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縣城

鎮雄縣城

鎮雄縣城轄烏峰街道辦事處,南台街道辦事處,舊府街道辦事處。是除昭通昭陽區鎮雄城是昭通最有意義的生活城市也是昭通第二大城市,城區人口大約25萬人左右,現城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建設的南部新區。有全市面積最大一級完中_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百年老校鎮雄第一中學以及鎮雄第二中學 第四中學 民族中學 實驗中學 和民辦教育鎮雄紅葉中學 鎮雄長風中學等。 .

歷史沿革

鎮雄,取“鎮守雄關”之意,自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南廣縣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

鎮雄縣城 鎮雄縣城

其間,建置多次變更,先後有南廣縣、南昌縣、南廣郡、協州、東安縣、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府、鎮雄府、鎮雄州、鎮雄縣之稱。

夏、商屬梁州、雍州區域。

周時名屈流大雄甸。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為南廣縣,屬犍為郡。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改置南昌縣,屬朱提郡。

三國蜀漢延熙元年(238)置南廣郡,屬益州。

鎮雄縣城 鎮雄縣城

西晉建武元年(304),廢南廣郡,屬益州朱提郡南秦縣。

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朱提郡。

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開皇三年(583),改設協州,不久廢。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協州。天寶戰爭(754),後,入南詔,改為芒部。

宋熙寧七年(1074),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檢司。937年,白蠻段氏建立了大理國,仍以大理為政治中心。滇東北地區不屬於大理國範圍,是宋敘州羈縻之地。有烏蒙部(今昭通、魯甸)、芒部(今鎮雄)、烏撒部(今威寧)、閟畔部(今會澤、巧家)、科部(四川寧南)、易娘部(今彝良)、易溪部(今威信)、阿頭部(貴州赫章)。

元至元十年

(1273)置芒部路軍民總管府,屬雲南行省;下轄益良州、強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芒部路屬烏撒烏蒙軍民宣撫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屬烏撒烏蒙宣慰司管軍萬戶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芒部衛,相繼改為芒部府,隸雲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納沖南七里。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改隸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升為芒部軍民府,同年撤併強州、益良州。成化年間,芒部軍民府徙治納沖。正德十六年(1521)置白水江簸酬長官司,屬芒部軍民府。嘉靖五年(1526),援引“大雄”古名,改稱鎮雄軍民府;升卻佐寨置懷德長官司,升母響寨置威信長官司,升夷良寨置歸化長官司,升卻落角置安靜長官司,均屬鎮雄軍民府。萬曆三十七年(1609),鎮雄軍民府改稱鎮雄府。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雍正五年(1727)3月,改土歸流,為鎮雄府,劃歸雲南省。雍正六年(1728)2月,降為散州往屬於烏蒙府。雍正八年(1730)7月,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清雍正九年(1731)始建縣城。光緒三十四年(1908)10月,升為鎮雄直隸州,屬迤東道,彝良州同駐彝良,州判駐威信。清宣統三年(1910),升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分置彝良縣,設立威信行政委員(後改為設治局)。

民國二年(1913)改州為縣,分置彝良縣,鎮雄縣屬滇中道。

民國六年(1917),鎮雄縣析設威信行政區。

民國是十八年(1929),裁滇中道,鎮雄縣直屬省。

民國三十一年(1942),鎮雄縣屬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

1949年後,鎮雄縣隸屬昭通地區;

1950年,鎮雄縣解放後,屬昭通專區。

1970年,昭通專區改為昭通地區,鎮雄縣屬昭通地區。

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市,鎮雄縣屬昭通市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