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關同劉定於老先生飲眺和答四首

基本信息

【名稱】《長城關同劉定於老先生飲眺和答四首》
【年代】明代
【作者】楊應聘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長城關同劉定於老先生飲眺和答四首
【其一】
秋風乘障度晴巒,萬里長煙此縱觀。
組練新明司馬法⑵,旌旄載舞有虞乾⑶。
登臨感興思橫草⑷,邂逅論交藹臭蘭⑸。
百二河山歸鎖鑰⑹,何憂瀚海起狂瀾。
【其二】
崢嶸壁壘壯城隍⑺,自古雄圖道朔方。
德水朝宗開上國⑻,龍沙環向伏名王。
憑陵宇宙過樓櫓⑼,管領華夷羨袞裳⑽。
何幸步趨隨指顧,樽前石畫總金湯⑾。
【其三】
元老行邊此駐驄,功高佇聽賦彤弓。
開軒移日襟懷爽,把酒臨風眼界空。
獨抱兵機黃石秘⑿,相將王事赤心同⒀。
殷勤借箸籌邊意⒁,黠虜原來在目中。
【其四】
晝接勞謙客座淹⒂,譚兵慷慨對掀髯⒃。
遙天寥落雲霞盪,古戍平臨烽火熸⒄。
歌入笳聲翻塞曲,情深杯酌敞櫳簾⒅。
餘光攜散蘭山色,翹首星辰倍仰瞻。

作品注釋

此詩是奉和陝西三邊總督劉敏寬的《秋日楊楚璞中丞撫臨良晤長城關四首》詩而作。
⑵組練:“組甲被練”的簡稱。組甲﹑被練皆指將士的衣甲服裝。後因以“組練”借指精銳的部隊或軍士的武裝軍容。司馬法: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相傳是司馬穰苴所寫,但到了戰國時已經散失。
⑶有虞:即有虞氏,是中國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稱。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舜為虞幕的後裔,後來成為有虞氏部落首領,受堯帝禪讓,登帝位。乾:甲骨文字形,像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本是用於進攻的,後來用於防禦。本義:盾牌。
⑷橫草:謂軍隊行於草野之中,使草倒伏。比喻功勞極為輕微。
⑸邂逅: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臭蘭:指氣味相投的友誼。《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孔穎達疏:“謂二人同齊其心,吐發言語,氤氳臭氣,香馥如蘭也。”後因以“蘭臭(臭蘭)”指情投意合。
⑹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鎖鑰:喻指在軍事上相當重要的地方。
⑺城隍:迷信傳說中守護城邑的神。此指城牆和護城河。
⑻德水:黃河的別名。《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朝宗:古代諸侯春、夏朝見天子。後泛稱臣下朝見帝王。
⑼樓櫓: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戰具。晉陸機洛陽記》:“城上百步有一樓櫓,外有溝渠。”
⑽袞裳(gǔn cháng):亦作“袞衣繡裳”。畫有卷龍的上衣和繡有花紋的下裳。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
⑾石畫:大計。石,通“碩”。《漢書·匈奴傳下》:“時奇譎之士,石畫之臣甚眾。”金湯:是“金城湯池”的略語,是指金屬造的城,沸水流淌的護城河。形容城池險固。
⑿黃石秘:黃石,指黃石公。傳說張良刺秦始皇失敗後,逃亡下邳,遇黃石公於圯(橋)上,授以《太公兵法》,自稱:“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十三年後,張良從漢高祖劉邦過濟北,果在谷城山下得黃石。良死,遂與石並葬。
⒀相將:相隨;相伴。
⒁借箸:用典。《史記·張良傳》:“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良曰:‘請借前箸以籌之。’”箸,筷子;籌,策劃。後因以“借箸”比喻為人謀劃。
⒂勞謙:勤勞謙恭。後多用為勞於接待的意思。淹:逗留;挽留。
⒃譚兵:同“談兵”。談論打仗。
⒄烽火熸(jiān):烽火熄滅。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
⒅敞櫳簾:打開門窗的帘子。櫳簾,亦作“ 簾籠 ”。窗簾和窗牖。也泛指門窗的帘子。

作者簡介

楊應聘(1556—1620),明代寧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字行可,號楚璞。南直隸安慶府懷遠(今安徽懷遠縣)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十二月,由太僕寺少卿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四十四年(1616年),以三年考績優秀,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七月,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在陝西三邊總督任上,英勇作戰,屢立戰功,深得朝廷賞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