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自然村

全鎮轄大畢莊、徐莊子等9個行政村,長青村就是其中的一個。 發展過程1955年成立初級社,當時以種青菜為主,叫長青社,後改為長青村。 長青村舊屬閩縣欽仁里,轄南門、上曹洋、下曹洋三個自然村,全村有512戶,1900多人。

1、天津市東麗區大畢莊鎮長青村

地理位置

長青村位於東麗區西北部,東南兩面與華明鎮相連,北隔新開河、金鐘河與北辰區為鄰,西與河北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為45.30平方公里。全鎮轄大畢莊、徐莊子等9個行政村,長青村就是其中的一個。

發展過程

1955年成立初級社,當時以種青菜為主,叫長青社,後改為長青村。1957年從初級社轉到人民公社領導下的高級合作社,即長青生產大隊,當時是100%的農業性質,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全部靠種田為生,大勞力年人均收入為300元左右。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長青村成立了部分小型副業廠,但也完全是以人工操作小作坊式的企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青村有了新的發展,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確立了以副養農的發展方針。除對原有的村辦鑄造廠、燜火廠進行了機械化的改造外,還利用特有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的優勢,先後建成上萬平方米的倉儲庫房和沿路兩側的眾多商業門臉。1987年12月,建成占地11000平方米的長青飯店。1992年10月18日,占地34000平方米的溫州服裝城市場投入使用。這兩個大型企業的建成,不僅擴大和發展了長青村的集體經濟,也為數以千計的人員就業開拓了渠道。1994年率先列入明星小康村的行列。1996年2月成立了長青實業有限公司,實行股份制管理。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該村70%以上的企業因拆遷而關閉,使長青村的經濟發展受到重大衝擊,但該村幹部村民積極想辦法,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投資3000余萬元,在南何莊購置土地7.33公頃建設長青金鐘產業園區。現在該村村民全部住上了環境幽雅的新樓房,村民享有退休金,村民們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2、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玉田鎮長青村

長青村舊屬閩縣欽仁里,轄南門、上曹洋、下曹洋三個自然村,全村有512戶,1900多人。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0多畝,林地1900多畝。該村是玉田鎮沿青閘線往閩侯青口鎮的必經村落,依山傍田,青山翠綠,阡陌常碧,故有長青之稱。東面隔溪與桃源村相望,北面同大溪村接壤,南與西社村毗連。玉田大橋橫跨溪澗之上,是長樂最長的一座石拱橋,造型奇特,橋身堅固,經受了多次山洪的考驗。
上曹洋、下曹洋村民姓劉,南門村民居住有上埕陳姓,楊家裡楊姓和蔣家裡蔣姓,他們和睦相處,十分融洽。村民利用山地和梯田優勢,著力發展蔬菜生產,是福州市蔬菜生產基地。部分村民或外出辦機磚廠,或出國定居,生活過得紅紅火火。
村中古蹟將軍廟,歷史悠久,單層單座,土木結構,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劉氏宗祠位於下曹洋自然村,該祠曾一度借用為國小校舍。80年代,旅美僑胞劉文善先生在宗祠東側獨資興建長青國小,使長青村兒童都能接受文化教育。近年來,由於學生減少,學校撤併,部分學生就近入西社國小學習,部分學生就近入大溪國小學習。?

3、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長青鄉長青村

地理位置

長青村座落在長青鄉最北端,三面小山環繞。西北、東北方向分別與湘潭縣青山橋鎮的扶沖、松柏、大河三村隔河相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本鄉百妙、荷塘、枚木、高阡四個村接壤。兩條涓水支流穿過本村,潭衡公路宛如一條黑色絲帶從村中飄過。

村情簡介

有十五個村民小組,面積約2.23平方公里,1678畝水田 ,448戶村民,接近2000人口,其中黨員現有48人。80%左右人口散落在三面小山坡上。20%左右人口分五個自然村莊點綴在1678畝水田之旁,一條4公里長的機耕路如蚯蚓般爬行於各個自然村之間。

經濟狀況

有兩個村級企業——長青機磚廠和長青預製板廠,鄉人民政府及二級單位如信用社、郵政代所坐落在本村,村民主要以種田、養殖及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