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胡同

門樓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里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胡同

,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里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
著名的胡同:北京的東交民巷、什剎海胡同等。

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進入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因為北京的胡同不集中,一般也不通車,遊覽起來比較累,本站選擇了一些胡同的照片,以供了解胡同的一般情況。
“錢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位於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胡同里都是錢莊,所以叫錢市胡同。胡同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胡同長約三四十米。

歷史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在蒙古語裡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蒙古族是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在當年,“水井”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朝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散文《胡同文化》中讚嘆道:“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遊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胡同”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里,人覺得塌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