻的石器了。這時有了砍伐灌木叢林的石斧,有了鬆土整地的石鏟、骨鏟,有了收割谷穗的各種石刀。漁獵下降成為僅次於農業的生產活動。手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制陶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重大發明之一。它表明人類的智慧,不限於自然物的加工,而能完全創造出新的東西來。有了陶器,人們可用於蒸煮食物,使人體更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成份。這一切,對於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閻良“義和”、“關山”、“南康橋”和“菩薩村”仰韶文化遺址,相去不遠,呈現出氏族村落密集的特點。從陝西考古的重大發現來看,這樣密集的體現仰韶文化的氏族村落還很少見。西安的半坡遺址、臨潼的姜寨遺址、寶雞的北首嶺遺址、長武的下孟村遺址、西鄉縣的何家灣遺址、渭南的北劉遺址史家遺址等,都是單一的村落。更值得一提的是,閻良這四處仰韶文化半坡晚期古文化遺址,幾乎都在區境偏北的渭河二級階地之上、荊山塬下東西走向的一條線上。與而今譚家-閻良-官路-康橋-關山大道一脈相承,形成了一條千年古道。撫今追昔,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六千年前的先民在閻良這片沃土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採集野生植物,飼養家畜家禽,捕獲野生動物的繁鬧景象,仿佛看到了譚家-閻良-官路-康橋-關山這一千年古道形成的軌跡,仿佛讀到一部中華民族求索進取的威武雄壯的歷史。

(二)虞芮之訟和新牛村

我國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有3600年,而3000年前發生的歷史有名的周文王巧斷“虞芮之訟”公案,相傳就發生在閻良新興鄉(今改為新興街道辦)的新牛村。《詩·大雅·綿》有“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的詩句。是說虞國(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和芮國(故址陝西省大荔縣,一說是山西省芮城縣)結成盟好,是周文王用德感動了兩國君王的天性。史記·周記對這件公案則有詳細的記載,“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這段話記敘的是虞芮兩國之君爭田,久不能決,到周找周文王要求評斷。入境後被周禮讓之風所感,自動退還,並把所爭之田做為間田,永結友好。文中所說的“入界”中的“界”,相傳就是閻良新興鄉的新牛村。它不僅反映了西周興起,周文王的文治,也反映了閻良先民那時淳樸的民風和盎然生機。
“虞芮之訟”這段公案,發生在我國商朝逐步衰落,西周逐漸興起的動盪年代裡。大約在公元前十八世紀末到公元前十一世紀,統治我國的是商王朝。商王傳十七代,三十一王,六七百年,到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3000餘年),商王朝祖甲以後的幾個君王沉溺於酒色之中,社會矛盾逐步激化。這時,西周在周原(岐山縣)逐步興起東移,到周文王時,周的勢力發展到今山西省西南和河南省西部,對商都朝歌形成了進逼的壓力。這時閻良古地已歸周朝版土。“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民朴風淳,生機盎然。六千年前形成的譚家-閻良-官路-康橋-關山這一古道,有了更大的發展。向西,它和今三原、涇陽連成通衢;向東北,則和今大荔、澄縣、合陽、韓城相通。由禹門渡過黃河到曲沃的一條東西重要通道也已開闢。閻良作為東擴的軍事、政治地位已初露端倪。那時,閻良已成了山西諸國通往西周的要道。
隨著商王朝的衰落,許多部落長有時“朝奉”,有時則不朝奉。而諸侯國之間的紛爭,也不再到商王的朝歌去求公斷,而是向西尋找文王斷官司了。
周文王斷“虞芮之訟”的故事,詩經、孔子家語和史記都有記載。兩國國君為民風所動,一場官司以相互謙讓告終。這恐怕是感化教育的最早、最生動的例子了。數千年後,李汝珍創作小說《鏡花緣》,描寫他理想之中的君子國,不敢說是以此為素材,但至少恐怕是受其啟迪吧!

(三)秦獻公遷都櫟陽

閻良作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發揮其政治、經濟、軍事地位作用,起始於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首次在櫟陽(今閻良武屯鎮(鄉)古兒屯一帶)建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獻公遷都櫟邑。
秦人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贏姓部落,最早居住在今山東一帶,後來遷徙定居於今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地區。其祖先大費曾幫助過大禹治水,並輔佐舜馴服獸,舜因此賜大費姓贏氏。後來,秦人因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封為“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國),得到了現在甘肅清水、秦安、天水、張家川等一帶大片土地,並允許他們建築城邑,代周防守邊疆。從此,這支贏姓部落正式稱秦人。
西周后期,國運衰弱。戎狄等少數民族不斷進攻渭水流域西周的心臟區。周宣王曾封秦仲為大夫,命他率部反擊西戎。秦仲戰死,宣王又封莊公兄弟5人,再伐西戎。收復失地後,宣王封土立國,授莊公西垂大夫之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寵愛褒姒的周幽王,占據驪山一帶。秦襄公派兵救助。羿年,周平王東遷,襄公又親自率兵護送。因而,周平王授襄公以諸侯爵位,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封給襄公。襄公便成了秦的開國君主。
春秋初期,秦國與戎狄為爭奪關中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歷代秦王都保持和發揚了拓疆擴土的精神,到秦穆公時,秦國終於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時的都雍(今陝西鳳翔縣南5華里的南古城一帶),已是西北最有名的城市。規模宏大,建築華麗壯觀,體現了秦穆公等君主的開拓精神和氣魄。
秦獻公是秦國最早的改革家。公元前384年,剛即位的秦獻公就大刀闊斧,實行改革。他廢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發展經濟,頒布“為戶籍相伍”的法令,推廣縣制,集權於國君。他改革的重要一項措施,就是遷都櫟陽(今閻良武屯鎮古兒屯),以圖東進。公元前383年,秦國國都正式從雍遷到櫟陽。從此,櫟陽揭開了其歷史新的一頁。
秦獻公遷都櫟陽的目的,是為了收復被魏國占去的河西(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區)領土。秦獻公遷都櫟陽後,繼續實施改革措施,國力不斷增強,於是展開了對魏國的軍事鬥爭,先後打了幾次勝仗,開始扭轉了秦的被動局面。但他未能實現其收復河西的願望就死去了。
秦獻公收復失地的願望未能實現,但櫟陽城的建築已初具規模。據考古探測看,故櫟陽城東西長1.8公里,南北寬7.7公里,城內有東西並行的街道兩條,南北街道一條,其政治、軍事、經濟地位亦日益突出。司馬公贊它是“秦獻公徙櫟邑,北隙戎狄,東通三晉,亦多大賈”。

(四)孝公變法圖強

秦獻公未能實現他收復失地、東拓國土的夙願,便撒手而去。即位的是年僅21歲的太子渠梁。這就是有名的秦孝公。賈誼贊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他任用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把秦國推向了強盛之路。
秦孝公即位之時,正是我國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的急劇動盪的時代(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稱戰國)。一些有遠見的國君,紛紛實行變法圖強。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而以秦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在歷史上的影響也更深遠。
經過多年兼併戰爭,春秋時180多個國家被兼併成韓、趙、魏、齊、燕、楚、秦七個國家,史稱戰國七雄。因秦久居西戎之地,被六國認作西夷而小覷。秦孝公痛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這位血氣方剛的國君頒發“求賢令”,以“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給他高官,賞給他土地”的高官厚祿招募改革人才。少好刑名之學的衛國人商鞅,應招而至。於是在閻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演出了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動人故事,如舌戰甘杜,立木為信,太子受處等,一場曠古未有的變法運動在這裡發生,秦國由此走上了富強之路。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櫟陽宮召集反對變法的貴族甘龍和杜摯與主張變法的商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甘龍和杜摯提出:沒有百倍的好處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好處不能改易用具。按照古人的辦法做事,是不會出錯的。商鞅反駁說:商湯、周武沒有按照過去古人的辦法卻得到了勝利。夏桀、商紂沒有改變古人的老辦法結果滅亡了。因而,只有適合當前情況的辦法才是好辦法。古人的辦法不是不能改變的。商鞅將甘龍、杜摯反駁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孝公便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
新法方案制定後,為取信於民,商鞅於櫟陽城南門外(今武屯鎮西相村南)立一三丈之木,召集臣民說:“如有人把此木移到北門(今武屯鄉房村之南),獎給十金。”人們疑惑不解,沒人回響。商鞅再令把此木移到北門,獎五十金。一人站出來,把此木移到北門,獲得五十金的獎賞。商鞅說到做到,取得了人民信任。新法得以順利執行。
不料,新法頒布之後,櫟陽城裡有上千人說新法不好。太子駟也觸犯了新法。敢不敢處罰太子駟,成了新法能否推行的關鍵。商鞅指出:“法之不行”,是由於“自上犯之”。決定首先懲治破壞新法的上層貴族。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用刑。他便把太子駟的老師公孫賈處了黥刑(臉上刺字),把另一個教師公子虔處了劓刑(割掉鼻子)。新法終於推行下去。
公元前350年,商鞅頒布了第二次變法法令,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遷都鹹陽。自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到公元前350年孝公遷都鹹陽,櫟陽做為秦的國都共有34年。孝公在此推行商鞅新法總計10年。過了12年,即公元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商鞅以謀反罪被車裂,但惠王仍實行商鞅新法,於是,秦成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五)塞王定都櫟陽

閻良再次發揮其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是在漢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的4月,塞王司馬欣都櫟陽。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這與秦獻公遷都櫟陽相距117年。
秦始皇創建了強大的秦帝國,是秦人在陝西奮鬥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但也很快宣告了秦人帝王歷史的結束。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朴鞭笞天下。至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全國統一的大業,定都鹹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他起帝名始皇,希冀他的皇位世世代代傳下去。但是他大興土木,橫徵暴斂,酷刑苛法,焚書坑儒,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公元前210年,他病死在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他的第十八子胡亥利用陰謀手段,篡奪了王位,即秦二世。秦二世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終於導致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公元前207年冬,秦二世的侄子子嬰迎降劉邦於灞上(今西安市東),秦始皇創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宣告滅亡。羿年二月,項羽在戲地(今臨潼縣城東)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他將關中三分,封秦降將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武屯鎮古兒屯一帶),領今鹹陽以東之地;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縣),領鹹陽以西和甘肅東部地區;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市東北延河北岸),領今陝北地區。這就是陝西大地“三秦”稱謂的一個由來。項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一支最強大的力量。他生性殘暴,勇多智寡,在和秦國作戰時往往屠城殺降,進入鹹陽後,又大肆燒殺,阿房宮火光三月不息,失去人心。秦滅亡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違背了對楚懷王的諾言,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中王,領漢中巴蜀之地。他不聽謀臣建議,定都彭城,回老家做西楚霸王去了。
劉邦接受謀臣張良的計謀,在往漢中上任時,燒了漢中通往關中的褒斜棧道,以示自己無意東下,用以麻痹項羽。
項羽分封十八王,代表了六國沒落的貴族利益,而且分封不公,其中有好多人的封地比原占有的地盤還小得多,因而很快引起分封王之間的武裝衝突。項羽不得不出兵干預。劉邦乘項羽無力西顧之際,接受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建議,於公元前206年6月派大將樊噲重修褒斜棧道,8月出兵陳倉(今寶雞以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平雍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舉國投降。一個月內,劉邦全部占有關中,成為名副其實的關中王。
櫟陽再次為都,時間僅僅半年之久。

(六)劉邦定都櫟陽

劉邦占據關中,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劉邦也就把櫟陽作為他的大本營和根據地,展開了他和項羽長達四年多的逐鹿中原的戰爭。
楚漢相爭,劉邦兵少勢弱。但他占據關中,有富饒堅實的根據地。同時,他又注意“廢秦苛法”,收攬人心,善於用人,終於於公元前203年,將勁敵項羽圍困垓下。項羽無奈烏江自殺。楚漢戰爭結束了。公元前202年2月初三,劉幫在汜水北岸即皇帝位,國號漢,史稱西漢。他採納了齊人婁敬的建議,定都關中櫟陽,放棄了原先定都洛陽的打算。櫟陽第三次成為國都,而在歷史上發揮其獨有的作用。
西漢初年,由於連年戰爭,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衰敗,國庫空虛。那時的社會,“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大城市的人口僅有原來的十分之二、三。連劉邦也不得不哀嘆:“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劉邦認真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在櫟陽採取了兩大政策,用以恢復經濟,發展生產,鞏固新生的西漢王朝。一是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二是對北方強大起來的匈奴民族實行“和親”政策,為西漢王朝“休養生息”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漢高祖五年五月(公元前202年5月),劉邦即皇帝位僅二三個月,就頒布了“復故爵田宅令”。對於那些躲避戰爭流亡在外的官吏、富戶和其他人民,恢復他們原來的爵位、田園、房產,使他們回原籍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同年同月,又頒發“以有功行田宅”和“復(免徭役)從軍吏卒”令,讓大批的將士解甲歸田,創家立業。西漢王朝則按其軍功大小、從軍時間長短賜給爵位,分給田地,並享受許多優惠待遇。不久,劉邦又下令釋放奴婢,令“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同時,劉邦又下“大赦令”,宣布除犯死罪者外,其他罪一概赦免。由於採取了以上措施,大批的勞動力回到了農業生產第一線,心情愉快地從事農業生產。加之西漢王朝又很注意輕徭薄賦,減輕人們的負擔,西漢王朝的經濟逐漸從滿目瘡痍的戰爭中恢復起來。
劉邦在建都櫟陽期間,還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建立漢官朝儀,過了一把皇帝癮。劉邦立都櫟陽後,認為過去的禮儀太繁瑣就把它廢了。但他手下的一班文臣武將,大多出身平民,又和他一起南征北戰,因而不拘禮節。宮殿之上,大呼小叫,行酒猜令,爭功請賞,動輒拔劍擊柱,鬧鬧嚷嚷,很不象話。劉邦便命叔孫通制訂一套朝見儀式。叔孫通帶了百人,用樹枝茅草做模型,在櫟陽鄉間練習朝見儀式。爾後率領文武大臣一起練習。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長樂宮建成,文武百官按新的朝儀晉見皇帝。只見文臣武將,依次入宮,三跪九拜,山呼萬歲,然後分立兩旁,卑躬肅立,好不威嚴。劉邦初次嘗到做人主的滋味,高興地說,我到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了。
公元前200年2月,劉邦遷都長安,堅持他在櫟陽制定的“和親”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西漢逐步走上了強盛的道路。
從公元前206年9月劉邦進入櫟陽,到公元前200年遷都長安。櫟陽作為西漢王朝的實際國都和國都,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從此以後,在中國二千年的歷史裡,櫟陽就再也沒有充當過其不可替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了。

(七)漢初的“和親”政策

一出《漢宮秋》,唱不盡一個弱女子的哀婉悽惻,唱得百年不衰;一幕《昭君出塞》,歌不完豪情盛氣,歌得迴腸盪氣。一個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千古美談。歷史上演出多少或使人歡樂、或令人悲哀的一幕幕“和親”悲喜劇。“和親”,成了歷代封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民族融合、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和親”政策起於何時,源於何地,恐怕很少有人問津。我們想說的,就是它出於西漢初年,源於櫟陽。漢高祖劉邦是這個政策的首創者。
秦時,中原地區封建制度已經確立。中國北部一個奴隸制的遊牧民族逐漸崛起,這就是北方的匈奴。在秦時和楚漢相爭之時,匈奴不斷南犯,攻城掠地,殺人越貨,不僅給北方人民帶來極大苦難,也嚴重威協劉邦的根據地和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公元前200年冬10月,匈奴冒頓單于對西漢再次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包圍了馬邑,韓王信投降,並引匈奴進攻晉陽(今太原)。高祖劉邦決定親率大兵征討。是年11月,他親率32萬大軍,從都城櫟陽出發,在晉陽大敗匈奴。漢軍乘勝追殺不堪一擊的匈奴。孰知冒頓單于善於用兵,故用羸弱之兵誘敵深入。當劉邦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時,冒頓突發精兵40餘萬,將漢高祖劉邦團團圍困在平城東七里的白登山上。時至臘月,朔風怒號,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劉邦大軍凍傷十有二三,援軍又遠在千里,不能趕到。劉邦大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陷入隨時被殲的絕地。此時,多虧陳平獻上美人圖計,才救了劉邦一命。原來冒頓單于之妻閼氏很得冒頓寵愛,但她天性妒忌,不容冒頓單于再近其她女色。陳平便請人畫了一張美人圖,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帶著厚禮,獻給閼氏。閼氏一聽平城內有如此美女要獻單于,不由妒火升騰,竭力阻撓冒頓攻打劉邦。加之冒頓單于企盼的韓王信援兵遲遲未來,懷疑他和漢王早有密謀,便打開一條通道,將被困七天,束手待斃的劉邦放回平城。漢軍援兵也隨即趕到,匈奴亦退兵歸去。
白登山失利被困,使劉邦認識到,連年戰爭,人力物力消耗過大,人民亟需休養生息。他班師回都後,決定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以創造一種安定的環境,使民和國“休養生息”。
所謂“和親”,是指與異族敵方議和,結為姻親。劉邦班師回都後,命婁敬與匈奴結“和親”之約。劉邦從劉姓宗氏女中選一女子,封為公主,遠嫁匈奴單于。這樣以來,匈奴不好再在“丈人”門前攻城掠地,殺人越貨了。雙方保持了一個較長的相對安定的日子。這給西漢王朝一個醫治戰爭創傷與民休養生息的寶貴時機,為西漢王朝的逐步強盛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劉邦與匈奴“和親”,是迫不得已而採用的一種退讓政策。以後封建統治者或為緩和民族矛盾,或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境安定,都使用了這種政策,這怕是漢高祖所始料不及的。

(八)中國最早的特區——萬年縣

劉邦遷都長安後,於公元前197年將古都櫟陽城改制萬年縣,轄3萬人口,直屬西漢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廟禮儀的太常管理,以奉葬於櫟陽城以北十多華里的太上皇劉湍的陵寢。萬年縣以縣制之小,隸屬之高,職能之專,用今天的話說,恐怕要算是中國最早的特區了。
人們不僅要問,漢陵大多建在鹹陽古原。漢高祖劉邦之父劉湍之墓怎么會建在閻良荊山塬呢?原來這裡還有一段饒有興味的故事。
據史載,劉邦稱帝後,將其父劉湍從江蘇沛縣老家接來,盡享榮華富貴。劉邦“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極盡孝道。可身為太上皇的劉湍不理他這一套。其原因蓋在劉邦。劉邦少時,不事稼穡,不喜讀書,整日遊手好閒,喜結朋交友,劉湍常以不知創家立業訓斥他。劉邦不以為然。劉湍認其為忤子,很不喜歡他。更使劉湍刻骨銘心的是,楚漢相爭時,項羽為激劉邦交戰,燒一大鍋滾滾燙油,將劉湍高吊之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孰料劉邦答曰:“若烹太公,請分我一杯羹”。劉邦做皇帝後,曾無不誇耀地問劉湍說,我小時,你整天責罵我不如兄長,不知創家立業,今天看來,我與哥哥誰更能創家立業呢?言語之間,流露出頤指氣使,目空一切的驕橫之情,更使劉湍生氣。加之老人一生勤勞,手腳不閒。櫟陽宮裡,縱有華麗的宮殿,成群的美女,吃不盡的山珍海味,飲不完的瓊漿玉液,但仍不知所適,鬱鬱寡歡。
劉邦看出父親心思,便在距櫟陽城四五十里的渭河南岸邊,依照老家江蘇沛縣豐鎮的模樣,重建一座和豐鎮一模一樣的村莊,並將家鄉父老悉數遷來,與父同住同樂。這就是今日的新豐鎮。
公元前200年2月,劉邦遷都長安,數次親請劉湍遷居長安,共享天倫之樂。劉湍執意不去。公元前197年7月劉湍病逝櫟陽城。高祖劉邦依其生前所好和遺願,將其葬於距櫟陽城10多華里的荊山塬。陵寢與新豐村隔渭河遙遙相對,取其不離故鄉之意。
太上皇劉湍陵寢平地起墳。墳呈覆斗型。現存封土底部東西長58米,南北寬60米,高10.7米。頂部東西長25米,南北寬26米,陵前豎有清代巡府畢沅手書“漢太上皇陵”的高大墓碑,至今雄距在荊山塬上。
時光如梭,光陰荏苒。屈指算來,太上皇劉湍去世2000多年了。昔日陵園已蕩然無存,只剩一個巨大的封土堆立在那裡。劉湍墓象一個歷史老人,孤獨地矗立在荊山塬上,閱盡人間滄海變桑田,不知有何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