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位於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老虎墩,屬於土墩類型,高出周圍稻田約1.5~2.5米,受長期農耕破壞,殘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掘初期,已經有1000餘件文物出土,其中包括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漢晉、明代等時期的出土物。其中,新石器時期的三足鬹以及黑皮磨光觚尤為罕見。經過1年多的深度發掘,不同時期的文物相繼出土,目前已經有千餘件等待專家的清理與復原。通過出土文物的初步了解,老虎墩遺址的年代也向前推了1000多年,最早的出土物已經到了6000年至7000年前。經過1年多的進一步發掘,數千件文物逐一出土。距今6000多年的“江西第一路”,更是將老虎墩遺址推向了焦點。

簡介

發掘現場發掘現場

虎墩遺址位於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老虎墩,屬於土墩類型,高出周圍稻田約1.5~2.5米,受長期農耕破壞,殘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遺址北300米處南河由西往東流過。遺址東南5公里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水口李洲坳東周墓葬,西南2公里處為中港薛家山古遺址群,北部南河的北岸也是連綿不斷的古遺址群。

2009年度老虎墩的發掘,共布5米×5米探方24個,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發現了江西迄今最早的史前祭祀台遺蹟,清理了與祭祀有關的墓葬63座。這些史前墓葬均為土坑二次葬,部分有火烤墓壁的現象,反映出史前時期流行於贛江流域的一種葬俗;隨葬品組合為豆、壺、罐等,也有隨葬觚、鬹的器物,與贛江流域的主體面貌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量使用打制石器,是這一地區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雙肩石器、多孔石刀的使用也是本地區文化新的現象。


二次墓葬

規模巨大的新石器時期墓群規模巨大的新石器時期墓群

2010年11月,江西宜春市靖安縣老虎墩遺址新發現110多座新石器時代集中的二次墓葬。考古專家稱,此次發現新石器時代大規模、大數量的墓葬坑群,採用集中二次墓葬與火葬的方式,在國內史前考古極為少見。

在老虎墩遺址,其中一部分工作面上,散布著密密麻麻的小坑,這些小坑有100多個,集中在遺址的中部朝北的位置。通過對現場遺址的考察,考古專家認定,這些小坑正是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實際上,遺址所在的位置,在當時曾經是一個墓葬群。
“這裡是二次墓葬,而且當時採取的是火葬方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介紹。在遺址現場,除了這些小坑,還能看到斷層上有燃燒過的痕跡。在過去,省內也發現過二次墓葬群。但是,如老虎墩遺址數量如此之多的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還是首次發現。此前,省內對史前考古發掘得很少,此次發掘已經是對江西考古的一次突破。新石器時期的二次墓葬群的發現,或者將載入江西的考古史冊。

彩陶

一片農田的中間,600平方米的考古遺址已經被考古人員分成了幾個工作面,曾經出土文物的痕跡還留在黃色的土層上。2010年12月7日下午,考古人員只對其中的兩個工作面進行發掘。儘管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還有不少陶片等器物出土。
“這幾片陶片很漂亮,在江西非常少見。”一名考古人員的手上,用紙巾小心翼翼地包著3片陶片。雖然還沾著泥土,卻遮擋不住陶片上紅色彩繪的魅力。彩陶並不少見,但是這3片彩陶卻“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徐長青介紹,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非常少,至今都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省內都是寥寥無幾。目前,考古人員也不好確定老虎墩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殘片來源於何處,但是可以確定並非當地所產。至今為止,只有在贛南一帶,才發現過商周時期的彩陶窯址。

鵝卵石路

老虎墩遺址出土的文物精美而富有考古價值,尤其是新石器時期的相關出土和發現,每一次發掘都是一個突破。2010年12月3日,考古人員在對遺址進行發掘時,一段長約4米、寬90厘米,用鵝卵石鋪成的路段給考古人員帶來了驚喜。在考古現場,這條鵝卵石鋪成的道路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這條長才4米的路段再常見不過。但是,這條路段卻是6000多年前鋪設的。對於當時的人來說,能夠鋪設出如此規整的路段實屬罕見。
徐長青介紹,這條路段被壓在新石器時期的小墓下方,加上同一發掘層所出土的文物情況,可以推斷這條短短4米的鵝卵石路屬於史前時期,這是江西發現的最早的一條路段。在發掘現場,這條路段周邊還有一些紅燒土的遺存。可見該路周邊都是一些建築。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條路很可能是連線著重要場所。
經過1年多的發掘,或許老虎墩古文化遺址尚未引起很大關注。但是,隨著歷史的塵土逐漸褪去,這個遺址將給江西史前考古帶來突破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