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胡同

油坊胡同

油坊胡同位於西城區南部,北起西絨線胡同、南至象牙胡同,中與西舊帘子胡同、安兒胡同和大方胡同相交。始稱於明,以作坊得名,亦稱油房胡同,屬大時雍坊。清代為鑲藍旗地界。油坊胡同附近有幾處老宅子,特別有意思的是,門上都刻有對聯,讓人驚訝,但不知它的命運如何?如一家門上刻有“嶄新世界,老舊人家”;“忠效傳千古,詩書抵萬家”;“物華天寶日,人傑地靈時”;“長處於世,須傳所聞”等等。古人的閒情與文人氣總讓門臉很有面子,門前的小孩子日日在門前玩鬧,也可染得個知書達理的賢士之徒。在旁邊新建的民宅大院門上,我看見寫的是“門前禁止停車”、“民警向您提示,關好門窗,以防被盜。”世風不古,但此話也是大實話,實用的實。

歷史文化

(圖)油坊胡同油坊胡同

在新街口北,東起珠八寶胡同,西至新開胡同。 《乾隆圖》已載其形,娃其最遲已於清初聚落成巷,惟未標名。名見《地名對》。油炸鬼為北京之一種油炸麵食,“鬼”讀近“果”之音,或徑與作油炸果,外城稱曰麻花,即今所謂“焦圈”。一般與麻醬燒餅同售。巷以此物為名,當因舊時此處有制售此物之攤店,因而成為標誌,用為胡同名。民國間以其名不雅,改為有果胡同,實為油炸鬼之諧音。油坊胡同油坊為制售食油之作坊。截至晚近,以油坊為名之街巷猶有四處。一在燈市口,名油坊胡同,見《乾隆圖》。沿至本世紀60年代更名燈市口北巷。二在宣武門內,北起西絨線胡同,南至象牙胡同。亦名油坊胡同,見《胡同集》 。沿稱至今不變,至少已歷400餘年三在西單北十八半截胡同,名大油坊胡同,《志稿》作油坊胡同,民國加“大”字。60年代改稱北榆錢胡同。四在朝陽門內,北起祿米倉後巷,西在朝陽門內南小街,稱小油坊胡同。民國始名,60年代改稱祿米倉北巷。

區域工廠

(圖)油坊胡同油坊胡同
北京市雕漆工廠1980年以前建成,坐落在油坊胡同54號,是生產雕漆工藝品的專業化企業,是北京工藝品進出口集團的定點生產單位和工藝品出口的重點廠家之一。從建廠以來,堅持操守雕漆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培養和吸納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專業人才,以“繼承和創新”的理念生產既有傳統風韻又有現代風格的雕漆工藝品。

現代改造

(圖)油坊胡同2號佳慧雅園油坊胡同2號佳慧雅園

隨著“轟隆隆”的拆除聲,西林路路南文化大樓東側的千餘平方米的建築物被拆除,這些承載了佳木斯發展史的百年建築在老市民的深情中退出了歷史。
來到位於西林路東段的舊建築拆遷現場,隨處可見一些老房子的舊石磚散落在一旁,被拆除的磚瓦呈現出灰色廟宇色澤,據了解,這種磚已經退出建築市場40餘年。

“我對這片兒真是太熟悉了,我自幼生活在這裡,這裡的每一個商家我都了如指掌。”已經年逾古稀的王老伯站在舊建築瓦礫前向記者講起了這條老街的歷史。

據老人回憶,這片拆遷地,幾十年前一家是皮革商店,一家是在佳木斯很有名的叫“四扒館”的飯店。這處拆遷地東側原是佳市第一旅社,這裡在舊中國時就是旅館,建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旅館,以後改為商場,與之相鄰的是東風日雜商店等商家。

一對老夫妻聽說舊建築要拆除特意跑來看一看。“年輕時我曾在這一片兒開過雜貨店鋪,如今這塊地要拆了,我和老伴想看它最後一眼。”這對老夫妻有些動情地向記者回憶起當年這片地帶所擁有的商家及給城市居民帶來的便利。

據了解,同時拆除的還有新天利商廈附近的一塊地方,這是一條胡同,在三四十年代這條胡同以榨油聞名,於是油坊胡同就被叫響了。儘管這條胡同內沒有榨油作坊了,可是名字卻還在叫著。隨著這次拆除,胡同沒有了,油坊胡同這個名字將從佳木斯的地名中消失。

隨後,從城市規劃部門了解到,這片占地千餘平方米的舊建築處將被建起兩棟綜合大樓。

胡同意義

(圖)油坊胡同油坊胡同

北京許多胡同富有歷史意義。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鐘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範圍。油坊胡同主要在當時是為一些達官貴族提供油坊的地方,在那裡幾乎都是家家都是賣油坊的。對以後油坊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