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柱村

銅鑼柱村

銅鑼柱村位於廣東省台山市端芬鎮廟邊村,在銅鑼柱村有三棟洋樓呈犄角分布,風格迥然不同,良琳家塾樸實內斂,良贊寄廬空靈張揚,良杏別墅堂皇沉穩。銅鑼柱村還有一幢比較現代的洋樓——達榮祖館,是銅鑼柱村的文化樓,“達德書香在,榮華富貴來”便是這幢樓的兩幅對聯,由紐西蘭華僑陳景鵬、阮肖娟伉儷捐資15萬元人民幣於去年倡建。

基本信息

銅鑼柱村 

 銅鑼柱村位於廣東省台山市端芬鎮廟邊村,這裡環境優美,村前的池水清澈,村後翠竹層層,古榕枝繁葉茂,整條村莊乾淨整潔,是典型的南方村莊。鄉間點綴幾間洋樓,則是僑鄉特色,然而銅鑼柱村的幾家洋樓更散發著幾分書香,令人嚮往。在銅鑼柱村有三棟洋樓呈犄角分布,風格迥然不同,良琳家塾樸實內斂,良贊寄廬空靈張揚,良杏別墅堂皇沉穩。良贊寄廬立在村邊,廬頂的亭子最能體現它的建築風格,廬頂是圓頂八角亭,8根柱子遠遠看去,纖細柔如,微風吹過,好像即將隨風而舞。令人驚喜的是,在嵌有“良贊寄廬”頂飾的兩側有兩隻憨態可掬的石獅,惟妙惟肖,經過近80年的風雨洗禮,雖然牆體的花飾已部分剝落,但兩隻小石獅卻神情依然,不能不嘆服建築設計者的功底。良琳家塾最可稱道的地方也是兩隻水泥浮雕的獅子,浮雕位於洋樓正門上方,浮雕以紅色為底子,上面雕有綠葉、紅花、白色的岩石、金色的獅子,還有藤條、小鳥,整幅浮雕畫面豐富、生動。最值得稱道是雍容華貴的良杏別墅。良杏別墅以柱子見長,它用柱比較“鋪張”,僅僅首層的正面就有6根愛奧尼亞式柱子,但是“鋪張”不覺得擁擠,感覺高貴、堂皇。體現良杏別墅用柱“鋪張”的還有頂層兩側的亭子,一個亭子有7根柱子,看似亭子其實已經失去了亭子的功用,只是用來裝飾、點綴整棟洋樓。良贊寄廬建於1928年,而良杏別墅建於1938年,在銅鑼柱村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房間叫賢活書室,加上良琳家塾,這四棟洋樓有著密切的關係。良杏別墅、良贊寄廬、良琳家塾三棟樓的主人陳良琳、陳良贊、陳良杏其實是三兄弟,陳賢活是他們的父親,聽村中老人說,陳賢活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讓5個孩子(其中一子夭亡)全部入私塾讀書,在當時很多人送自己的孩子出洋打工時,陳賢活卻讓孩子們入學讀書,可見他眼光獨特,其中長子陳良瑞成為秀才。等孩子們長大後,均到了美國,雖然初到美國比較艱苦,但是因為有知識,很快在美國謀到了一份不錯的差事。回國後,三子蓋起洋樓,為了紀念父親的重教之風,故命名“賢活書室”、“良琳家塾”,也以示後人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書香繞村,也影響著後輩,銅鑼柱村還有一幢比較現代的洋樓——達榮祖館,是銅鑼柱村的文化樓,“達德書香在,榮華富貴來”便是這幢樓的兩幅對聯,由紐西蘭華僑陳景鵬、阮肖娟伉儷捐資15萬元人民幣於去年倡建。陳景鵬、阮肖娟伉儷希望書香繼續在鑼柱村瀰漫。陳景鵬、阮笑娟伉儷祖籍分別為銅鑼柱村與模範村,一直僑居紐西蘭基士彬市,是當地的商界精英。1982年以來,他們先後在兩村捐資興辦學校、建設文明村、修築水泥路、改造村容村貌,資助端芬鎮建醫院、敬老院、鳳山公園等,陳景鵬、阮笑娟伉儷獲得了“振興台山貢獻獎”,端芬鎮政府為其頒發了“捐辦公益事業貢獻獎”。[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