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壽易

錢壽易

錢壽易,著名土力學家、工程師。40年代提出土的結構對強度的影響以及用能量觀點提出剪脹率對無粘性土內摩擦角的效應新概念;50年代提出了高速公路軟基沙井加固新技術,被工程界廣泛套用。他提出的地面沉降計算方法和控制措施,對中國城市建設有重大實用意義和理論意義。他是中國海洋土力學研究的開拓者,為中國土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17年9月8日 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錢壽易 錢壽易

1936—1939年 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學習,獲工學士學位。

1939—1943年 任雲南滇緬鐵路工程局工務員。

1943—1946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44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46年獲科學博士學位。

1946—1947年 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力學實驗室研究員。

1947—1953年 任美國波士頓FaySpotford&Thorndike工程顧問公司土工和結構工程師。

1953—1958年 任美國紐瓦克Edwards&Kelcey工程顧問公司總土壤工程師、土工實驗室主任。

1958—1991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58—1962年 任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岩土力學教研室副主任。

1960—1965年 任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土木建築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1979—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82—1986年 任中國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2—1990年 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理事、副理事長。

1991年1月29日 逝世於美國舊金山。

生平概況

錢壽易, 1917年9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父母早逝,錢壽易由大哥錢壽舒撫養長大。他自小聰明好學,天賦過人。1923年9月,考入省立蘇州中學附屬國小,1929年9月,考入省立蘇州中學國中班,1935年9月,考入省立蘇州中學化工科。同年,18歲的錢壽易分別參加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於成績特別突出,被三所大學同時錄取。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考慮到畢業後經濟上能有所保障,錢壽易選擇了進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學習。 1939年大學畢業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沿海大片國土相繼淪陷之際。日軍為了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炸毀了滇緬公路。政府當局決定快修一條緬甸到雲南的鐵路,錢壽易和幾個同學毅然加入了築路大軍。1942年,日本侵略軍從緬甸打了進來,築路的人們乘卡車倉皇撤離,日軍騎兵又險些在公路上把他們截住,他們只得棄車鑽入高黎貢山,10天之後才從山上下來,一個個都成了野人似的。眼見日軍侵略者踐踏中國國土和燒殺中國百姓,錢壽易非常憤怒,他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

1943年6月,鐵壽易在大哥的資助下來到美國,考取了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力學和結構力學。他於1944年和1946年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就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力學實驗室研究員。在這段時間裡,錢壽易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土的結構對強度特性影響的新理論。他的理論引起國際土力學界的重視。

1947年後,錢壽易先後擔任美國波土頓FaySpotford&Thorndike工程顧問公司土工和結構工程師,美國紐瓦克Edwards&Kelcey工程顧問公司總土壤工程師、土工實驗室主任。此時,美國花園州一條高速公路必須通過一片沼澤地,它那大片的厚厚淤泥就象條攔路虎似的橫臥在那裡。路堤若是築在淤泥上,將會產生大量沉陷和滑坡現象,鄰近兩個工程都因設計不周和控制不嚴而敗下陣來,工程

蘇州市 蘇州市

無法進行下去。錢壽易大膽提出了用砂井排水、加固淤泥、控制施工進度的辦法,果然獲得巨大成功。從此,錢壽易名聲大振,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曾為此給予他高度的讚揚。

1949年10月,錢壽易與當時在美國學習的施家?女士在波士頓結為伉儷,從此,錢壽易的事業在賢妻的協助下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但是,美國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舒適的生活並沒能阻斷錢壽易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他時刻嚮往著要以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1957年,錢壽易收到了前一年由美國回國的錢學森的來信,信中轉達了祖國對海外遊子的召喚,希望他返回家園報效祖國。這多年來懷有的報效祖國的心愿即將變為現實,錢壽易夫妻真是異常激動,他們決定以探親的名義回國,並立即變賣了全部家產,一家人登上海輪,從美國舊金山直抵祖國。

1958年8月,錢壽易在錢學森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他還擔任過力學研究所二室副主任、主任,所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隨後,還擔任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土岩力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土木建築所研究員、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所研究員、副所長等職。錢壽易對後兩個所的科研規劃及重大課題選擇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黨和人民的關懷給了錢壽易無窮的力量。1959年1月的一天,河北邢台東川口一陣巨雷般的爆炸聲響過之後,象是鬼斧神工,把岸邊的半個山“搬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進”了波濤洶湧的水中,如長虹臥波,一座20米的土石壩頓時鎖住了河流,錢壽易等主持的中國第一個定向爆破築堤工程獲得成功。兩年之後,又一座高57米的、規模更為宏大的土石壩橫亘南水,錢壽易在廣東韶關乳源組織的爆破築壩截流工程又獲成功。以後,錢壽易又領導和參加了定向岩石爆破築壩、聚能爆破、爆炸深耕、爆破打井、爆炸開湖、爆炸平原造山、壓密淤泥等工程施工。

60年代初,錢壽易又成功地提出減少地下水開採、用人工回灌方法減少沉降,解決了上海地面沉降問題,榮獲了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文化大革命”中,錢壽易也像其他著名科學家一樣受到了衝擊,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熱愛的信念。

1979年開始,錢壽易帶領土力學課題組,瞄準了新的重大課題——中國的近海石油開發及近海工程。錢壽易不顧自己已是年邁高齡之人,仍然親臨第一線進行指揮,拿下一個又一個的工程,取得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成果。

錢壽易不僅為中國海洋開發事業和海洋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還培養了許多學生和學科帶頭人。他先後培養了2名博士生和6名碩士生,創建了一支優秀的海洋土力學科技隊伍,承擔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有關海洋土力學和科學院七五計畫中的重大科研及生產任務,並經常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在1981年召開的有關岩土地震工程和土動力學的國際會議以及1982年召開的近海結構特性的國際會議中,他擔任了分組主席;在1985年第十一屆國際土力學和基礎工程會議的近海結構基礎討論組,他任委員會成員;在1988年區域性土工程問題國際會議中,他任分組主席。同時,他與挪威土工研究所和加拿大建築研究所合作進行海洋土的靜動力特性的研究。

錢壽易還身兼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及第一任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理事、副理事長, 《力學學報》 、 《岩土工程學報》 、 《土木工程學報》 、 《海洋工程》 、 《力學進展》編委,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會員及海洋岩土工程委員會委員,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岩土工程分會土性委員會特邀顧問, 《國際岩土試驗》編委。

《土力學》 《土力學》

錢壽易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積極擁護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一貫埋頭實幹、刻苦鑽研、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品德高尚、忠厚樸實、為人正派、平易近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科學家錢壽易在科學園地默默地耕耘了近半個世紀,累累果實綴滿了他生命之樹。1991年1月21日,年已73歲的錢壽易,作為聯合國開發署UNDP項目主任率領海洋土工組赴美國進行考察與談判,不幸於1月29日在美國舊金山病逝。

人物成就

地面沉降處理

從1921年到1949年的觀測發現,當時上海已平均沉降367毫米。1965年的調查也表明,以市區為中心的3000平方公里地面,已變成了蝶形窪地,在44年裡共沉降了1.6米,嚴重處的沉降達2.63米,年最大沉降率為200毫米,導致海水倒灌。當時,上海地面沉降現象已對城市、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上海地面沉降已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早自1963年,錢壽易就率領力學所七室有關人員對上海市地面沉降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通過實驗室的反覆模擬實驗和現場沉降資料分析,他提出了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的科學論據和土體壓縮機理,並指出測定現場土層內孔隙水壓力對探討沉降機理及採取控制措施的必要性。他還設計了就地測試方案及現場孔隙水壓力儀,建立了沉降計算方法。通過14年的實測資料

上海地面沉降 上海地面沉降

表明,錢壽易建立的計算方法是正確可靠的,提出的控制沉降方法也是合理的。1964年,上海採取了減少開採地下水的措施。翌年,地下水開採量減少57%,地面控制年下降2.21毫米;同時採用人工回灌的方法,將黃浦江水注入百米地下。1966年,地面回升了6.3毫米。上海地面沉降問題得到控制的事實,充分證實了錢壽易的科學論斷。

在控制地面沉降過程中,錢壽易等人共發表了15篇有價值的論文,其中有關沉降計算和控制的研究文章被中國推薦到1981年6月召開的第十屆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年會進行交流,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成功的經驗總結,值得參考採用”。中國科學院和全國科學大會也對錢壽易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項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海洋土力學

70年代,國外關於海洋石油開發取得很大進展,發展中國的海洋石油事業勢在必行。由於海洋具有特定的嚴峻環境,海工結構的要求與陸上結構有很大差別,海底土層的成因和特性又與陸地很不相同,使海洋工程的基礎設計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使錢壽易受到極大的鼓舞。年過花甲的他,毅然投身到海洋開發的科研領域。他不辭辛勞地奔赴南海、渤海和東海,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海洋土力學這一研究方向。他高瞻遠矚,緊密結合國家的需要,對海洋土力學的研究作了規劃,提出首先從中國典型海洋石油開發區入手,抓住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所必需的採油平台和海底輸油管線場址的工程地質調查和評價這一關鍵問題開展工作。他根據中國海洋環境條件的特點和中國科學院的優勢,提出:“海洋工程地質調查和評價必須組織多學科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各學科間相互滲透、補充、解釋和驗證,並以力學分析方法進行定量的評價。”這一建議得到原國家經委和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鼓勵。為此他率領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武漢岩土力學所、南海海洋所、青島海洋所和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所等5個研究所的有關科技人員,組成了一個包括海洋土力學、地震工程學、工程地質學、海洋地質和海洋土質學等的多學科專家隊伍,以微觀和巨觀、現場實測和室內試驗、古地質環境演化和沉積物的應力歷史、海流與海床在波動應力下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全面探討中國典型採油區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內在規律。

1983年,他承擔了國家經委下達的“潿11—1海區工程地質調查和評價”的攻關任務。他擔任該項目領導小組組長,親自製定總體方案,親臨現場指導科技人員工作。他考慮了土層分布;波浪作用對土的強度影響;滑動破壞面上,由於主應力方面的變化而導致不同的強度值;應力路徑、應變率、剪應力交復和頻率、排水固結條件、應力歷史和風暴周期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突破了國際上單因素分別考慮的模式,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有關方面專家認為:“這是國內一項開拓性工作,填補了中國在此領域的技術空白,達到了國際同類工作的技術水平,並在某些分析評價的深度方面有所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