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川流域泉池

錦繡川流域泉池

錦繡川,又名北川,為歷城南部山區三川之一。流經西營、錦繡川和仲宮三鄉鎮,匯入臥虎山水庫。為三川中最長者。“兩岸之上,峭壁雲峰,儼若畫屏;松柏掩映,生於石罅;禽鳥飛鳴,如在鏡中;春澗野花,秋林紅葉,望之如錦,故名錦繡川。”流域內現有主要泉池37處,史料記載而現今狀況不詳者5處。其中車泉、柳泉、懸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基本資料

錦繡川,又名北川,為歷城南部山區三川之一。流經西營、錦繡川和仲宮三鄉鎮,匯入臥虎山水庫。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221.6平方公里,為三川中最長者。“兩岸之上,峭壁雲峰,儼若畫屏;松柏掩映,生於石罅;禽鳥飛鳴,如在鏡中;春澗野花,秋林紅葉,望之如錦,故名錦繡川。”(《續修歷城縣誌·卷九·山水考五》)流域內現有主要泉池37處,史料記載而現今狀況不詳者5處。其中車泉、柳泉懸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營鎮佛峪村東崖下,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誌·山水考》載:“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北章丘佛峪之東山下,石壁玲瓏,泉源甚大,號曰盛泉。”今數十米長的岩壁下,多處湧水,匯流於臨岩砌就的長20米,寬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內亦泉眼遍布,騰突簇涌。距方池30米處街旁及河崖處,各有一泉,水自岩縫湧出,沿溪緩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棗林泉 在西營鎮白炭窯村西。因地處棗林水庫得名。泉在水庫東側,隱於庫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輪,盪起縷縷清流。泉周植五株楊樹,成為泉涌處的標誌。
朝陽泉 在西營鎮趙家村西山腳下,因源於朝陽寺得名。今寺建築廢圮,惟清泉常流。池為圓形,水自池底湧出,晶瑩碧透。池底水草嫩綠,池岸置撐桿,人工提水澆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壩,蓄山泉來水。
鴨子泉 在西營鎮鴨子泉村北,雞冠嶺西南坡。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為兩眼並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關於此泉的由來,當地傳說:古時候,有一牧羊老漢翻山越嶺,牧羊至此,口渴難耐。忽見幾隻山羊在一堆青草處低頭吸吮,走近一看,只見兩隻金鴨子伏臥於草叢之中。牧羊老漢懷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掃,誰知,金鴨子不見了,在其伏臥處留下了兩眼山泉,人們便把這泉稱之為“鴨子泉”。
永盛泉 在鴨子泉西北約200米處。呈橢圓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側曾建有三清殿,此泉
即為道人飲用水。50年代初,大殿傾毀。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記》。
灰 泉 在西營鎮灰泉村東北側。傳說唐王李世民當年征東至此,為解士卒乾渴,撒灰成泉,故
名。又傳唐王李世民征東路經此泉,見水濁似有灰,待仔細觀察,原來泉底石質呈灰色,並非水混,從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縫流出,積於石砌井形池內,常流不竭,供全村百餘人飲用。
漬米泉 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著錄。在西營鎮積米峪(舊稱漬米峪)村北的河崖西側,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積米峪水庫,湮於庫中。庫水淺時,泉源處可見水紋波動。
黃鹿泉 在西營鎮黃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時稱“黃櫨泉”,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云:“在西營北,雲河一帶之水大半仰給此泉,其流經擒口峪入錦繡川。”今為東西向二泉。相傳古時此地人煙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黃鹿來此飲水,故名。主泉在東,水自岩縫湧出,經一個淺方池,沿渠流入9米長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匯入6米長石池。水盛時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縱橫,石橋臥波,花果滿坡,叢木籠蔭。
雪花泉 在西營鎮丁家峪村西北里許,白雲洞西南百餘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狀。因長年浸蝕,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鈣堆積,狀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滲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響,猶如顆顆珍珠落玉盤。水清碧透,四時不竭。泉北側翠柏森郁,景致清幽,為白雲洞道觀遺址。白雲洞洞高4米,深8米,闊10餘米,現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雲洞眾祖仙派記》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懸生。其中一株胸圍4米,樹根附石外露,根徑達2.5米,枝幹如虬,被稱為“仙柏”。雖歷經千年,仍枝繁葉茂。岩崖上還有“金龜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腳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爛漫,夏日飛瀑流泉,秋日丹葉滿山,風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營鎮西北側,龍灣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縫滲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
屬季節性泉。
洪 泉 在西營鎮梯子山村北里許,洪泉子溝口。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載:“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南箭乾莊(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沖積礫石縫中流出,積於一面臨崖,三面石砌的長方池內,水質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時,池水沿山峪下瀉。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歷城南部山區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雲梯澗。因所處方位得名。此處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湧出,匯為由水壩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池水受環境影響,呈五彩狀。池南,柳樹成林。周圍重山環列,岩壁立,青松挺拔。南側主峰梯子山聳入雲端,氣象蒼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霧瀰漫,別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當地百姓稱為“凍凍台”的高山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南箭桿莊……凍凍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於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陰寒,一年之中長時間結為冰凍,故俗稱“凍凍台”。此山與梯子山對峙,崢嶸嵯峨。春深日暖,冰釋成瀑,從崖上瀉下,景色壯觀。
玉 泉 在西營鎮上閣老村玉泉寺舊地。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有載,稱“在龍集寺觀音閣下,涓涓東注,龍集獨勝”。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縫流出,匯於池內,清冽甘美,常流不竭,為村民飲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鑿的長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在玉泉寺嶺前”。晚清郝植恭列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營鎮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側。相傳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邊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詩》著錄,稱“朱公泉”。據清道光《濟南府志》載:“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與今智公泉合,蓋因諧音,“朱公泉”衍稱為“智公泉”。據該村居民稱,此泉還曾叫作“濟公泉”,泉名之演變由此可見。泉池位於山岩高處平台上,石砌長方形,上棚蓋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該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還有一個石砌長方形常流泉池。池頂棚蓋,留有1米見方的汲水口。水盛時溢入東側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鐫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該泉不僅是上羅伽村200餘名村民的生活用水,還可澆灌果樹農田。
栗行泉 在西營鎮栗行村東南側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湧出,沿暗渠流入封
閉式蓄水池,再經輸水管道流至街頭1米見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騰,清澈明淨,俯身可汲。
會仙泉 在西營南坡會仙山村東,因源於會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縫流出,匯入石砌長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會仙泉》碑記。
虎洞泉 在西營村南,錦繡川河南崖下。因源於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縫湧出,匯流於河水中。岩壁上鐫“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東約50米處岩下。雨季開泉,與河水匯流。岩上鐫篆書“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嶺南峪溝,北距錦繡川鄉仁里村三四百米。相傳昔日有一窮人討飯至此,又飢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為小塘壩,常年積水,可資灌溉。盛水季節,南流入錦繡川。
白雲泉 在錦繡川水庫南,白雲溝驢頭山西側山腰岩下,南距上白雲村約40米。山下為如都庵遺址,山上有白雲洞。泉因白雲洞而得名,當地百姓又俗稱“腰泉子”。清乾隆《歷城縣誌·卷八·水一》所載“錦繡川水……經馬頭山北,左納白雲泉水”,即此泉。“馬頭山”與“驢頭山”,當為一山,只是古今名稱不同而已。另該志卷六山一所載“馬頭山下為黃巾石屋,上有白雲洞,洞下有白雲泉”,與今況合,“黃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黃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縫流出,匯於石砌井形池內,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長的蓄水池。常年不竭,為村民飲用水。此處地勢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陰雨天,雲霧繚繞于山間,景象迷幻。聖水泉 在錦繡川水庫南約4公里處的興教寺遺址。泉自岩縫流出,滴落至長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嶺遍植黃櫨,深秋葉紅,艷若彤雲。
韓家泉 在錦繡川鄉韓家泉村旁。因韓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黃錢峪泉 在錦繡川鄉黃錢峪村北百餘米處。水自崖縫湧出,匯入半封閉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從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庫”。水盛時沿峪溝流入錦繡川水庫。
灰 泉 在錦繡川鄉灰泉村北,青銅山南側雞冠嶺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傳稱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縫流出,積於長10米左右的封閉式水池,經輸水管道流入村戶,供全村人飲用。
林泉(玉龍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許,當地稱為北頂山的山坳中。唐代,此處曾建有林泉觀。後又改為吊枝庵。現尚存觀音殿、涼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觀》碑。因此,此泉又稱“吊枝泉”。清道光《濟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載“玉龍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於林泉觀遺址西南隅,長7米,寬1米,上用石板覆蓋。水自岩縫湧出,蓄於池內,再沿輸水管道順山勢自流,澆灌果園、農田。周圍林木繁茂,花果滿坡。
車 泉 在錦繡川鄉車川村東楊樹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著錄。為石砌橢圓形泉池,水涌量大,從未乾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裝抽水設備,供全村人畜用水並灌溉農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餘米,經一石雕龍頭口中泄入面積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爾後從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錦繡川。
柳 泉 在錦繡川鄉北坡村西首柳泉觀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泉池呈橢圓井形,水勢頗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縫隙伏流至南側20米外的一長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積約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稱柳泉水庫。池內青萍浮動,綠藻茵茵。池東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瀉出,穿越山谷,澆灌農田,南流入錦繡川。泉旁柳泉觀,不知創自何代,明朝天順三年曾重修,現僅存兩座大殿和古碑數通。泉北為玉皇山,山上柏林蒼鬱。泉池四周楊柳垂翠,紅杏滿坡。遠處青山崔巍,雲嵐蒼茫。
涼水泉 在錦繡川鄉涼水泉村南。為東西兩泉。因中間被一座稱為“廟子嶺”的小山嶺東西分隔,故原名“兩分泉”。後因泉水清涼,且“兩”、“涼”同音,便改稱為“涼水泉”。西泉源於10米深岩洞,水自石縫流出匯於洞內水池,盛時溢出漫流。東泉自岩縫湧出,經石渠,穿葦叢,匯入12米長、寬約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飄動;水滿溢出,依山勢下瀉,北入錦繡川。
琵琶泉 在錦繡川鄉黃崖村北,因泉出石澗泠泠有韻而得名。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今泉源在峪底深處,水自岩縫流出,順勢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腳下折向南,沿街緩流,南入錦繡川。
大 泉 在錦繡川鄉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側岩孔湧出,匯為面積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興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淺,距泉源遠近,及池岸環境影響,池水呈五彩狀,絢麗多姿。水盛時從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錦繡川水庫。周圍峰巒疊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錦繡川南岸,仲宮鎮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縫流入約4米見方的池中,清冽甘美,為村民飲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盡頭山崖下。水自岩縫流入3米見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錦繡川南岸,仲宮鎮邱家村南青龍山腳。因源於俗稱“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縫流出,匯入淺池,常年不竭。為村民飲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宮鎮於家窪村南泉子峪盡頭的陡崖下。水自約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於洞
內匯積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順山勢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陰的南泉寺舊址。明萬曆七年(1579年)許邦才《重修南泉寺記》載:“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歷城縣誌·古蹟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稱為南泉峪。歷經滄桑,今寺已傾圮荒蕪,唯南泉四季長流。泉在寺院遺址的東南隅,東西四五米遠並列有二眼泉池。東為4.5米長、2.9米寬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綠藻浮動;西池1.1米見方,在一石券門洞中,澄淨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餘米匯入1965年“四清”運動時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頗大,面積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記》,稱:“歷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錦繡、錦陽、錦雲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餘米處,尚有一石構四面涼亭,為南泉寺遺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約150米處。原為石壁縫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築池,取名為“永清泉”,並刻石立碑於池壁。為保持池水清潔,後用水泥板將泉池棚蓋,泉水沿池底輸水管道流入村戶,供村民飲用。
懸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元《齊乘》稱在“中宮東”。今址不詳,疑已湮於錦繡川水庫中。
馬蹄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馬帝(蹄)峪華岩寺下”,並引康熙《濟南府志》語:“一名大泉,寺廢,泉流經孫家莊,入錦繡川。”清乾隆《歷城縣誌·卷八·山水考三》稱:“馬蹄峪,在南泉寺東,澗壑幽邃,流水無聲,有桃源之勝,水入錦繡川。”卷十八古蹟考五又載:“華岩寺,(在)馬蹄峪,元建今廢。”今泉在何址不詳,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羅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馬蹄峪東”,並引康熙《濟南府志》語:“泉端有連理樹”。今址不詳。水波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水峪,舊志雲流入錦繡川”。清乾隆《歷城縣誌·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禎縣誌語:“水峪,在馬蹄峪東,內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