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鏡池

錦鏡池

錦鏡池是一口開挖於南宋時期的古池,位於浙江寧波奉化雪竇山雪竇寺前伏龍橋與關山橋間。公元1184年(宋淳熙十一年)雪竇寺方丈足庵禪師(即僧鑒禪師)挖田鑿池,次年告成。池深8尺,南北長430尺,東西寬215尺,並在西南面築堤、置閘、造橋、建亭,使二澗之水匯流其中,寬納而緩出。視水漲落啟閉閘門,保持千丈飛瀑壯觀。南宋詩人張良臣名之為“錦鏡池”。

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景點名稱】錦鏡池

錦鏡池錦鏡池

【地理位置】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

景點簡介

錦鏡池是一口開挖於南宋時期的古池,位於浙江寧波奉化雪竇山雪竇寺前伏龍橋與關山橋間。公元1184年(宋淳熙十一年)雪竇寺方丈足庵禪師(即僧鑒禪師)挖田鑿池,次年告成。池深8尺,南北長430尺,東西寬215尺,並在西南面築堤、置閘、造橋、建亭,使二澗之水匯流其中,寬納而緩出。視水漲落啟閉閘門,保持千丈飛瀑壯觀。南宋詩人張良臣名之為“錦鏡池”。清鄔訪《錦鏡池》詩:“一鏡平磨古寺前,石紋如錦水連天。笑他香寺裙衩女,也傍清流整翠鈿。”後多次淤塞變田。清代後,無閘無橋。20世紀50年代後,池成稻田。1986年,國家撥款重建,挖土三尺,錦鏡池面積約200平方米,砌堪築路300米,並修復了在其上端的關山橋,重建了橋上的青鎖亭。

歷史變遷

公元1144年(南宋紹興甲子),有郡太守莫公前來雪竇山雪竇寺遊覽,他在氣象萬千的景象中突發妙意,並說服了寺僧們,把一片山田開鑿為池,將這兩條溪流匯納於池中,然後讓水再緩緩流出去。這便是錦鏡池的雛形。

就在莫太守之後的四十餘年間,雪竇寺曾十易主人,幾度廢興。公元1184年(宋淳熙十一年),足庵鑒公(即僧鑒)禪師雲遊這裡,他仔細地琢磨著莫公故事裡的創意,決定舉力繼續修池。

足庵鑒公,即後來的曹洞宗十一世、雪竇寺方丈足庵禪師。

八月初三,禪師動員寺僧們拿起鎬頭筐羅,開始興工浚池。他們大興土木,在寺前與千丈岩之間啟動了挖池工程,築堤、置閘、造橋、建亭,到翌年十一月十九日池修成。當時的規模,“深一尋,縱四百三十尺,廣半之。”有人按今天的標準換算,其深約2.45米,面積約8700平方米。

新修浚的池水,漣漪拍堤,淳淡如拭,千岩倒影,空明相映,禽魚下上,莫不喜形於色。禪師不僅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五言絕句:“一鑒涵虛碧,萬象悉其中。重綠浮輕綠,深紅間淺紅。”

池子是修成了,要取個好名字。僧鑒禪師向詩人張良臣請教。詩人說:“您沒見到許多文士君子前來遊覽,池邊水影里,留下了他們揮就的水墨山色嗎?您沒見到倒峰水波中,那許多江南窈窕淑女們正在梳妝打扮的靚影嗎?這實在是這一方水土這一方人的一面錦鏡啊!”於是,此池便以“錦鏡池”名揚天下。

元初,著名思想家鄧牧的遊記《雪竇游志》也解釋了池名的來歷,“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植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浚,粲然疑乎鏡,故名。”這與張良臣的意思是一樣的。從元人吟詠錦鏡池的大量詩詞中,後人能了解到當時錦鏡池的規模幾近於南宋,依然是水汽雨意,氤氳迷離。公元1336年(元順帝至元二年),以錦鏡池風光為榮的一位雪竇寺住持,手執東樓藏書家樓鑰遺作《雪竇寺錦鏡記》,請吳興趙雍為之揮毫作書。趙雍乃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的次子,也以書畫飲譽元代藝壇。主持將趙雍的藝文與墨寶勒石豎於池畔,使錦鏡池大為增色。

錦鏡池開鑿三百年後,到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已湮為田。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奉化縣令錢璠,看到勝景不再,十分惋惜,便下令修復。最初像承受莫太守的關注一樣,使雪竇山上的這顆明珠,再度為官府所重視。然而這一回,錦鏡池僅僅是靈光一閃,三四十年後再次湮滅。

此後,曾有一位雪竇山下的徐大啟,專門寫過《復錦鏡池說》,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久,錦鏡池重獲生機。

清代錦鏡池的規模大不如從前,可遺韻尚存。從詩人們留下的寥寥詩行中,還依稀能夠看到池畔修竹搖曳,古松吟風的水光山色。

清代之後,錦鏡池已是無橋無閘,一任廢弛,終落得池荒錦鏡不崛的境況。直至1986年重修,不過重修後約200平方米的錦鏡池面積,僅為初創時的四十三分之一。

詩詞作品

基本信息

【名稱】《錦鏡池》

【年代】南宋

【作者】僧鑒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錦鏡池

一鑒涵虛碧①,萬象悉其中②。

重綠浮淺綠③,深紅間淺紅④。

作品注釋

①鑒:通鏡。涵:包容。虛碧:虛空碧落,指天空。此句謂整個天空都映照在、包容在錦鏡池中。

②萬象: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唐溫庭筠《七夕》詩有“金風入樹千門夜,銀漢橫空萬象秋”句,即用此意。悉:都,全。

③“重綠”句:謂池水極深,顯出墨綠色。其中生長有浮萍水草,則又草綠淺綠色。淺綠浮於重綠之中、之上,甚得襯托對比之美。

④“深紅”句:謂映照在池中的花卉,其顏色有的深紅,有的淺紅,相間交錯,顯得更美麗。

作品簡析

錦鏡池為雪竇山中最重要的名勝之一。高山之上,一湖湛然,猶如明鏡,高高懸掛。因其周圍林木青蒼,繁花似錦,襯托著清明澄澈的湖水,故稱錦鏡池。池旁建有錦鏡亭,供人留止觀賞風景。僧鑒禪師久居雪竇山,對山中各名勝古蹟,盡皆瞭然於心,並且一一題詠,結集成《雪竇雜詠》。這些詩都是對號入座,一景一詩,以五言絕句為主。此詩即為其中之一。惜其詩集已佚,許多曾經有過的名勝古蹟以及鑒公為之題詠的美妙詩句,也隨之一同消失。

作者簡介

僧鑒

宋代詩僧。南宋後期浙江四明雪竇山僧人。生卒年、姓氏籍貫及生平履歷均已失考。大約公元1231年前後在世。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年)曾任雪竇寺住持。能詩,長於五言絕句。詩風清新明快,質樸自然。作品結為《雪竇雜詠》,不傳。《四明山志》中存其詩數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