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陽[當代國學復興者]

鍾陽[當代國學復興者]

鍾陽,江西宜春人,出生於銅鼓縣。字欽和,號蘭亭逸士,儒家學者。中國辭賦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香山書院《論語》經師、中國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青年辭賦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人物簡介

鍾陽,當過保全、推銷員、記者、編輯,現任南昌學院(原江西大宇學院)校友總會副秘書長兼校友國學研究會會長、天元國學社指導老師、中國辭賦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香山書院論語經師、中國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學術造詣

鍾陽[當代國學復興者] 鍾陽[當代國學復興者]

平生學術歸趨三大方向:儒學、詩賦、禪學。開創中國高校規模最為宏大的辭賦集團——南昌學院弘雅辭賦集團、安義中華詩詞之鄉文峰詩派、贛派後儒學代表——丹井儒學、隨機修證法、養生武術八極金剛門。網路資料:《律賦衡裁注釋》、《古文筆法百篇注釋》、《全歷朝文精選》,以上皆在中國辭賦網上,為學習、研修古文、辭賦的必選資料。

社會職務

南昌滕王閣辭賦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辭賦網副站長兼總編、中國大學生文學聯合會總監、世界漢詩協會理事、中國詩賦網辭賦版顧問、清江青年詩詞家顧問。《中國辭賦》副主編,《中國詩詞》編委、尚默傳媒工作室顧問兼指導老師。

學術交流

與張友茂老師等一同發起、組織和策劃了中國辭賦家協會、百花賦、百校賦、首屆中國辭賦(北京)論壇、首屆中國(南昌)青年辭賦論壇、第二屆中國(北京)青年辭賦論壇、全國(滕王閣)聯動品茗迎春詩會。為中國賦都系統提出者。北京賦都發起、策劃人;中國五大地方賦都(以西安為龍頭,聯合洛陽、南昌、成都、岳陽)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發起人和策劃人。江西與南昌文都水都綜合理念發起、策劃人,提出“洪州天下水,豫章天下文;水都滋血脈,文都塑神魂”的總體發展理念。提出宜春國學、洪州國學為贛文化兩大基石思想。提出以大國學旅遊推動江西經濟文化大發展構思。提出打造北京穀雨詩賦節,推動大江西詩派、江西賦派概念(二者俱以屈原在修水生活為源頭)走向全國思想。為中國高校(江西高校、上海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系列辭賦駢文創作總策劃。推出大批青年辭賦家,所作校賦紛紛被諸高校採用。

為2011’南昌穀雨·明珠詩會組織策劃人之一。為2012’中國辭賦家協會洛陽老君山辭賦研討會文化戰略策劃,為2012’中國好人詩歌朗誦音樂會負責人之一。發起、策劃和參加了2013中國辭賦家協會與中國碑賦文化工程院聯合發展與北京戰略協商會議。策劃和參與了中國辭賦涉縣工作會議。2013中國瀋陽辭賦研討會、燕趙辭賦研究院成立大會。2011年10月2日,參加了於貴州荔波舉行的中國大學生文學聯合會與中國青年古文學研究會成立大會。2014年9月9日參加了湯用彤紀念館開館儀式暨學術研討會。

參與了2010’第二屆中國(聊城)辭賦創作學術研討會,所作姜堤櫻花賦於姜堤樂園立為一號碑賦。2014年,元聖賦於洛陽刻碑。清華大學百年華誕賦為清華大學10F班學生於2011新年晚會朗讀。華山賦被認為是與中國夢圓滿結合,並互為觀照詮釋流芳之經典。參加了2011’首屆龍門詩會(獲進士獎)。榮獲2011’首屆中國辭賦單項最高獎:滕王閣獎。

代表作品

丹井儒學

儒學者,民族精神之之綱要也。上古之民,中華崇乎神道。先秦之世,轉轍於人本②,催歸於內心③。遂有玄學引儒入道,朱學以道入儒也。陸王心學,繼其勢,引佛入儒,故熊子學脈弘大,豈偶然乎?心者,道德之源,萬物之端,唯探其本,方成其用也。

夫近世以降,西學東漸,五四啟新文化之運動,儒學遂以此為嶺,冠前後以別之。

民國儒學,啟乎漱溟、立乎十力、成乎友蘭,備乎宗三。然熊子之說,承乎心學,遐播世界;馮子之說繼於道學,略示其微耳④。

於今後中軸時代,儒學之使命豈乎引道入儒耶?否!

易學者,中華文明之大系也。融天地人三重運數於一爐,統攝陰陽,蓋天蓋地。以大易俯瞰世界文明,中華為其中宮⑤,故秉中和之思想。天竺為其坤宮,故擷精神之英華;歐美為其乾宮,故崇物質之功用。然中宮寄於坤宮也,是故至上中正之道,誕於印度,小乘立基;盛於中華,大乘為體;益於歐美,密乘為用,此佛家之真如也。是故道儒於義理之境,即為其下也。師佛謗佛,我執之甚,未窮大易焉。

八卦之四正,南北縱貫,以攝東西之橫通。先天卦為體,後天卦為用。先天乾坤定天地之位,後天震兌肇仁義之機。乾坤退乎兩隅,坎離代以正位。總是故儒玄創立,震兌肇機也。理學南移,過渡之期也,遂有晦庵、陽明、宗三梯進,秉東西而轉南北焉。朱學為橫攝,靜態之存有,通西哲之妙理,仍儒家之別子,陸王為縱貫,動態而創生,接東聖之神髓,乃國風之正統。唯朱學合晚近之內況,故為官學焉。後儒當南北往復,合乾坤定位,回返先天,以治識神氣質,方成文化之宏猷也。

繼陸王之神髓,內則以佛入儒,外則引西合道,此後儒學之大要也。

徽系後儒之學,崇尚於美,南京之傳統也⑥。肇乎方東美,引西入夏也;備乎潘承稷,以道濟儒焉。承稷創後儒學於川,東西回互,與道之啟創相合也。然為美之判斷者,尚執於外,根本不得立定,此非道之非純正內學焉,西美愈耳。且夫儒之美善豈統於形上。道之自然,以塑其美,非其形上蘊涵美也。“行仁義為美”,何以立焉。朱學者,贛學之歧出也,於宋用以至極,沿承以創後儒,乃時代之錯位,非返照而何?何異秉玄學而創道學焉。是故其雅論,略有虧失,余予揚棄也。

夫丹井儒學,贛派後儒學也,膺北京之傳統⑦,陸學之脈裔焉,遠紹洪崖啟乎儒道⑧,近承顯密修以圓融⑨。寓粵而接京城藏密,合乾坤定位⑩之浩運;赴廬而沐棲賢⑾法雨,悟白鹿國學之神髓。立說於洪州聖域⑿,內承贛學之寶脈,外合禪宗之廣敷。於心以啟用,於用而歸心。歸心則萬法俱空,發用則隨緣於物⒀。縱橫往返,自在自如。中華哲學,秉宇宙陰陽之大道,內立於心,則成用於外。是故唯引佛入儒,方接引西學也。此佛、西二學踵入中華之故也。是故陋者妄以朱熹繼孔學之勻衡,明陽承孟學之催內,戴震接荀學以執外,遂以朱學為勝,何其愚焉。

心者,非唯心之義也,乃心物合一之心。心與物,若酒與其味,非一而不離,以成其辯證之道也。心蘊三德:為本,持正,天人之心。後儒之道,秉心之德,在益民,在正民心,在止於聖心⒁。知心而後能隨,隨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慧,慧而後能用,用而後能得,得而復歸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終始復返,合乎大道。

夫欲道行於天下者,先格其物,而後明心。明心則修其身,修身則致其和,致和則益其公,益公而後惠己。於是乎,惠己而後啟世,啟世而後化物⒂。以貴下賤,內聖外王。因果回互,心為其本。本固則枝榮,聖學備焉。

大中華賦

序曰:秉正為中,光艷為華。坤實載物,乾挺迤芭。禮仁雍穆,瑬冕邇遐。和而不同,生乎無涯。昭明百代,協晏萬家。是以立大中而應天心,合寰宇以共朝霞。冬雪染塞北草原,春雨沐江南桃花。奇哉兮軒轅青史,偉哉兮宇宙神槎。

若其峰岳雄奇,江河秀美。虎踞鸞儀,寰球持璽。西收印度之神頤,東萃太洋之風水。承昆岳之英髓,立泰山之仁瑋。既而五大名岳,天神地仙共加持;四大佛山,勇父空行齊頂禮。黃河長江,逾山越漠以澤北南;長城黃山,立地頂天而顯旖旎。且夫鏡泊與滇池作揖,天山與玉山競斐。涌時代之風雨,洞庭漾波;集宗教之脈流,匡廬綻蕊。

至若慎終追遠,祖德流芳。開天闢地,盤古啟神光於宇宙;摶泥造人,女媧開文化之禎祥。三皇巍巍,承天地之神韻;五帝穆穆,立人間之道光。至矣哉,炎黃實華裔之祖,堯舜乃聖王之章。夏禹治水而聚民望,周文演易而明理王。

爾乃聖哲襟抱,萬世仰昭。老聃傳道學以福四海,孔丘播儒風而譽九霄。況乃保家衛國,孫子論以兵策;闡奇述巧,龍公辨以名標。墨子求乎技妙,韓非闡乎法招。於是何晏、王弼論以玄詠,晦庵、陽明續乎理謠。

既已君臨天下,奮發有為。兵誓函關,秦皇建九州之帝府;鞭分江水,隋帝振八漭乎天威。若其武帝禮乎高儒,開疆拓域;太宗納乎明讕,樹信立威。宋太祖弘開教化;四海汗廣收螭驪。遂而康熙撫蠻夷則百邦同誼;潤之定華夏而兆姓鹹歸。

嘉其文以載道,歌以詠懷。詩經悠綿,頌功諷過;楚辭哀婉,憂國寄哀。漢賦雍容,相如筆如龍泳;唐詩盛壯,太白氣若霞開。爾其東坡醉於江濱,話詞風之跌宕;顯祖泣於花畔,悲劇路之迂迴。至若《西遊》述盡佛神之異,《紅樓》覽遍家族之乖。史遷受極刑而成不刊之卷,史光考得失而鐫資治之瑰。編《永樂》,真精神之雄毅;纂《四庫》,乃文化之奇嵬。

既而鼎新革故,興利除疾。商殃立誠信之柱,富國強兵以霸天下;介甫抑豪強之利,限商崇農以夯國基。輒以頭顱拋於街途,嗣同以醒黎庶也;經濟轉於市場,小平以固國碑焉。

惟夫秉持和平,來寇必誅。衛青逐匈奴兮,劍光萬里斬祈岳;李靖伐突厥兮,虎賁千幡席冰湖。繼光智取倭蠻,箭引東洋之鷗浪;成功奮擊荷寇,炮發南海之鷺途。更則國共黨合玦,東征而破頑虜;志願軍拔寨,北上而掃孽猢。

更則忠昭日月,義駐人間。武穆揮鐵騎而搗龍府,崇煥啟炮火而鎮遼關。況夫天祥囚大都,性發正氣之詠;可法鎮江都,血染梅花之壇。

遂乎聖典發明,熠昭寰宇。綢服籠體兮,煊羅馬皇帝之豐華;景瓷藏室兮,競美洲黎元之珠琥。《島夷志略》,導引非亞之往來;《本草綱目》,遍療庶民之疾苦。況乃夯科學之軒偉,蔡倫之制箴;振文化之宏猷,畢升之排句。指針通海客之往來,火藥摧歐城之幽固。兼復探電腦之奇妙,可問《易經》;拭啟蒙以靈眸,本習《論語》。

是以兼容並舉,協進於時。取九教之優,道家傳以經論;綜百家之長,儒學闡乎倫籍。於是沐以佛光,立理學之心域;澤乎西雨,開新聖之寶畦也。

頌曰:愛我中華兮,詠大道之神光。修我禮樂兮,來萬邦乎禎祥。龍翔鳳翥兮,啟大同於未央。

清華大學百年華誕賦

清華大學學子朗誦清華大學百年華誕賦 清華大學學子朗誦清華大學百年華誕賦

古國湯湯,源遠流長;文明鬱郁,弘博溢皇。縱覽歷史風雲,國運興衰實庠序所系;環顧世界大勢,民族崛起需科學隆昌。是故梅貽琦曰:“大學者,非大樓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大思想夯文化百年基奠,大境界俯民族萬里蒼茫。

爾乃中夏文峰之巔頂,寰球學海之俊滂。水木清華,獨攬神京魁望;人文聖地,盡占仙闕華芳。是以氣象恢弘,控北斗而群星燦;情懷博大,垂中原而宏志彰。靈勢峻雄兮,地控晉隴吞昆嶺;化風清穆兮,天連魯遼吐東洋。

若乃依奇岳而怡心,面碧波而迎爽。歷秋雨而底蘊弘,拈春華乎神思恍。初,美國議會,退返庚子賠款;遠見卓識,創立留美預校,址定熙春皇園,此清華大學之緣起也。是以白鹿開先之氣象,遠山朦朧;嶽麓求實之精神,佳木郁朗。嘉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①,承民族根本之精神;獨立理念,自由靈魂②,鳴歐美雄健之思想。德高於才,傳統情懷;行勝於言③,現代氣象。噫吁嘻!古今統貫,文理互彰,以成中西一體,大風浩蕩焉。且夫恥不如人,誓翀雲蒼,盡顯王者懿昆,貴族范榜耳。昔四大④導師,傳國學之命脈,勇毅攘乎天霄;後八家⑤儒脈,弘揚民族之精神,胸懷籠乎原漭。既而西南聯大,振科學以衛金甌;回返北平,反內戰而爭安曠。是故探救國之途徑,卓爾先行;播福民之精魂,已然遐倡!遂又海峽浪急,新竹分帳。共和國立,師俄新風,系院整調,工科惟尚。於是一星繞宇,開華夏之隆昌;兩彈凌雲,抗美蘇之訛瘴。洎於反右文革,歷經磨難,教學俱紊,斯文盡喪。既已改革開放,春綠疇岡,綜合發展,丹凰儀唱。噫!材料、信息、生物,頻結累累芬實;建築、商管、人文,盡聳巍巍雲嶂也。

若夫雲涌燕山,月浮瑤闕;風拂大地,日照聖堂。遂乃盜天火而鍊金藏,磨心鏡以映蒼黃。夫其四重境界,友蘭究天人之至理;八種語言,寅恪探歷史之寶囊。學森返乎祖國,一身豈止敵廿旅;羅庚浸乎書室,三魂總在證九章。考察東西,可楨建站於原野;跋涉南北,以升飛虹於坡岡。稼先、光召,聯攻核爆理論;振寧、政道,攜探宇幻⑥琳琅。高峽明湖,超然⑦賞神女之玉影;廣寒芳樹,恩傑⑧贊姮娥之霓裳。廉風飆於九夏,惠總理之國策;和雨潤乎五洲,贊主席之政綱……噫嘻!雄峰聳拔兮,國魂相寄;大江奔涌兮,民望所泱矣。

爾其華宇丹閣,承接天外之珠斗;靈疇沃壤,蘊育世間之英強。是以聲振高天益遐,飛鳥繞鐘樓而沖漢;香傳遠方益馥,皎月照荷塘而伴篁。至如近春園,實清修之福苑;藏書館,乃研習之寶閬。賢士怡情,工字廳之恬笑也;鴻儒聚首,古月堂之誠商焉。於是碩師彰秋雲之氣概,俊才展春潮乎儀驤。與山水相親,納知識之豐廣;同星月相應,開智慧以鴻彰。是故名庠騰蛟起鳳,虎嘯麟吭,豈偶然耶?

惟夫世紀滄桑,成就引潮之譽;孔孟德業,開啟熠漢之閶。道脈迤昌,厚德博學而達宇宙之遼闊;美名遐邇,雄才深踐以證生命之鏗鏘。遂乃壯覽河山,欲問行雨之術;際歸風霰,當挽追日之韁。飲水思源,感恩而情意激盪;萃青勝靛,帶露而芙蓉馨香!

嗟爾夫!巨鯨奮鰭,激起千層之波浪;大鵬振翼,征巡萬里之天疆。於是放飛中華復興之夢想,托舉人類幸福之旭陽。是以鸞飛千仞,薪傳八方。帆揚浩海,氣蓋碧蒼。愛國愛校,與國同光。六合普熠,萬世名揚。

滕王閣賦

旭升東亞,鳳翥南昌。水激贛撫,岳眺燕黃②。秉豐饒之寶域,濟炫漫之菁閬③。承中原之霖露,芳風迤迤;領贛鄱之文化,浩脈湯湯。染千秋華夏之史卷,垂萬里江山以郁芳。戈馬倥倥,首義啟社稷之瑞;鼎革煥煥,小道開黎庶之康④。遂使瑞香⑤長綻,寶閣重光焉。

於是登瓊宇而臨雲霄,披簾帷而覽瑤府。瑞昭蘇圃,曲乎柳岸之彎弓;韶煥婁台,⑥映乎碧波之瓊嶼。象湖可尋古道之仙蹤,金塔⑦永鎮上郡乎寶璽。至其湖收雲錦,觀仙鶴之儀庭;蕨舞芳風,眺蘭室⑧之沐雨。佑民寺漾乎禪溟,青雲譜緬乎畫骨。若其棲賢梅,夢山侶⑨。獅峰秀而林風徐,古村幽而溪水汩。至若西南則粵岳之藏幽,東北乃長江之揚櫓。於是乾坤問道,掣馳京九之龍;左右來風,舒振海山之羽。

遂乃指點奇岳,寄情古賢;太昊宜春而衍卦,伶倫洪井乃煉丹⑩。子羽開乎儒風,豫章友教;屈原憂乎國祚,修水吟喃⑾。噫!劍起虹光,張陵降妖於林圳;水在青壺,馬祖伏虎於雲岩。活水臨軒,紫陽舒乎繾綣;天心注筆,守仁留以箴言。然其硯池猶傳右軍之逸事,採菊欲較陶令於南山?子安豐華,遐熠雲天之表;昌黎施化,流播紅壤之煙。九霄瀑雲,李白氣懾;千峰迷幻,蘇軾神翩。醉翁何聞秋聲而颯悚,山谷卻寫蘭卉而怡恬。芝山可記仲淹之悟道,明月長照介甫之歸船。且尚扶危莫逾宋瑞,取義何及疊山⑿。既而臨侯路旁,怕讀捨生之筆;梅嶺山麓,當銘論貧之篇⒀。實乃心如海,身若巒。懷天下,志聖賢。豈非正氣文辭,抒中華之偉岸;明心詩偈,表志士之貞堅。文章已傳九霄之聖兮,節義可泣千島之仙。是故波迎神采,風送翩躚,數豫章之英彥,天下孰可比肩耶?

偉乎聖哉!今日洪州,逸芳敷雅。偉代如畫如詩,風流亦顯亦化。是故再卷珠簾於暮雨,置此身於龍淅;復開畫棟於朝霞,出其神於鸞駕。

若乃華襟流雅,嘉木映波。匡世濟民,豫章驤天麟之步;凌雲振翼,心宇起秋月之歌⒁。魂托古聖之軒逸,夢寄來哲之睿博。遂乃蕭峰竹,白鷺披彩霞之嫵;瑤湖芷,碧濤盛明月之賾(zé)⒂。直以鳳岳騰涅槃之火焰,文峰垂倩影於江波⒃。遂而岸人來引,聚滕閣而詠詩賦;逸士恭揖,品茗露而郁蘭荷⒄。溫雅協和,禪味明於當下;義情饋返,春歲迎乎曼娜。洎於南天五斗以聯輝,鯤騰鄱海而幻神鳥;北京雙庠之播育,鯉躍皇州而化仙鼉(túo)⒅。輻協四海,風漾千坡。琴音墨韻,禎賀娑婆。吁戲!唐宋至今,文氣集而地瑞;越胡於此,華光射而人和。續千秋之雍煦,振千仞乎嵯(cūo)峨。於是英英士子,浩浩滄波,縱橫海陸,奔涌星河。故使輝熠漭原,明月氳乎瑰曼;騰升瀚宇,新星愈乎珩(héng)珂(kē)。

中華復興之麒瑞,近代文化之濫觴⒆。潤之闡乎心力,氣蓋雲疆。於是星火已燎陸野,赤縣復執天綱。然其德化昆閬,國夢已升霞旭;慈澤天道,吾儕(chái)當慰蒼茫⒇。

噫嘻!春風熙暢,衣冠娉婷。芳菲莞爾,嫣妙無名。蝶翮(hé)代墨,絕詠長縈。靜聽銅鐘之鴻韻,怡賞漢玉之靈英。正以恭遇盛期,仰國風之浩蕩;且慕先彥,尋大道於蓬瀛(21)。是故覽勝懷古,獻花留馨。唯祈仁雨之興澤,霓皇可耀五嶽;振民族以崛起,雲帆永掛九溟也。

菩提劍頌

惟夫劍者,聖器也。百兵至尊,人神共仰。完美仙器,宏偉詩章。盡風雲之變幻,騰撥霄漢;極豪彥之登臨,雄視蒼茫。遂乃穗波韻彩兮,皓腕揮靈動之妙;紫氣乾雲兮,玉容放清純之光。起若閃電之出海,飄似玉龍而舞風。白虹貫日,絕造奇功。

“劍客合乎正道,雄才適以智韜”。劍之道,豈乎搏擊耶?乃為和平而生也!以劍會友,以劍抒情。更有聖者,以為弘道之器也。貫菩提心於其術,遂成曠世之寶焉。若於日常,反轉自我,斷除我法之二執,此乃命中仇敵之心,遂乃菩提之技也。夫菩提劍者,鍛乎佛祖之望,鑄以菩提之精,集宇宙之正氣,蘊人間之精華。因慈悲乃問世,為智慧而涅槃。是故菩提劍者,心劍也。

贊夫六道輪迴,一劍擎天。勢崩群山,氣卷滄洋。是以獅吼龍吟,光照大千。拔苦與樂,總彰淨土之心也。

若其心劍合一,氣沖雲蒼。通佛魔之二界,貫六道之眾生。於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感召佛神之護持,能令妖魔以敬畏。是故道巍巍兮勢聳雲漢,德赫赫兮氣卷荒原。遂使心中有劍,手中無劍!人未至,劍氣達。雖赤手空拳,亦斬邪妖於八極之外也。

已而劍氣凌雲,覓蹤無跡。菩提劍者,無形無相。心念一動,兆劍如飛。意念所到,群魔敗亡。出而未出,發而未發,孽障已退,劍乃藏胸!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無劍無我,劍我兩忘。此之謂何,色空不二也。“有劍否?無劍!無劍否?有劍!”此何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爾其無形之劍,含弘光大,化正氣而長存天地,無殺氣卻無堅不摧。直以衛眾生之福址,斬魑魅之疑蹤。崇禮義,揚真如。性靈弘雍召浩氣,梵音雷震護聖尊。

嘉其大道運行,我自從容。江湖浪涌,劍氣縱橫。於是遨遊於三界之外,馳翔於九霄之疆。鋒映明月,銳掃狼煙。一劍在手,笑傲蒼穹。

辭賦復興論

神州雲蒸,辭海涌乎瀾浪;東方霞蔚,賦壇起以風雲。國運興衰,人文必應。社稷陵替,奇葩歸隱;信威高樹,瑰寶煥煌。賦為文體首,實廟堂重器、典雅文學。承民族和諧之美,傳中華韻律之神也。

賦為古詩流,源肇於楚辭,宏昌於漢魏,駢俳於六朝,格律乎大唐,文散於兩宋,衰萎於清末,匿隱於建國。鄧公新政,古文漸起,千禧之後,新賦始興。拯驪珠之沉晦,正聖寶於至尊。續漢魏之絕業,風潮澎湃;承唐宋之餘響,氣勢磅礴。浩海揚波,廣宇飛霞。網路載承,交流弘揚之寶所;報刊推動,振興廣化之平台。零二洛會,賦壇涌雷。扭轉國學之不振,止抑辭賦之幾絕。引研究於創新之徑,導學術於民生之需。辛卯仲夏,國瑞聚乎京華。賦協啟祚,群英議商。金聲震於四海,雷鳴憾乎五湖。於是辭才風起,賦彥雲擁。

國學復興,艷陽冉升於東方;賦韻再起,彥俊雅集於華堂。切磋寫技,陽陽乎如沐春光;點評文采,熠熠乎似染朝霞。浩浩兮,高風漾於雲際;泱泱兮,大潮席乎海涯。辭賦復興,古舊法式,新穎內容也。踵承楚漢,取風骨之清冶;沉鬱頓挫,崇含蓄與蘊藉。夫唯開學養正,溯源繼法,方能吐納自深,春芳自秀也;若妄言革新,亂樹旗幡,必致經無所宗,言無所屬焉。辭賦三要,形神魂者也:騷漢駢律文,格律形式耶;豪婉蓄超遠,氣勢神韻也;仁義禮智信,思想靈魂焉。新語之境,推陳出新:自然清新,意境高遠;鋪陳曉暢,義理平實。神韻飄逸,悅性怡情。鋪為事,典為伸,抒為骨,勢為本。駢主散輔,互為駕轅。“筆涌風雷,情灑紙墨。寫人述事,栩栩如生;詠物勸世,啟迪盈懷;攬勝探奇,妙筆生花;箴言警句,聯珠綴玉”。“含今茹古,吐雲氣於天外;擷秀佩腴,生珠光於字間”。水無常形,文無定法。內容形式,相輔相媲。與時俱進,競秀群倫。哀戚頌揚、抒情釋理,各隨其宜;豪放婉約、斂謐疏朗,不拘一格。尊古而不泥古,崇規而不蹈矩。兼容流派,共創繁榮。注入現代元素,提煉警句箴言。通韻換韻,隨其所宜。詩聯為基,駢文而渡,辭賦為終。字籠瑾瑜,采河山之靈秀;文舒斑斕,煥日月之輝光。異曲同工,齊興雅學;殊路同歸,共揚國風。“文之生命,決於客群;詞之發展,約於時空。”古奧辭賦,亦為流派,對機方用,不求強修。立足創新,以博採為支點;面向大眾,以認同為橋樑;努力推廣,以普及為目標。“由懂為喜,由喜為愛,壯大隊伍,繁榮創作”。

文以載道,真我中華人文弘恢之所在也;和而不同,實我民族永繼之所由焉。賦家居人文之淵藪,握精神之杻機,當導風化俗,澄澈天下。不惟鋪采摛文,雅頌昇平;尤須體物言志,化世醒物;更當導引彼岸,俯仰精神。屈子情懷,鐵肩道義。三立不朽,俯瞰大千。信義聳立兮,麒麟迎迓;賦氣氤氳兮,鳳凰來儀。大度容人,平直做事。推己於人,愛人如己。以明月之懷,坦對一切言論;以清風之情,淡看所有利名。為天高兮,廣大容納兆物;為地厚兮,承載生長萬植;為胸博兮,招賢開創偉業。噫!有德者王天下,合道者行世遠也。

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八紘之中,俱是鶺鴒。君子在德在心、於情於理;文章承育承化、擔義擔綱。作聖賢文字,入雅士清流。和諧圓融,上善於仁。萬涓海瀚,大氣浩然。忌粗言惡語、攻訐慢罵;倡細雨和風、辯論商榷。勿喜逢迎之語,忌絕針砭之言。倡流派之創新,抑孤芳而自賞;倡賦辭之評論,抑溢美與捧揚。文人相輕,此小儒之狹隘也;學者互賞,誠碩師之雅博焉。勿較俗儒之庸昧,勿爭石光於須臾。分裂俱敗,單槍匹馬事業險;團結共榮,眾人拾柴火焰高。

陰陽道合,義利相兼。文化需經濟為載體,商業需文化為駕馭。二者聯姻,相輔相成。商業運作,振賦風於社會;靈海潛沉,構文韻於書齋。然君子好財,取之有道。忌惡意炒作、誇張吹捧;勿唯利是圖、取寵邀功。

漢風浩蕩,瀰漫寰球。中華國勢,平原拔岳;民族聲威,瀚宇懸陽。泱泱兮大唐氣象,巍巍乎天朝神威。天下大同,此中華千秋之理想也;世界一家,實人類未來之大勢焉。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時而出。道儒哲學,經緯天下,綱目人間;韓歐文風,實用社會,津渡朝野。思文宗主,繼往開來。心涵雋永,胸昭日月。“宏辭吞吐,九天訇開閶闔;大賦縱橫,萬品仰拜冕旒”。日行中天,普照人間;春風雨扉,廣澤世界。新賦創作,當胸襟宏博:大歷史,俯瞰天下大勢;國際性,放眼人類未來。

眾彥和諧聚詠日,中華賦海磅礴時。繼前賢之神偉,掘國學之精深;揚仁禮之浩大,志寰宇之化成。大音大思,呼群賢之畢至;大愛大氣,引少長之鹹集。觀賦雨之滂沱,再造氣象;贊胸襟之廣大,卓爾不群!心雄四海,氣蓋九霄。正本清源,輝映天地;高境超邁,蔥蘢歷史。

國學復興三柱論

國學復興,余以為要在三柱也。首曰禪修,何耶?心性者,國學之根本,三教之心髓也。復為韻文。詩詞歌賦,和諧精神之載體,文化未來之希望。再為哲學。易學經緯乎天地,儒家綱目於人間。仁禮再振,道風重興。導風化俗,扭轉天心國運,非哲學之功者何?

昔昌黎偏頗,謗釋門不事生產,勿合人倫,諫迎佛骨,憲宗盛怒,貶乎潮州。洎遇大顛,師言出世入世之辯證,韓子大悟,遂不謗佛。鏇移袁州,韓子整理思想,引起信入仁學,原道立論,後世承風,遂為理學先驅。倡古文,振國風,文起八代之衰。其功成者何?禪文哲並進也。且禪文哲者,贛學三要也,故韓子之來,殆非天意者乎?

禪修者,心性修煉之要也。儒家八目,正心、誠意,為其中樞。此格物致知之指歸,修齊治平之基要,陸王得其旨焉。正心誠意者,心性修煉也。然正誠之法,禪定為上。儒家有心齋之法,道家有丹道之術,佛家有修心之學。三教殊途,層次各異,指歸一也。然禪學之功,佛家第一,何也,概以佛崇修心,道主煉身,儒崇治世,各具殊長耳。

中華思維,推崇綜合;歐美文化,倡導分析。奧運項目,專注特定部位;中華武功,修煉整體心身,思維各異也。競技為尚,力健是崇,奧運之本也;德育為先,心性至上,武術之要焉。故武術者,不維培整體思維之大法,亦禪學之輔也。昔孔子亦通武學,且授之子路焉。

韻文者,此傳承中華和諧精神之基要也。白話文者,實順西方文學之流動、對立特性,乃民族精神衰微之表征也。故復興韻文,乃提振民族之精神也。

新仁學者,乃文化復興之巔頂也。五千年文史,唯中華不衰者,實賴大道精神之傳承。與時俱進、兼容並包,國學之優長也。儒學馬列一體,國風美雨交通,繼承中華之思想,兼容世界之文明。乃大勢之所向焉。

廿一世紀,史輪運於“新中軸”之轍,禪學武學,乃修身明德、證成內聖之根本;古典文學為承載國學、導引民風之舟筏;新仁學為化成世界、成就外王之關鍵。三位一體,鼎足而立,相輔相成焉。

西學形上本質論

若夫西方文化,淵源於古希臘也。以二元對立,偏執一端為首要特徵。西學者,實以形上學為鵠矢。矛盾共存,此辯證法之基要也。唯心、唯物,俱執一端,若彼方源於此方,必成獨立之金雞,何談辯證之言。近代西式辯證法,乃半形上,半辯證也。其以唯心、唯物,接榫辯證,非牛馬之合者何?雖作較顰之態,亦含進步之實焉。今之世人,每喜高談辯證,然行執形上,哀哉!

古人云,天災者,人心之感應也。其意主客一體、互為感應,乃辯證之論也。鄙者斥之唯心,大謬矣。主觀、客觀,互為根本,精神、物質,兩不相離,此大易思想,中華文明根砥也。是故今地震、水旱、海嘯頻發,與世人遐違大道,無法無天相合也。佛垂因果,以明辯證,若執偶然,實為形上也。大矣哉!前生後世,性命相續,辯證之高論也。執於此生,斷滅靜止之論耳,是故儒家亦有其不足焉。五官功能,俱為有限。耳聞波頻,極為狹隘;目睹事物,不透障礙。執於此,非愚妄之徒者何?靈魂者,非純精神之物,乃心物合一精細之存在也。進化論,源自對立思想,豈知生物互助互依乎,實形上之論也。過去時間者幾何?曰:無窮也,然世人執五百年西學為進步,非井蛙之見而何!若無窮時間之進步,無圓滿之神佛,豈非大謬乎?故佛學破今世之執,舒弘雍之慧,凜然超拔,惜乎非大丈夫莫能行也。

薯與坑、雞與蛋,孰先孰後,心與物,孰第一性!嗚呼,此西哲二元論之惑也。唯心、唯物,俱源對立,偏執一端焉,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之理,實偽一元論也。

三教俱崇中和,合於辯證之法。然儒學倫理本位,修真養性不足,雜含形上之論也,唯佛學真如思想,心物非一非二,不即不離,方為辯證之極巔耳。且佛隨緣隨機,不執不拒,不執中間,不落兩邊。於空說有,於有說空,歸宗大正。是故佛法攘括唯心、唯物、心物辯證三學。三生萬物,權實雙運,大道之行也。大道者,明空性之體為本,倡妙有之用利生,不偏不倚,合於中正也。心為真空,若運動之絕對;物為妙有,猶靜止之相對。說有說無,當下即空,直達菩提。唯偽佛之徒執空性而不明妙有,故為真儒所斥也,然俗儒迂腐,謗佛蜂起,自斷慧命,兼誤他人,墮地獄種,良可嘆耳。

馬列入主中國之因者何?曰,衝擊理學、偽佛之空疏,強化實踐、功用,歸趨中正大道也。唯不可矯枉過正,蔽於物而不知人焉。

今天下文化大勢者何?曰,凌剔西式辯證之形上,歸趨中華心物辯證法,噫嘻!此非中學復興,化成世界最後一重窗戶紙乎?

隨機修行指要

修行有不同進路和側重。佛法立足於心,道家在於練氣,儒家在於治世。中國傳統的三教是立足自身的,走的是內在超越之路。基督教在於修行成天使,服務於上帝,西方神教是立足於神啟的,走的是外在超越之路。西哲在於改造自然,是心向外追名逐利之路。

由於人和社會是多種層次的結構,所以,修行是多層面的。佛學的修行,立足於心性,好比圓規,唯有立定圓心,才能把圓劃好,所以其法門是最高層的。但佛學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修行,認為世間各大宗教都是針對人不同秉性而對機傳道,在引人向善這一點,殊途同歸。

修習不等於要出家,不一定要不吃肉,當然不吃,則有無量功德。今天的世人,受到無數錯誤觀念的圍困。有的醫藥專家關心的是如何為藥廠推銷藥品,而非真正關心人的健康。經濟學家目的的是如果推銷商家的產品,營養專家目的在於推銷食品……他們通過自己的分析報告,既為商人們賺得了利潤,又使自己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就是不願考慮人民大眾的利益,把人們引向歧路。人每天一定要吃那么多種食物嗎?每天的雜事、思慮有多少是不必要的……把你圍著鍋台轉、洗衣服、擦地板,打牌、逛街、聊天……的一部分時間拿來修行。外在的改變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內在的修行更為重要:人的幸福指數,身體健康、家庭和諧、事業順利首先得有好的心態,好的思想品性。從好的心態、品質出發,逐漸改變外在的一切。衣量

在今天社會,修行入門最為重要,但氣功書,還有很多佛道修行的書,並不能保證修行人的安全。為什麼修行人多如牛毛,成道者罕若麟角呢?關鍵在於修行法門的不對機,一方面是強調自然,另一方面是修行方法上的違反自然。與其說是修行人的悟性問題,不如說是修行上的功法和功理本身的問題。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如何得到真正的幸福,曰:唯有解脫。解脫的法門是什麼?證空性,成佛道。

什麼是空性?空性是宇宙萬物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自性),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心經有色空不二思想,什麼是色空不二?色指事物表象,這是存在的,也就是靜止是相對的。空指空性,不二是不離之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者,不離義也。其意是宇宙萬物同時兼有色空二性。修行人既不執色,亦不落空,方合中道。如何合乎中道?對宇宙萬物不迎不拒,既不追求,也不排棄。在修行時,對妄念的起落不有意去斷除和壓制,也不有意順著妄念而加劇其運動。因為兩者都是極端,都是有意的。如此,心境方舒坦自如。空不是有意地把世界觀想為什麼都沒有,那是惡取空,墮空,是偏。

什麼是最大的法門,對機的法門就是最大的法門。萬法平等,八萬四千法門無有高下。每個咒語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但由於每個人秉性不同,與不同咒語的緣分是不同的。強行念那些念起來不自然、不舒服的咒語只會適得其反。練功一定要持佛號(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觀音號(觀音菩薩或南無觀音菩薩)、咒語,以得佛菩薩之加持,否則易入魔障,尤其是在高深的禪定中。我們這個世界叫南閻浮提世界,與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有莫大因緣。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普接三界群機,觀音為彌陀左脅侍。末法時代,唯念佛法門得度,乃萬修萬人去之方便法門。此法門名曰淨土宗。一切佛法修行,最終都得歸於淨土。淨土乃密宗顯說,修淨土得佛力之加持,自身業力為佛力所載,為修佛之易行門徑。

持念佛號、觀音號、咒語時,小聲念自然就小聲念,默念自然就默念,大聲念自然就大聲念。能出聲念則儘量出聲念,然藏地喜出聲念,漢地喜默念,故藏地修行者成就更勝。掐珠念佛自然則掐珠念佛,不掐珠念佛自然則不掐珠。這一次念佛號自然就念佛號,下次念觀音號或咒語就念觀音菩薩或咒語,交替念自然就交替念。咒語,上師往往傳下很多咒語,不等於都要念,只要念那此念起來自然舒服的咒語,修淨土的,不等於一定要執於每天念十小咒、大悲咒多少篇,而是要在自然的原則下,儘量安排時間多念。只有當不知念何咒語時,才參照上師和經書上所言,選用念起來自然的佛號、菩薩號、咒語,編一程式,修習。也即是說隨機修行與程式修行不完全矛盾。

另外,修行人也當廣閱經籍,以在理上了解佛法的精義。禪宗的不立文字的真義是不能執於文字,但非不要了解教理。唐宋時期禪宗的興盛是在此前近千年的教理播之後出現的,後來修禪者多不研習教理,於是走向了迷信和狂禪、口頭禪。未證言證,未悟言悟,自欺欺人。佛法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信願行解證,五者缺一不可。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是佛法的三主要道。觀六道輪迴之苦以知貪執世間名利無益,此為出離心。修出離心,其中對色慾的解脫尤難。佛法中有異相觀修法以對治:觀想自己變成了自己第一個愛上的女孩兒或最喜歡的純真女子,平時把比自己小的女孩子觀想為自己的女兒,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女性為自己的姐妹,比自己大的為自己的母親,平時常生慚愧之心。這樣就會心靈美好,相貌莊嚴。但不能總執於這樣觀想,這樣觀想不舒服時,不要觀想,因為這畢竟是有為法,而萬法歸空,最後要對一切不迎不拒。最後要觀想眾生過去世皆曾為我父母親眷,觀想父母十大恩德: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乾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滌不淨恩、遠行思念恩、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憫恩。而現在他們俱在受生老病死之苦,知當自我修行成佛,並普度其成佛以報其恩。練功時可觀想一切怨親眾生都坐在你四周與你一同修行,可觀想把眾生的痛苦化為黑氣吸入自體,自已的功德化為白氣回施給眾生,是為菩提心。唯證空性,方不被萬物所執,方為究竟,以脫六道輪迴之苦。小乘證悟空性後,再以菩提心回心向大,以成佛道。對於菩提心,縱使修不起,也得時時作一定學習,三者不可偏毀。至於三主要道,每次當修何者為要,一切以自然為準,不要執著,更不必每次三者全修。

修菩提心時,觀想不起的話,可以念誦,如:生地諸域,死海蒼茫。十方萬物,無非自身。如母眾生,盲象奔崖。一人未度,佛淚終宵。苦願自受,樂由他取。為利眾生,誓證菩提。耽著禪樂(天道眾生,於禪定中壽可達億萬年,並可享無窮的快樂,但享受完福報後,仍要墮落,甚至墮入地獄),嗔斗無窮(修羅道眾生,嗔心重,常好爭戰),生老病死(人道眾生,受生老病死之折磨),食穢殺危(畜生道眾生,飲食穢垢,常遭殺戮),饑寒交迫(餓鬼道眾生,腹大如地球,喉如針管,深受飢餓之苦,衣不遮體),冷熱刀煮(地獄道眾生,處寒冰、火、刀挫、煮煎等地獄)。以上為輪迴六道眾生所受其苦講解,而六輪眾生,在無始的輪迴中,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戚,從而生起對眾生的大悲,和救度眾生的決心。

當你修行中把全宇宙都當自身了時,就是在立志度全宇宙成佛,菩提心也含攝其中了。修行最後一定要把功德回向宇宙眾生,如果收功,要一邊做節律性動作,一邊想像自己修行的功德化為白光照耀宇宙一切眾生,把他們度成佛。最後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預知時至,預為料理,順緣俱足,無有遺憾,勿累他人,宿業清淨,身心自在,無諸病苦,無諸糞穢,無諸貪戀,心不顛倒,意不散亂,熙怡愉悅,舍報安祥,正念分明,如入禪定,種種祥瑞悉皆現前,得見世尊阿彌陀,即能往生無量光佛剎,立即成就無上大菩提,普濟一切諸群迷。”這樣會使自己的功德無限放大,好比把錢存在一個高利息的銀行。

漢地修淨土的人,只有萬分之三、四能往生。那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么低的往生率呢?藏傳佛教認為,是因為淨土修行人未把我們這個世界觀想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眾生觀想為佛菩薩。因為從理上講,萬物皆有佛法,諸佛與眾生、宇宙萬物在本體上是平等的。在修淨土時,當把一切人、動植物,乃至宇宙萬物觀想為佛的化身,要把一切聲音觀想為佛號、咒語。如何理解這話呢?宇宙萬物,本質上都是色空不二的存在,覺悟並修證到了這一層,就是佛,否則為凡夫。對一切事物不迎不拒,萬物對你自然不能拘束,心境也就自然清淨下來,宇宙對你來說也就成了清淨的世界,所有的聲音和佛號咒語,不都是色空不二的存在,在本體上不也是一樣的嗎?心清淨了,萬物之音聲,都是清淨之音,與佛菩薩的清淨咒語何異?

在修行的體位上,如果這次修行以坐式修行自然就坐式,如果下次修行以走式、立式或臥式就用走式、立式或臥式,也可用散式——你用起來自然的姿勢。也可一次練功,幾個姿勢交替使用。如打坐時,一隻手在前,一隻手在後自然,你就一隻手在前,一隻手在後,而不要強行雙手扣在一起結印。

虛雲法師說,不能把坐禪與念佛當兩個東西。打坐與念佛並不矛盾,打坐時念佛自然則要打坐,掐珠念佛或行走念佛自然則掐珠念佛或行走念佛。兩者當隨機使用,只是不能執於打坐。懷岳對馬祖說:“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但近代又有人走向不打坐,一心念佛,如果條件、慧根、因緣好,也能成功,但很多人因難以收束心猿意馬而常常念佛不得力。所以以打坐來配合念佛,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功效。印光法師說,打坐念佛功效比掐珠念佛功效倍增。但如果打坐時昏沉,就不能打坐念佛,當用他式。如果這次打坐自然就打坐,打坐時一定要持念自己感覺舒服的佛號、觀音號或咒語;下次行走念佛自然就行走念佛,也可垂腿坐於凳上念佛。如果站立禪修一次能堅持的時間較短,可站樁一次後,來回行走幾分鐘,再站樁。動靜相兼。如果不想念佛,想睡覺,就睡覺去,但平時一定要注意,調整好時間,把不必要的事物放下,安排時間念佛,否則流於散漫,放任。

打坐時,意念放在身上自然就放在身上,放在體外自然就放在體外,因為天人合一是修行的目標,從天人合一角度說,身外宇宙萬物,哪一物非我。天人合一,也非要你用意念放散出去,觀想宇宙與你們是一體的,那是有為的,不合道的。要隨機圓融,即不要執於意念放在體內,使體內的氣機圓融,而是意念無論是放在體內還是體外時,都要對當下的念頭不迎不拒,這樣,不至於執著,也不至於掉舉——意念動搖、放縱、狂亂,這樣才能體內體外,萬物圓融為一體。大道乃無為之法,只要隨緣地應接萬事萬物,對一切事物不迎不拒即可。當體內氣機很亂而不暢時,可以吸氣時意念離體,離開身體的距離以自然為準,呼氣時意念合於體內。同時要注意,人體全身是一個整體,不可因修行過程中出現過什麼不順,而對某些部分有意排斥。可於煉功時,觀想一下觀世音菩薩在自己於自己頭放光照於(或降甘露下泄沖洗)自己全身,從而使自己與觀音的信息接通。樹立了全身觀念,又不是有意要全身意守,而是每次呼吸都隨機地把意念落於身上自然舒適之處。如此,對於氣機可不執不拒,從而不偏正道。如果晚上睡時過長導致腰酸背痛,可以一醒來就起來來回行走、或俯仰運動、晃腰、動功等,以自然舒適為準。一粒沙中藏世界,一剎那便是永劫。當我們真正做到了與萬事萬物不迎不拒了,心地自然清淨了,宇宙萬物與我便主客不二了,也就融為一體。練功,決非從難受練成舒服,而是立足舒服,向更舒服方向練習。如果你在功中,氣脈不通,很疼痛,你強行練下去,以為狹路相逢,勇者勝,那是錯誤的,只會把身體練壞。當身體疼痛,不要勉強練,而是停下來,改為念佛或以其他練起來舒服的體位練習,練功舒服才能練。佛法非苦行,非縱慾,乃不苦不樂的中道。魔障和偏差是從修行中一點一滴的不舒服積累而成的,而成就是從舒服自然愉悅中修成的。

練功時,不能一味意守穴位(如丹田),功中也不能死執神氣相依,而是意念如何舒坦自然就如何,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證空性——色空不二,證得空性才能不被萬物所執。如果意守頭或胸自然,就意守頭或胸,如果意守丹田自然就意守丹田。

自然,不是有意地去尋找自然,那是偏,是識神用事,是妄念。那樣的話,你的姿勢會松松垮垮,你的意念會十會迷茫而疲勞,下功後會不舒服。真正的自然,是不拒不尋的舒坦。如無事之閒人,如不修之人——不有意修,而處無為之中,於是無修而修,不修而修,無為而無不為。

修行人,宜動靜相兼,練習動功和武術,因為動功和武術是全身性多層次鍛鍊法,內練精氣神,外練筋皮骨,貫穿了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而西方體育鍛鍊主要是針對部分肌體更為有效,與其主客對立、分析思維傳統相合。並且動功和武術強調修德,西方鍛鍊法強調力,這是一個重大的不同。動功中,如萬行禪師的蓮花生動功是一個好功法,雖然他傳授的靜功有氣功外道的一些東西,不要學。

運動法,包括動功和武術,也要隨機。練動功,如果今天用這個動作舒服自然,就用這個動作,不要執於每天把一套功法都練一遍,那樣反而對身體不好。武術也是,如果今天練這個套路不舒服,就不練。跑步不舒服時,就不跑步,散步自然就散步。

對於飲食,也是如此,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的就是身體所需要的,不要執於營養專家的分析來攝取食物。營養專家的分析,只可當參考,他們的觀點甚至是自相矛盾。

當別人攻擊你時,不妨保持沉默,這樣,你只要心保持平靜,自然處於正位,攻擊你的人則會被他人所反擊。所謂善人人欺天不欺,惡人人怕天不怕;惡人自有惡人磨,就這是這個道理。而我們遭人攻擊,也往往是前世今生攻擊過他人,一報一還,不必去回擊他人,反當以此逆境為修忍辱之增上緣。證道歌云:“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累,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至於密宗,古代是修顯宗開悟後才修密。雖說有“最低的根器,三年修成”之說,這是針對真正的密宗根器而言。所以上師還有另一句話,如果你非密宗根器,修也修不起來。觀本尊觀不起來,菩提心也修不起來,氣脈也無法運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改修顯宗,打好基礎,再修密,並要堅信佛法,因為,“生死海唯信能度,般若門唯信能入。真信者,決定解脫。”現在很多人修淨土不得力,若能修密的話,對於加快淨土修持,有很好的助益。

還有一種修不起密宗,是因為未掌握基本操作技巧,不懂隨機修證。修密宗,並非要完全按部就班地修煉。比如修光明三摩地,上師是說了未修蓮花生大士七句金剛密語和蓮師心咒,極易入魔障。可是蓮師金剛密語和蓮師心咒,你可以平時念,想專門抽時間念。練功時,如果出現不舒服,就不要強修,當馬上改練自然舒服的某節功法。如果你一上坐就想修拙火定,你就修拙火定,可立即觀想全身於火光中,把身上觀想起來自然的地方都觀想其於火光中。如果入定自然就入定,想進行火焰鏇轉就進行火焰鏇轉,至於鏇轉哪個輪自然,就鏇轉哪個輪。如果這一次只想鏇轉心輪的火焰就鏇轉心輪的火焰,下一次只想鏇轉臍輪的火焰就鏇轉臍輪的火焰。鏇轉了心輪火焰後,是再鏇轉哪個輪的火焰,或還是入定,都得依自然而定,絕不可機械地照書上所說的搬。修拙火時的閉氣時間,每個輪修多少次呼吸,都得依自然而定,絕不可勉強照搬,非得十次,也許這次一想修一次呼吸,下次十多次。修拙火時的閉氣的確有為,但無為往往是建立在有為基礎上的,正是拙火中的閉氣,使氧氣可以滲透到全身各微細部分。如果只是無為的入定,未必能很好地入定,可能到時出現氣虛氣短,因為氧氣滲入身體各部不足所致。如果修了一陣拙火,想加念其他經咒或佛號菩薩聖號,就念其他經咒或佛號菩薩聖號。至於本尊觀想,如果不想進行觀想時,也不能勉強去觀想,不想修菩提心時,也不可勉強去修。按自然隨機去修,到時,本尊也易觀想起來,菩提心也易修出成效。如果不懂這些操作,也許你修十年密宗,也不會有多少成效。

當按隨機修證法,念的咒語、佛號越來越少、越來越短時,可能出現修煉時間變短,氣短等情況,在這時,就得在自然基礎上念長咒如大悲咒,或默念心經。大悲咒有八十四位菩薩的聖號,好比有很多味藥,短咒則相當於藥味少,雖然從究竟角度上說,其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

從佛法來說,真如是心物絕對合一,所謂絕對合一,不是說精神與物質是同一的,而是說兩者是不離的,非一非異的,與色空不二同理。這是一種真正辯證的境界,而西哲要么執物,要么執心,都是偏,其辯證法也是有偏的,是雜含形上學的辯證法。

道家講性命雙修,認為佛教修性不修命,其實,佛性是性命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一種永恆的性命合一。道家修行還執於陽神或元神,是有為的。仙在佛理中,尚屬六道輪迴中的一種。道學大師胡海牙說,修成仙后,元神到極冷之處如冥王星而凝聚,遂得壽命長久。也就是說尚受環境之制約。可是成佛之後,則入水火而無礙,也就是不再受環境制約,因為佛教是真正打破了主客之間的對立,而道教尚處於主客對立的窠臼中。在佛教的境界中,無所謂陰神、陽神、元神的對立,佛性貫通三神,三神俱歸佛性。道家講“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何為道者,太極、無極是也,太極是一念無明,乃識神一念動的境界,無極是無始無明,乃識神歸向寂靜的境界,是一種似想非非想的境界,兩者俱是有為法、生滅法。儒家的仁、中庸,也是無始無明境界。而佛家直指人心,直悟空性,超越了道家所有的步驟。佛性是打破無始無明,非動非靜,非有非無的境界。此方為百丈桿頭,更進一步。

精神、價值在於心靈的安頓。在西哲理性(實為工具理性)思維主客分離的指導下,對外界探索越多,我們想了解的和無法了解的也就越多,並且永無止境,人將永遠處於迷茫的苦苦追求中而永無出頭之日。於是意義、價值走向了消亡。佛學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是多大的智慧啊。因為佛法認為,主觀與客觀是不能分離的,回頭認識主觀自己,客觀萬物也就瞭然洞徹了。主客一體使人心有了安頓之處,意義、價值於是自然而然得以落實。所以修佛,心地一明,主客絕對合一,走向絕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即心,而又不執於我與宇宙的合一,隨緣自在。心、我、宇宙、佛本體一如,無有高下。於是自己成佛,宇宙萬物也成佛。而這只能通過向內修心才能達成此目標,不是向外修環境所能達成,外道置疑“悟心成佛,宇宙萬物焉能成佛”是把向外追逐的進路來揣度向內修行的佛學境界,是南轅北轍,荒謬不經的。人向外逐,縱使可以改變銀河,也無法改變宇宙,你能改變我們所理解的相對宇宙,也將無法改變此相對宇宙之外的事物,可是誰能改變相對宇宙?向外追名逐利有那么大意義嗎?

佛法對名利是隨緣,不追利,不拒絕,自自在在。名利只可利用,不可占用。當用於正道,利益眾生。功德也是既不可追求,亦不可拒絕。如果你有好的衣服,也可受用,只是不要貪戀。文殊菩薩身穿華美之服,可從不執於衣服的華美。貪功德,是為無功德,因為萬法皆空,功德亦空。證得空性,自然有無量功德。達摩答覆梁武帝,建寺度僧、寫經鑄像無數,亦無功德,就是從空性這個境界上講的。因武帝執於世間福報,雖有相對功德,但未證空性,終歸不能長久,故達摩說其無功德。

最後,引用月溪法師文《參禪錯用功易犯的病》(略)。

主要作品

名校賦:大學賦、北京大學賦、清華大學百年華誕賦、清華大學世紀行(百言藏頭詩)、香港大學百年華誕賦、台灣大學賦、新加坡大學賦、哈佛大學賦、劍橋大學賦、大宇學院賦、大宇學院禮讚、大宇學院永鎮江南弘化祈禱頌(百言古體詩)、大宇學院天人頌(三和轆轤體詩)、相約大宇辭、大學歌(百言古體詩)

名山賦:老君山記、西山賦、武功山賦、韶山賦、天下文峰賦、九華山賦、大仰聖山賦、三清山賦、大覺山賦、

名水賦:北冰洋賦、仙女湖賦

名人賦:蘭亭記、章亞若賦、轉輪聖王賦、和平聖主賦、東方三雄賦、

花木賦:日本菊花賦、姜堤櫻花賦、

名勝賦:中華文源洪崖丹井序、東江源賦、

佛禪賦:大吉祥佛頂尊勝水晶陀羅尼塔賦、菩提劍賦、棲賢禪寺賦、蓮華生大士記、滿一法王賦、日行一善改變命運賦、素食功益賦、翠岩禪寺賦、愛欲轉化賦、酒魔地獄賦、煙毒地獄賦、南源禪宗文化賦、少林寺賦、

儒學賦:聖人賦、大道論、祭孔文、

武學賦:武禪賦、八極金剛論、

理論賦:梅嶺論道記、奉天承運論、大歷史因果論、靈魂論、西學形上本質論、化成天下賦、世界大同賦、唯科學邪教論、國學復興三柱論、辭賦三柱論、辭賦復興論、西方人文序、

銘誄書檄:與何智勇書、與孫五郎書、與王子師妹書、與梵芬學妹書、與欽覺師妹書、

省市賦:北京賦、台灣賦、澳門賦、大贛文化賦、湖湘賦

物事賦:荔波流觴記、七城會賦、江西學校賦徵文書、嶺南記、校友聯誼辭、洪崖思友辭、龍騰東方賦、祈大才子潘斌早日康復辭、東方崛起賦、奧運賦、大中華賦、晨曦鹿鳴記、三和書齋記、中華人文永鎮東方廣化閻浮頌(二百言古體哲史詩)、中華世紀壇賦、校友會賦、情人節賦、星月文學社賦、

國際賦:美國賦、南極科考站賦、悉尼賦、茨瓦內賦、聖保羅賦、東京賦、世界之都紐約賦、大羅馬賦、聖城耶露撒冷賦、鹿野苑賦、聯合國賦、巴哈伊大同文化頌、

辭賦論文:大歷史視野下的辭賦復興運動、大宇弘雅賦派、袁州靈雍賦派簡介、贛湘賦派、南北賦壇 相得益彰,回溯山谷精神 重振江西詩賦,大宇國學崛起因緣分析,辭賦復興三大步,中華辭賦北京高峰論壇的啟示,當代中國三大辭賦作家群,辭賦網路運動真相考與三階段論、對立辭賦與商業是文化空想和虛無主義的愚劣理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