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克其鄉

鐵克其鄉

克其鄉地處庫爾勒市東北側,是近郊鄉,鐵克其鄉主要包括阿克塔什村、鐵克其村、海力帕爾村、艾蘭巴格村、上恰其村、中恰其村、下恰其村以及沙南村等八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鐵克其鄉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庫爾勒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博斯騰湖西南。東與博湖縣相鄰,南與尉犁縣相接,西與輪台縣相依,北與焉耆回族自治縣相交。“庫爾勒”是維吾爾民族語言,直譯為“樓蘭人”,是“眺望”的意思,因盛產香梨,又被稱為“梨城”。

地理位置

鐵克其鄉位於孔雀河南岸,距市中心3公里,是庫爾勒市的城中鄉,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轄區總面積255

鐵克其鄉艾蘭巴格村向該村30名貧困黨員贈送了米麵油鐵克其鄉艾蘭巴格村向該村30名貧困黨員贈送了米麵油

25畝,其中耕地面積18000畝,香梨種植面積5803畝,優質牧草8400畝,溫室大棚面積670畝。2003年末牲畜存欄總數10212頭(只)。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8646.2489萬元,全鄉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1.3018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464.56元。

代碼:652801200 

教育設施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後在各個行政村基本上都成立了學校,從整個辦學歷史來觀察學堂、教學點以及學校的延續時

雙向6車道的聖果名苑路在修建雙向6車道的聖果名苑路在修建

間主要從1945年到1978年這一時間段。到2002年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近郊鄉的一些學校進行了合併,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鐵克其鄉所屬的阿克塔什村國小合併為市第11中學,上恰其村國小,鐵克其村國小合併為現在的市第8中學,沙南村國小合併為現在的庫爾勒市第3國小,愛蘭巴格國小合併於市第5國小。從2002年到現在鐵克其鄉中學、鐵克其鄉中心國小、鐵克其鄉中恰其村國小以及下恰其村國小等這些學校均歸屬於鐵克其鄉中心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管轄區域

 轄8個村委會:鐵克其村、艾蘭巴格村、海勒派村、上恰其村、中恰其村、下恰其村、阿克塔什村、沙南村。
秦漢時期,天山南路有36國,庫爾勒市位居渠犁國境,古渠犁國在且未西北,精絕(今民豐縣)之北,尉犁(今塔什店至搏斯騰湖以南一帶)西南,山國(今尉犁縣鐵乾里克東北)以西,烏壘(今輪台縣策大雅)東南。其範圍相當於今庫爾勒市境及尉犁縣西北、輪台縣東南一部分。

庫爾勒市歷史沿革

西漢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冒頓單于入侵西域。置幢仆都尉於焉耆危須、尉犁三國問,渠犁受憧仆都尉控制。
西漢太初四年(前101),漢朝在輪台、渠犁設使者餃尉,管理西域屯田事務。
西漢神爵二年(前60),漢朝於烏壘設定西域都護府,渠犁歸屬漢朝版圖,築圩婁城於“河曲”(今孔雀河的轉彎處),歸降漢朝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等部眾,也被安置在“河曲”。
王莽新朝天鳳三年(16),西域都護李崇敗退龜茲。圩婁城地屬匈奴。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莎車土賢攻龜茲王,坍婁城地屬莎車王烏壘州。數年之後,龜茲殺烏壘王。占烏壘國境。
東漢永平十七年(74),西域都護陳睦治埒婁城。東漢永平十八年(75),為焉耆攻沒。
東漢永元六年(94),班超發龜茲、鄯善等8國兵。征伐焉耆。危須、尉犁,斬焉耆王廣、尉犁於陳故城。埒婁城地歸屬於漢。
東漢永建二年(127),西域長史班勇與敦煌太守張朗分南北道攻打焉耆國,張朗由爵離城(即埒婁城)先至爵離關(今鐵門關),攻降焉耆王元盂。
前涼建興二十三年(335),前涼張駿遣兵伐龜茲途中,在貢侖城和遮留谷擊退焉耆國王龍熙。地屬前涼。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前秦品光攻降焉耆,地屬前秦。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萬度歸伐焉耆,置焉耆鎮。本地為柳驢城,地屬北魏。
西魏恭帝二年(555),突厥占據高昌之後,即向焉耆發展,本地受其統轄。
隋仁壽三年(03),突厥西面可汗達頭的兒子泥利自立為西突厥全境的大可汗,史稱西突厥,本地受其統轄。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朝軍隊進攻龜茲,途徑今庫爾勒境,本地屬隨後設立的焉耆都督府。唐鹹亨元年(670),吐蕃陷安西四鎮,本地屬葉蕃
唐上元二年(675),唐朝收復安西四鎮。
唐永淳元年(682),吐蕃復占領天山南路。
唐垂拱元年(685),唐收復安西四鎮 唐垂拱三年(687),吐蕃攻占安西四鎮。
周長壽元年(692),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本地復歸唐朝。
唐貞元五年(789),本地為吐蕃占據。
唐開成五年(840),回鶻相職擁外甥龐特勤西遷安西,從吐蕃手中奪取焉耆各地。本地屬回鶻。
唐大中十至十一年(356~857),回鶻首領龐特勤西遷焉耆,稱葉都護,有眾20萬,本地屬葉都護管轄。
唐鹹通元年(860),龐特勤可汗被其異母弟庫爾特勤戰敗處死,安西回鶻汗國的重心移至北庭、吐魯番一帶,史稱西州回鶻,本地屬西州回鶻。
唐鹹通七年(866),西州回鶻首領仆固俊,打敗吐蕃首領尚鞏熱,吐蕃勢力退出西域,本地屬西州回鶻。
宋宣和四年(1122)以後,西州回鶻臣服西遼,本地屬西遼。
宋嘉定十一年(1218),成吉思汗擒殺西遼乃蠻王子,本地屬元。
蒙古憲宗元年(1251),蒙哥登大汗位(史稱憲宗)。於今吉木薩爾設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庫爾勒地屬別失八里行省,歸察台台後王治地。
清康熙十六年(1677),噶爾丹進兵南疆,破黑山宗,盡捕元裔諸汗,庫爾勒地屬準噶爾治地。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木之亂以後,將焉耆定名為喀喇沙爾,派駐辦事大臣一員。所屬庫爾勒莊,實行伯克制。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於庫爾勒設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員,管理庫爾勒莊,並設守備駐軍。
清同治六年(1867),浩罕阿古柏侵占庫爾勒,血腥統治10年之久。
清光緒三年(1877)十月,清軍收復庫爾勒。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喀喇沙爾直隸廳升為焉耆府。庫爾勒為焉耆府治地。
民國6年(1917)。設庫爾勒縣佐,屬焉縣設焉耆道,轄庫爾勒焉耆道改為焉耆行政長公署。
民國9年(1920)7月11日,設焉耆道,轄庫爾勒縣佐。
民國縣19年(1930),焉耆道改為焉耆行政公署,同年庫爾勒縣佐為設治局,屬焉耆行政長公署。
民國28年(1939年),庫爾勒設治局升格為縣,屬焉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4月12日,焉耆專員公署成立、庫爾勒縣為焉耆專署轄治。
1954年6月,撤銷焉耆專員公署,分別設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和庫爾勒專署。庫爾勒縣為庫爾勒專署轄治。
1960年12月1日,庫爾勒專署併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縣南遷庫爾勒縣城。
1979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劃出庫爾勒縣的庫爾勒鎮、新城、團結3個辦事處和鐵克其、英下、恰爾巴格3個公社, 以及原屬焉耆青縣的塔什店辦事處,成立庫爾勒市。同年9月30日,庫爾勒市組建成立,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領導。
1979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庫爾勒市。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庫爾勒市。1984年4月10日,庫爾勒縣正式併入庫爾勒市,仍隸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