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服飾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服飾

傅璇琮編著的《閱讀中華國粹》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服飾》為其中一冊,內容包括服飾之源、服以旌禮、服飾的考究、個性解放與胡漢服飾交融的樂章等。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服飾》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中華國粹》叢書囊括占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傅璇琮編著的《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服飾》介紹了服飾之源、服以旌禮、服飾的考究、個性解放與胡漢服飾交融的樂章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服飾之源:悠遠模糊之夢
1.奏響“拿來主義”的凱歌
2.中國人的第一枚骨針
3.服飾起源三步曲
第二章 “服以旌禮”時代的輝煌
1.“服以旌禮”時代的開啟
2.“服以旌禮”殿堂的堆砌
3.創新與異彩紛呈神韻
第三章 服飾的考究與個性化傾向的濃重
1.森嚴而實用的服飾樂章
2.偉岸與明快的漢代服飾之歌
第四章 個性解放與胡漢服飾交融的樂章
1.服飾個性化波瀾的涌動
2.胡漢服飾文化交融的讚歌
第五章 兼容並蓄,絢麗多姿的唐裝之美
1.紫服赤衣,朝野並見
2.世界性開放與融合的風采
第六章 內秀柔美與剽悍實用的讚歌
1.兩宋:服飾民眾化與民族化交響樂
2.農耕與遊牧文化交融的讚歌
第七章 中西合璧服飾大展示
1.古代服飾制的祭台
2.服飾變革風潮的涌動

文摘

第一章 眼飾之源:悠遠模糊之夢
一衣一食,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也是檢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服飾與其他文化物質一樣,皆以一種無聲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揭示相應時代和相應人群的文明水平與審美觀念,不僅能夠直接反映人類的物質生活,而且能夠揭示與之相關的心態、思想、意識和情感等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素有“衣冠王國”之譽。漫步中華民族的服飾長河,追溯中華民族服飾的起源,無疑是在追憶一個悠遠的夢,在聆聽一篇古老的歌。或許,從這悠遠的夢和古老的歌中,人們還能品味出中華服飾文化深處所包含的一種令人為之心曠神怡的旋律。
1.奏晌“拿來主義”的凱歌
人類最早的服飾是什麼?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是人類最為悠遠而模糊的夢!時間的悠遠,歷史的漫長,已經使人類童年時代包括服飾文化在內的一切都變得蒼白而模糊起來,以至於當今的人們難以訴說。
大概正是因為如此,後世人們有關遠古先哲聖賢的追述總是帶有臆測的色彩,甚至到了千篇一律的程度,即使運用籠統訴說的方式也難以將他們的衣食住行勾勒到清晰的地步。
不過,總有一些歷史遺蹟可以對遠古服飾這個問題予以詮釋。
一些臆測便是這種歷史真實的回憶:
莊子曾經說:“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日知生之民。”
這就是說,最早的人類是沒有什麼服飾可言的,只是一群赤裸裸的生靈,因而不得不在夏天積聚柴草,以便於在嚴寒的冬季取暖。
墨子曾經說:“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清。”
這就是說,人類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在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條件下,只得利用各種自然物以作為自己的服飾材料。
或許,莊子與墨子所言,恰恰反映了兩個不同歷史階段人類的服飾狀況,臆測到人類由一絲不掛到利用天然物作為服飾的歷史進程。
如此臆測所在多有:
韓非子云:“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
《禮記》云:“昔者……未有絲麻,衣其羽皮。”
鄭玄云:“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
雖然,這些追述無不是一種臆測,但還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其中,無外乎揭露出三種歷史的本來面貌:一是人類經歷了一個由不知衣服為何物到知道利用各種自然物來作為衣服的歷程;二是最為原始的衣服在採集漁獵時代已經產生;三是製作原始衣服的材料無外乎從動物和植物兩大類生物中獲得,或為野獸皮毛、禽鳥羽毛等,或為草葉、樹皮等。
無獨有偶,一些民族資料似乎可以作為此類歷史文獻資料的註解。
在土家族,有一種流傳至今的舞蹈,名叫“茅古斯”,是追憶土家族祖先艱苦創業歷史的舞蹈。這種舞蹈的服飾是用稻草做成的,舞蹈之中,舞者穿起用稻草連綴而成的稻草衣作為道具。據說,土家族先民最為原始的裝束即是用稻草製作的。
在傣族,流傳著一個古人如何發明裙子的故事:古時候,人類是沒有什麼衣服可穿的,姑娘們外出採集食物時,常常被樹枝掛傷,被荊棘扎傷,實在令人煩惱。聰明的傣族姑娘們看到,孔雀所披的那一身美麗的羽毛,不僅裝扮了孔雀絢麗多姿,而且孔雀的羽毛可以起到保護身體,避免各種傷害的作用。於是,姑娘們便學孔雀的樣子,采來芭蕉葉,並用藤子將這些芭蕉葉串了起來,栓在腰間。從此,傣家姑娘才有了裙子,顯得更加嫵媚動人。
即使在古老傳說中,也有樹葉為衣服的現象。據說,遠古時代,有一個叫“葉”的人。他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原因即在於它將樹葉拿來作頂在頭上,以躲避驕陽的烘烤和暴雨的澆淋,因而被人稱為“葉”。
不僅有這樣的傳說,還有以芭蕉葉為衣服的實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拉祜族苦聰人,有的即曾以芭蕉葉為衣打扮自己,以防備蚊蟲的叮咬。
有關珞巴族的文獻記載和生活實例,則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人類曾經存在過以野生植物枝葉或動物皮毛作為衣被材料的歷史。《衛藏識略》一書雲,在很早的時候,珞巴族“不耕不織,穴居巢處,冬衣獸皮,夏衣木葉”。在傳說中,珞巴族人即流傳著他們的祖先曾經穿過用“阿窩”葉編織衣服的故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由父系氏族社會向家庭奴隸制過渡階段的珞巴族,一些部落的窮苦婦女即穿過草裙。這種草裙是將雞爪谷的秸稈破細後,緊緊地排在一起,編織出腰圍一段,其餘秸稈自然下垂如旒蘇,穿時圍在腰間即可。一些穿著布裙的婦女,為了保護布裙,有的在布裙的外面再圍上一條草裙。P2-4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