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瓊華

鍾瓊華

鍾瓊華,男,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高級經濟師職稱。為蘇州蘇軾試驗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基本信息

簡介

鍾瓊華鍾瓊華
鍾瓊華,1985年8月進蘇州蘇軾試驗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後擔任技術科副科長、科長、副廠長等職務;1998年6月任董事長、黨委書記。2004年被總裝備部聘為總裝備部型譜科研項目首席專家,2011年被中共江蘇省組織部、江蘇省科學技術廳納入江蘇省首批“科技企業家培育工程”培育對象,2012年被中國機械工會聯合會授予“振興裝備製造業明星企業家”稱號,擔任全國試驗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屆振動試驗設備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被推選為中共蘇州市第九屆代表大會代表。

經歷

鍾瓊華鍾瓊華
1998年,鍾瓊華在蘇州蘇試試驗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試”)改制時被推進“海”里,帶領著幾百號人集體“再就業”。2013年,在他“掌舵”下的蘇試,試驗環境可靠性試驗服務收入達到5982萬元,毛利率在70%以上。

鍾瓊華歷數蘇試這些年來經歷的坎坷。他從未想過放棄。他說:“在蘇試遇到那種千鈞一髮的時刻,我還堅持著,因為我身上肩負著使命。”

上市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5年1月22日,這箇中國最資深的力學環境實驗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蘇試終於完成了它的“成人禮”,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隨之,還帶來個人財富的快速增長,不過,鍾瓊華最關心的並不在於此。縈繞在他心頭的是,蘇試將如何成就下一個更加精彩的故事。

工程師的夢

時光倒轉回1985年,鍾瓊華22歲。

這一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7年,但中國人依然生活在計畫經濟的時代,整箇中國非常窮困。鍾瓊華大學畢業,蘇州試驗儀器總廠給他拋來了橄欖枝。去了蘇試生產一線沒多久,鍾瓊華被提拔為團支部書記。

出生於浙江蕭山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鐘瓊華,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班裡的優等生,高考恢復後,他以每科80多分的優異成績被浙江大學精密機械專業錄取。

對於為何選擇精密機械專業,鍾瓊華是這樣概括的:“一方面是父母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志向。在中學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海鷹》,塑造的是一個造船工程師的形象,描述他殫精竭慮為國家製造魚雷快艇的故事。做工程師的夢想,從那個時候開始了。”某種程度上,這也許是鍾瓊華對自己那段人生的描述。

1986年4月,鍾瓊華到了設計科,第一個課題組的項目,是和“西軍電”合作,研製數位化繪圖儀。鍾瓊華改進了原設計方案,他初露鋒芒。

1987年,在順應改革的時代浪潮中,蘇試廠也搞起了事業部制,成立了電動台部、機械台部、液壓台部。鍾瓊華被調到機械台部搞產品設計,和陳賢標(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攜手,負責CP-100衝擊碰撞試驗台的設計。從總體方案到零件設計再到生產試製,鍾瓊華花了一年多時間,把產品推向了市場。蘇試廠給鍾瓊華記了一等功。

是的,這一切都按照鍾瓊華設定好的人生軌道繼續行走。1990年,鍾瓊華代表蘇試廠和上海航天局合作,研製一比一的模擬運輸試驗台。在設計過程中,他發現航天局制定的標準有缺陷。1993年新標準中,航天局採用了他設計中的正確參數。事後,航天局發了兩百元獎金給鍾瓊華,由於這是航天部的科研項目,標準上不方便有他的名字。即使如此,他也高興了很久。

鍾瓊華擁有一個工科生的執著,1993年,蘇試汽車檢測線新品開發落後於市場,他帶領著幾個年輕人,徹夜奮戰,研製出QJ-10B型線汽車檢測線,並在當年年底投放到市場。

這似乎也說明,蘇試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家有著技術DNA的公司。

下海

1996年,在國企改制大潮中,許許多多習慣於傳統大鍋飯體制的大小國企,如蘇試一般被毫不留情地推向市場。

鍾瓊華是在蘇試被一家廠託管後,成為蘇試副廠長,主管技術,並作為後備領導幹部培養,被派到了江蘇省機械黨校深造。

此時,新廠長也走馬上任。新廠長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是立即召開了廠務會,給每個副廠長布置了一項任務,用兩周時間寫一篇關於蘇試廠情的調查報告。鍾瓊華在報告中寫道:“蘇試廠是靠技術吃飯的企業,蘇試廠現在致命頑疾,是技術人員沒有積極性,對技術不尊重。”

而分析起原因,鍾瓊華覺得:“從反右開始延續至今,對知識分子都不夠尊重,這是受大氣候影響造成的。新產品投入不足,技術開發乏力,技術人員待遇太低,還有管理薄弱、人心渙散、弊端種種,積重難返。世界上所有生產振動台的企業,都是小企業,蘇試廠的規模與市場定位卻不相適應,振動台是個好產品,但900多人靠它吃飯,顯然不堪重負,它不足以支撐這么大規模的企業。”

這也是當時國有企業的通病。1997年4月,廠長減員增效。鍾瓊華制定方案:工廠900多名員工,只保留200人,其他人員大量分流,自找飯吃。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又不得不妥協,最後只分流了300多人。分流不徹底,鍾瓊華又開始動員全廠為全年900萬產值而奮鬥,可收效甚微,最終失敗告終。

鍾瓊華被苦惱情緒包圍著,直到10月9日,鹽城的一家企業,表示願意和蘇試汽車檢測設備分廠合作,或整廠購買,或合資。不幸的是,鍾瓊華剛燃起的希望卻因為對方給價太低迅速破滅。那段日子,鍾瓊華經常和廠長面對面坐著,默默無語。工資也發不出。

但即便如此,鍾瓊華也絲毫沒有放棄的打算。

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對國有企業進行徹底的改造。從此,國家開始通過破產、倒閉、出售、兼併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對眾多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改制。年底,鍾瓊華拿出了蘇試廠改制方案——引進民營企業機制。

1998年1月2日上午,鍾瓊華被“請”進了上級主管部門創元集團(原蘇州市機械工業局)書記辦公室,臨危受命。6月13日,蘇試召開了股東大會,正式宣布改制,組建了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就這樣,在振動台衝鋒陷陣12年後,鍾瓊華走上了蘇試廠董事長、廠長、黨委書記的崗位。

鍾瓊華接手的是個爛攤子:欠職工集資款107萬,欠銀行400萬,欠客戶300多萬。汽車檢測線分廠的倉庫里壓著200多萬元存貨,賬面上300多萬元應收款,但只收到了十幾萬。

而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突然被推到了“海”里,該怎么辦?鍾瓊華的答案是,只有迅速學會游泳,才能“弄潮”。

先做後說

“機會來了,想證明下自己的能力,理想主義色彩比較濃厚。等真的被推上前台,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壓力之沉重。”鍾瓊華熄了煙、抿了口茶,娓娓道來。

接手後的蘇試走得並不順。除了陳規陋習帶來的內部麻煩之外,更有市場對蘇試的考驗。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瓦解、和平成為主流,國家用於國防建設的投資銳減,對於蘇試這樣的配套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之後,鍾瓊華更是整宿整宿的失眠,感覺快要崩潰了。

1998年,國家加速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對軍事工業加大科研投入。這意味著,為現代化武器裝備研發提供基礎手段的需求增加,鍾瓊華因禍得福。

另一方面,汽車工業迅速發展也給了蘇試很多機會。鍾瓊華對《價值線》記者進行科普:“振動試驗還牽扯到電子、汽車、通信等新興產業,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涉及這方面的試驗要求。我們行業的學名叫產品環境工程,涉及物理學中的時空概念,物體不可能孤立存在。人生活在環境中,機電產品也同樣生活在環境中,環境必定對他們產生影響。研發飛機的過程中,要在地面做一系列模擬試驗,所有零部件必須有抗震設計,這樣一來,振動台的需求就上去了。振動試驗是可靠性試驗。”

1999年,蘇試脫離了險境。鍾瓊華花了2000元“巨資”買了一台儀器,開發推出了中國第一台開關式功率放大器,為蘇試生產大台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前的振動台採用的是線性功率放大器,效率只有50%,而放大器的效率能夠達到90%以上,並且穩定、可靠。2000年,蘇試開始盈利。當年,蘇州市委書記梁保華問鍾瓊華:蘇試廠怎么分紅?他回答:利潤的百分之十幾用於分紅,其餘的留下用於發展。

“在中國,振動台開始都是為軍工服務的,市場範圍狹小,2011年才達到3至4億的市場銷售量,國內企業銷量占了半壁江山。中低端自給自足,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和世界先進水平比,還有十幾年的差距,技術開發能力相對薄弱。”吃不飽、餓不死,顯然不是鍾瓊華對自己的期待。

那么,鍾瓊華期待的是什麼?

“我希望蘇試能做到行業第一,像聯想那樣‘產業報國’,但我沒有公開表達過,我是那種先做後說的人。”讀的是機械系,鍾瓊華注定有著更為獨立的內心世界,他帶領蘇試向前的動力,則或許和年少時攻克複雜的設計方案一樣,享受不斷解決難題獲得成功的樂趣。

員工和女兒

鍾瓊華岳父的一個朋友,在鍾瓊華來問他借股金的時候說:“我相信你的能力、品行,錢我借給你,可是我不明白你為什麼要去救蘇試廠呢?難道不可以自立門戶開創另一片新天地嗎?”

“當時我答應了廠長的啊。”鍾瓊華笑了笑,輕描淡寫。

改制時,蘇試的很多技術骨幹都走了,鍾瓊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動員員工“回頭”入股。副廠長陳晨1982年2月從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畢業後來到蘇試,任技術副廠長,在改制時毫不猶豫地離開。後來,鍾瓊華成功把她動員了回來。

在鍾瓊華掌舵的10多年,蘇試被重新注入一種文化,他讓實驗設備這個“冰冷”的行業開始煥發熱情。為了讓新員工有參與感,蘇試規定:老員工退休後股份不能帶走,由企業買下來,轉賣給新來的優秀員工。

哪怕是在最缺錢的1999年,有一個退休職工家中發生意外火災,鍾瓊華也帶頭捐款,還以蘇試名義另外募集了6000多塊錢。

“鍾廠長待人友善、誠實、親和力強,做事比較本分、踏實,說話算話,辦事可靠。”這是蘇試員工們對他的評價。對待員工就像對待家人一樣,即便是犯下嚴重的錯,鍾瓊華也從未讓員工難堪。

女兒沿襲了父親身上的很多特質。鍾瓊華並不避談自己的女兒。女兒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已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了,這是鍾瓊華所期望的嗎?“我女兒放棄了很多更好的機會,但我什麼也沒說,我覺得主要是還是要根據孩子自己的個性狀況來謀求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