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Changsha Mine Research Institute 1956年於湖南長沙建院,專門研究和解決金屬礦產 資源開發和生產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設有採礦方法、 井巷掘進、鑿岩爆破、採掘和裝運設備、地壓支護、礦 山自動化和技術情報等十個研究室,擁有軸壓40噸的破……。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安全技術中心是專門從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諮詢、評價科研機構,現有科研人員50餘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8人,高級工程師12人,國家第四屆安全生產專家2人,湖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6人;配備有先進的室內實驗和現場勘察、檢測配套儀器設備,具有多學科聯合攻關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研究成果,在我國非煤礦山安全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機構簡介

l1956年按照國家第一個12年科技發展規劃組建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專門從事金屬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工程設計、產品製造的技術研究開發的大型研究院,是我國綜合性研究院。員工1089名,專業技術人員600名,高級技術職稱人員300名,專職科研、設計人員180名。

l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l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l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l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l國家安全生產長沙礦山機電檢測檢驗中心

l金屬礦採礦工程與裝備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l取得科技成果(鑑定或驗收)780項l獲獎科技成果518項,其中:國家科技成果獎勵6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56項F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F國家發明獎4項F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6項F省部級二等以上科學技術獎 225項F國家授權專利71項。

簡介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建於1956年,是我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研究的綜合性研究院,具有專業配套齊全、實驗設備先進、工程配套能力強、科研成果豐碩、影響面廣等特點,在我國金屬礦床開採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我院已從傳統的科研型院所向科技型企業轉變,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機械、電氣兩大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機械、電氣、材料、土石方工程四大科技產業,成為集科、工、貿一體化並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科技型企業。

師資力量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2002年我院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依託我院成立了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有色冶金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先後依託和授予我院成立了“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生產長沙礦山機電檢測檢驗中心”(甲級資質)。取得了多種型號的電焊機3C認證資質和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地質災害設計、施工和評估資質。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礦山資料庫、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中國採礦信息協作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採礦信息網也掛在我院。主辦了《礦業研究與開發》和《採礦技術》兩份國家礦業科技期刊。

我院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位於風景秀美的嶽麓山下、湘江之濱。在職員工900餘人,技術力量雄厚。全院在職高級技術人員25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學位的專業技術人員4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51人。

鄧和平-院長、黨委書記

鄧和平鄧和平

男,漢族,湖南湘鄉人,1953年10月生,197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製造專業,198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專題組長,院屬長興公司總經理,機械工廠廠長,副院長、院長兼黨委副書記,院長兼黨委書記等職。長期從事礦山機械科研及產業化工作,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發表論文數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多次獲先進工作者,院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陳忠毅-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陳忠毅陳忠毅

男,漢族,重慶人,1963年5月生,198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採礦專業,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專題組長、科技處副處長、院辦主任、院長助理、副院長、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等職。曾先後主持或為主完成了7項國家或部屬科研課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論文10餘篇,譯文5萬餘字。

陳新明-副院長、工會主席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漢族,湖北大冶人,1956年10月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機械系礦山機械專業,198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專題組長、機械所所長助理、副所長、海洋採礦所所長、院長助理、副院長兼工會主席等職。在機械工程及深海採礦科研工作中取得13項重要成果,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專利1項,發表論文、譯文20餘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第二層次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周愛民-副院長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漢族,湖南漣源人,1957年3月生,1982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採礦專業,2004年獲博士學位,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專題組長、採礦所所長助理、副所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在採礦科研工作中取得16多項重大成果,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5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發表論文60多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先進個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首屆中國有色科技突出貢獻獎、 第二屆湖南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張克仲-副院長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漢族,1965年8月生,1984年畢業於長沙有色冶金專科學校採礦專業,後繼續就讀中南工業大學管理工程專業,1988年5月畢業,198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經濟師。歷任湖南黃沙坪鉛鋅礦技術幹部、車間副主任、主任、採礦場副主任、主任。1996年經郴州市委公開選拔任郴州冶煉廠廠長、黨委副書記,東江冶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02年經湖南省委公選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多次評為先進,發表技術、管理論文數篇。

張湘生-紀委書記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漢族,山西介休人,1951年11月生。1976年畢業於昆明工學院礦山機械專業,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專題組長、黨支部書記、研究室副主任、人事處長、黨政辦公室主任、紀委書記等職。長期從事礦山防治水研究工作,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8篇。

王有斌-副院長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男 漢族,河南信陽人,1953年6月生,1975年12月畢業於長沙冶金工業學校採礦專業,1985年7月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企業管理專業,197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專題組長、國家採礦工程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採礦研究所副所長兼黨支部書記、院辦副主任兼機關一支部書記、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長期從事採礦科研和管理工作,曾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數篇,曾得到國家科委的表彰。

湯義武-副院長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男, 漢族,湖南瀏陽人,1970年2月生,1992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後繼續就讀該校冶金物理化學專業,1998年7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工。歷任長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技術部部長、常務副總經理,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董事等職。2007年11月至2009年8月,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副院長兼湖南有色重型機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2009年8月至今任長沙礦山研究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多次評為先進,發表技術、管理論文數篇。

榮譽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迄今已取得780餘項具有世界或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發明獎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24項,科技進步獎500餘項,國家專利54項,並已在工程建設、機械、有色、冶金、煤炭、黃金、電子等行業推廣套用。生產的各種產品及設備等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良好的信譽、可靠的質量和技術優勢贏得了市場。“求實創新、質量第一、誠信服務、持續改進”是長沙礦山研究院對社會和客戶的質量承諾。

服務項目

採礦中心

採礦工程中心是專門從事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材料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下設難採礦床開採技術研究所、高效採礦技術研究所、充填技術研究所和採礦高新技術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充填實驗室、放礦實驗室、微震監測實驗室,具有多學科聯合攻關能力。現有科研人員50多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工程師7人,國家和省級學術帶頭人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第三層次人選1人,博士3人,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

採礦工程中心致力於金屬非金屬礦山高效、安全、低能耗、綠色採礦等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推廣、成果輻射和開放服務工作,在地下礦山高效採礦、複雜難採礦體開採、礦山充填及尾廢綜合利用、空區處理與礦柱協同開採、礦山工程爆破、礦山災害監控預警與安全保障、有色金屬礦山生態修復等技術方面具有行業領先地位。

採礦工程中心始終堅持以“提高採礦效率、降低採礦成本、提高礦山經濟效益、充分回收和綜合利用礦山資源、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和礦山安全生產”為宗旨,在“六·五”至“十一·五”期間,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課(專)題40餘項,省部重點項目200餘項,國內外大中小型礦山企業的橫向合作項目800餘項,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創造了重大經濟與顯著社會效益,為我國採礦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科研合作與成果套用輻射到全國32個省、市和自治區,與9大有色基地、10大鋼鐵基地、7大黃金省份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係。

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1984年,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充分利用依託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的科研和人才等綜合優勢及基礎條件,建成並投入使用。2010年,實驗室依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和“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任務書”的標準進行改擴建,通過最佳化整合依託科研人才力量和優勢技術,擁有了一批長期從事充填採礦工藝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研究人員,占地1000多平方米,科研實驗儀器設備有30多台套,包括MTS伺服剛性壓力機、破碎篩分系統、充填料環管輸送試驗系統等先進實驗儀器與系統,已具備充填材料物理化學性質試驗測試、力學測試、充填料漿流變參數及輸送性能測定的條件與能力。在國家“八·五”至“十一·五”攻關課題研究期間,根據我國礦山多種複雜的地質情況,先後完成了多項居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利用氧化鋁廠生產的廢料——赤泥,取代水泥做膠結劑,真正實現了無水泥膠結充填,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不必排水,大大減少了污染;採用擠壓輸送工藝和裝備,變低濃度充填料為高濃度擠壓輸送,大大降低高濃度充填系統建設投資和生產成本,這項技術為國際首創,並獲國家發明專利;採用了碎石和塊石砂漿膠結充填技術,此兩項技術可以用碎石和塊石作為充填的骨料,不必再採用那些加工均勻的石料,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這些技術現已在我國的一些礦山生產中推廣套用,充填成本下降了30~40%,這些高新技術有著廣泛的套用前景。目前已完成《南京棲霞山鉛鋅礦充填採礦技術研究》、《紫金山金銅礦尾砂充填技術研究》、《李官集鐵礦細粒級尾砂充填系統試驗研究》、《萬城公司尾砂充填系統試驗研究》、《和睦山鐵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工業試驗研究》、《哈圖金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技術研究》、《銅坑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研究》、《大紅山鐵礦Ⅰ號銅礦帶深部150萬t/a工程充填試驗研究》等項目充填技術工藝相關實驗,承擔了4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

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實驗能力與配套設施的完善推動著充填採礦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礦山對充填技術的套用的步伐,為礦山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破壞,進而產生了顯著社會效益。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建設,朝著國內一流的國家重點充填實驗室的方向邁進。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安全中心

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安全技術中心是專門從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諮詢、評價科研機構,現有科研人員50餘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8人,高級工程師12人,國家第四屆安全生產專家2人,湖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6人;配備有先進的室內實驗和現場勘察、檢測配套儀器設備,具有多學科聯合攻關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研究成果,在我國非煤礦山安全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岩石力學專項實驗室;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管理總局“六大支撐體系建設”技術支撐平台——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管理總局“六大支撐體系建設”技術支撐平台——露天邊坡、尾礦壩(庫)穩定性監測技術實驗室。

資質條件:地質災害治理設計甲級;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甲級;地質災害治理評價丙級;安全評價乙級;全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企業評審單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備案的金屬非金屬礦山及相關行業安全預評價報告評審。

設計中心

長沙礦山研究院設計中心是該院專門從事礦山采、選、尾礦工程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評估、諮詢、建設工程總承包業務以及項目管理和相關技術與管理服務的單位。具有冶金礦山工程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施工和評估等多項資質。中心專業配套齊全,設備配備先進,設有採礦、選礦、電力及控制、安環、土建和技術經濟等13個科室,擁有1500平米的現代化辦公場地。中心現有經驗豐富的專業設計人員40餘名,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5名,高級工程師16名,國家註冊一級結構師2名,國家註冊二級建築師3名,半數以上員工具有碩士學位。

設計中心傳承長沙礦山研究院近60年的優良傳統。自成立以來,本著“質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設計理念,發揮研究院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利用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台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和研發優勢,通過工程設計,加快科研成果轉換,將其迅速轉換為生產力,並轉變為中心的設計優勢和競爭優勢。

在礦岩破碎、採空區、三下(建築物下、水體下、交通幹線下)等複雜難採礦床開採設計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全尾砂膠結充填採礦工程設計具有優勢地位。

設計中心本著“立足五礦、面向全球”的發展理念,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成為我國冶金礦山工程設計及建設工程總承包領域的尖兵。

檢測中心

掛靠在長沙礦山研究院的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原國家技術監督局1988年以技監發056號文批准籌建的,並於1992年2月以國質監認字號證書正式授權認可。1999年6月23日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更名為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本“中心”兼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的湖南省有色冶金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授權站。1995年1月國家科委與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以國科鑒字號證書授權為科技成果檢測鑑定國家級檢測機構。1997年獲得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實驗室認可。2003年順利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的“三合一”(實驗室認可、計量認證、審查認可)複評審。

“中心”現有職工20多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占84.6%,擁有固定資產約850萬元,擁有獨立的檢測大樓,實驗室面積3700餘平方米,設備250台套,現可按50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對礦山設備、冶煉設備、壓力加工及配套設備、相關電氣設備進行檢驗和對外開展應變計量檢定服務。

(1)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承擔礦山設備、冶煉設備、壓力加工及配套設備、相關電氣設備質量監督抽查、統檢、定期檢驗工作;

(2)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承擔有色、冶金機電設備新產品檢測鑑定工作;

(3)開展了地下鏟運機、裝載機、窄軌運輸車輛、礦井提升機、礦用絞車等多項礦山機電設備、工程機械、冶金機電設備、壓力加工機電設備等方面的安全性能檢驗工作。

(4)承擔相應授權範圍內的機械、電氣產品的一般委託檢驗和仲裁檢驗,以及應變計量檢定工作;

(5)承擔或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和有關標準的試驗驗證工作;

(6)研究、開發新的檢驗技術、方法和設備;

(7)向社會提供有關檢驗技術諮詢、培訓工作服務。

機械工程研究開發

服務項目介紹: 該院在礦山採掘設備、裝運設備、冶金特種設備和工程車輛的研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9項。形成了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三井一巷(豎井、斜井、天井和平巷)掘進機械化作業線和地下無軌採礦設備的配套與產品系列化的能力。擁有裝備先進的機械綜合實驗室、液壓碎石機實驗室、裝運實驗室等,可承攬柴油機、變速箱、變距器、鑿岩機具、碎石器、液壓元器件等性能測試和試驗。研製成功高氣壓中深孔環形鑿岩設備及與之配套的粒粉狀炸藥裝藥車、高爐長壽技術及設備、冶金無軌運輸車輛和工程車輛尾氣淨化技術與設備等。有能力承擔研製各種礦山採掘機械、工程機械、冶金機械設備和其它特種機械設備。

溶浸採礦工程研究開發

服務項目介紹: 溶浸採礦是融采、選,冶於一體的高新採礦技術。它不僅能夠經濟有效地回收難採礦體、低品位礦石中的有用成份,而且能選別礦石和廢石中的有用成份,從而拓寬了礦產資源的利用範圍,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1984年,有色行業第一個溶浸採礦實驗室在該院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十幾年的研究和開發,實驗室已擁有一批長期從事溶浸採礦工藝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研究人員,擁有300多平方米的實驗場地,並裝備有價值近百萬元的各類儀器設備,可進行各種複雜的溶浸試驗。在堆浸提銅新工藝和原地溶浸採礦技術方面具有非富實踐經驗,其中金的提取技術(包括金的常規浸出、選冶聯合浸出、高砷高硫金礦的細菌浸出、高砷高硫金精礦的濕法浸出、常規堆浸及高含泥金礦的制粒堆浸)、銅的提取技術(包括氧化礦、混合礦、硫化礦及廢石堆中銅的堆浸、制粒堆浸、原地浸出、生物浸出技術及從浸出液中回收銅)、離子型稀土礦、菱錳礦及鉛鋅礦的就地或原地溶浸採礦技術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承擔了4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獲國家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

海洋採礦研究所

長沙礦山研究院作為採礦專業研究院對深海採礦這一領域較早注目,也較早起步。上世紀70、80年代已開始信息研究,作了前期準備。1985年成立了海洋採礦研究室,1994年10月該室更名為海洋採礦研究所。

“八五”以來,該研究所承擔了30多項中國大洋礦產資源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主管的國家長遠發展項目課題及“863” 課題。全部通過課題歸口單位組織的專家驗收,部分課題被評為優秀,並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一項,申請國家專利30餘項,撰寫科研論文和科研報告百餘篇。

為促進海洋技術的全面發展,由大洋協會與長沙礦山研究院共同投資建設,於2007年2月建成了占地面積20000 m2的海洋採礦實驗室。主要用於進行深海大型裝備如集礦機等在模擬深海底質環境下的相關試驗尤其是行走試驗,以及模擬高壓環境下零部件的可靠性實驗,驗證、考核並測試其整體性能。同時也可作為其它深海設備在深海試驗前的試驗平台。 2007年以來,海洋所共獲得2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明專利。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