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型黴素

間黴素是由白色鏈黴菌間黴素變種Streptomyces albus var. metamycinus產生的一種抗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的抗生素。

間型黴素

[分子式] C11 H16 N4 O5= 284.269

 

[別名] 2-脫氧咖啡黴素,2-Deoxycoformycin、DCF、2'-dcF,pentostatin。
 

[藥物作用]

脫氧助間型黴素是從鏈絲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嘌呤拮抗劑,為嘌呤衍生物,在體外,於10-11mol/L濃度時即可對腺苷脫氨酶(ADA)有明顯抑制作用,使腺嘌呤核苷不能轉變為次黃嘌呤核苷,導致dATP在細胞內的積累。由於dATP的變構效應,對核苷酸還原酶活力產生抑制作用,致使其他脫氧核苷酸的合成受阻,DNA合成受到影響,這是脫氧助間型黴素產生細胞毒作用機制之一。此外,本品還可降低細胞內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即輔酶I)的含量,抑制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homocysteine hydrolase)的活力以及ATP耗竭等,這些亦是本品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ADA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類組織中,但在淋巴組織中活性最高。ADA通過對腺苷酸和去氧腺苷酸的不可逆去氨基作用,控制細胞內腺苷酸水平。在淋巴細胞亞群中ADA的活性不一,在T細胞中的活性較在B細胞中大10倍。套用本品後有蓄積作用,這與細胞死亡有關。其殺傷細胞的機制可能是抑制DNA、RNA的合成,破壞DNA的完整性,或破壞依賴於ATP的細胞。
本品靜注後迅速公布到全身組織,藥物在血漿中的衰竭呈雙指數式,終未t1/2為2.6~9.4小時,大部分藥物以原形從尿中排出。
靜脈注射本品後,血中藥物濃度以二房室模型迸行衰減,其消除半衰期為5~15h。主要經腎外排。臨床試驗證明脫氧助間型黴素對毛細胞白血病有很好的療效,對干擾素耐藥的病例亦有效,緩解期較長,它對急性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皮膚T細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惡性淋巴瘤亦有良好療效。

參考地址:

http://www.bioxianleid.com/nuclear-pharm/deoxycoformycin.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