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鎮村

吉鎮村

吉鎮村位於葵潭東部,廈深鐵路穿境而過,火車客(貨)運站設定在該村。全村人口9500多人,耕地面積1768畝,其中水田面積799畝,山地面積7000畝,吉鎮物產豐富,有楊桃、荔枝、李仔、鳳梨等特色農產品,尤其吉鎮楊桃最出名,遠銷深圳、廣州、普寧等地。村民主要收入以農業為主。

地理環境

廈深鐵路葵潭站 廈深鐵路葵潭站

吉鎮村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葵潭鎮東部,廈深鐵路穿境而過,火車客(貨)運站設定在該村。現在村里交通方便,距葵潭鎮約2公里,離縣城30多公里。廣汕公路橫貫而過,村道與其相連線。惠來境內最大河流龍溪繞村東流,整個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耕地面積1768畝,其中水田面積799畝,山地面積7000畝。

自然資源

吉鎮物產豐富,有 楊桃荔枝李仔鳳梨等特色農產品,尤其吉鎮楊桃最出名,遠銷深圳、廣州、普寧等地,村民主要收入以農業為主。

吉鎮俗稱桔仔葛,現為吉鎮村,系惠來縣葵潭鎮的行政村。明代嘉靖二年前屬海豐縣龍溪都管轄,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劃入新立惠來縣,新縣轄五都:龍溪都、從潮陽縣劃入惠來都、酉頭都、大坭都、隆井都一半等四個都,組建新的惠來縣。民國後改都為區、社、鎮。現在村里交通方便,距葵潭鎮約2公里,離縣城30多公里。廣汕公路橫貫而過,村道與其相連線。惠來境內最大河流龍溪繞村東流,整個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果樹成片,鬱鬱蔥蔥。盛產楊桃、香蕉、荔枝、李子等嶺南佳果,村民主要收入以農業為主,素有“水果之鄉”的美稱。

人口分布

全村人口9500多人,均黃姓,比解放初期增五、六倍,平山公後裔子孫,屬福建邵武禾坪(峭山公、化公)派系。閩南口音,代代相傳,較為獨特,與葵潭及周邊村民語言有很大差別,明證吉鎮始祖平山公,四百多年前從福建南靖縣歸得里所遷,至今仍變化不大,這和宗族傳統習慣與吉鎮居住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據傳,當年平山公來吉鎮寨創業時,桔仔葛是一個古老村莊,多姓氏居住:有胡姓(住胡仔腳)、廖姓(住廖厝湖)、古姓(住古鄉里)、詹姓(寨內為詹姓所建)、盧姓等。據族譜載,山公來時,在祠堂埔(張氏祖媽墓地)搭草寮暫住,後入住寨內(即長子厝)。日後隨山公後裔子孫日益興旺壯大。大房華陽公,官為武都尉。其他姓氏也漸移居他地。吉鎮寨為黃氏獨姓。

吉鎮古居民點是寨內、胡仔腳、埕頂(戲館)、頂巷、下巷、池仔畔、松柏輪,以後向嶺頭埕及虎山埕等擴住,形成今日居住布局。寨內是在鄉里盡頭,建在小山丘上,是先民主要居住點,直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仍是吉鎮村民(集中)主要居住地,現雖沒人居住,但古寨牆保護完整,經歷代數次修理,至今完好無損。據傳此寨是當年詹員外所建。當年築牆取土的下池仔、胡仔腳池二個池塘,時至今日依舊存在。寨牆呈方體形,總共48幅,每邊由12幅組成,牆高11.75米,每幅牆中有瞭望視窗一至二個,牆基厚近一米,牆中70公分,牆頂33公分,牆基十分穩固,東西牆長各62.7米,南北牆寬各61.4米,共占地3850平方米(折近6畝);寨內西北面牆腳有條秘密通道,直達寨外頂巷,是建寨者匠心所在,以防盜寇圍困,必要時可疏散村民,確保全全。寨中分大巷、東門巷、後巷,還有小巷,是三街六巷建築格局。寨內分二個門出入,東門入寨內需登五個級,門的上方橫匾寫有“斗柄東春”四個字,另一門(南門)叫“明生門”,入內需登二層,分別八、七共十五級,是過去認姓氏密碼,生疏外人要認同宗同族,必答二門級數,答對確認親人。二門所書筆跡蒼勁有力,剛中有柔,柳穩趙魂,平實清正。由於年代久遠,字雖模糊,但字跡清楚可認,是何人何年所書,無從查考,在建寨具體時間上是個謎。從城牆受風雨侵蝕程度和住民年代看,也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大約在宋末至明初這段時間所建。

“明生門”左邊有一口古井。據傳,此井是平山公入住寨內後才挖掘的。井深15多公尺,水清如鏡,可口甘純,夏天清涼透心,冬天熱氣騰騰。當年寨內及周邊村民飲水大多全賴這口井。直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寨內家家戶戶都滿住,達58戶300餘人。隨著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村民生活得到改善,又限車輛出入困難,村民逐漸搬出周圍寨外,另建厝樓房居住,現已沒人居住,這個曾繁華五、六百年居民點,有的房屋已經倒塌,雜草叢生,殘牆斷壁,只存幾座祠宇。但由於古寨古城牆保護完好,吸引了許多有識人士關注。前幾年汕頭市電視台一位領導,專門開車到吉鎮,把古寨城牆全部拍攝,並稱讚說,他走過許多地方,還沒見過有座古寨牆保護這樣完好,很有歷史價值,並提議好好保護,不要損壞,難能可貴。這是吉鎮歷史的見證,是祖宗一筆遺產,也是潮汕文化深厚底蘊的反映。

村裡有古榕樹七株。即新埕仔一株,松柏輪路頭一株、坎腳五株,除寨腳一株較年輕外,其餘六株,株株枝葉茂盛,樹莖粗壯,環根錯節,根深蒂固,頂天立地。有的高達16多公尺,樹莖粗六、七米,需五、六人聯手才能合抱。這些古榕樹,是初創吉鎮寨先民所植,按民間習慣,榕樹能鎮邪保平安,是長命富貴的象徵。是開創吉鎮寨的先民及山公到此開基創業、裔孫繁衍昌盛的歷史見證。

吉鎮始祖

祖妣孺人張氏媽,謚勤室,生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歲次己亥閏七月十二日戌時,壽至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歲次庚申八月廿一日申時,享壽二十有二。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七,骸骨葬在閩省軍營大嶺面山頂,坐醜向未,骸斗葬軍營,屬南靖縣,離山城一望之地。粵始祖妣孺人張氏媽,謚慈淑,生於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歲次庚子八月初十日酉時,壽至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二日酉時,享壽六十有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十二初五日己時,葬在吉鎮舊厝地即成安堂右側(我祖初來建居時始在此蓋造居住)坤龍轉丙午之首,穴立庚甲,單字戊申之分金,左水壬癸巳至而乙口,穴前墳庭放艮水轉巽,配大局之神。

生五子:長名修,前媽生、次名條、三名值、四名仁、五名侯。

吉鎮黃氏族表(輩序)

吉鎮黃氏祠堂 吉鎮黃氏祠堂

平華順祥元,孟良賢承貴,

大天士世英,廣惠康漢正,

永達奕 芳陞。存心明孝友,

立志必忠貞,武藝通韜略,

詩書曜玉京。

五大房子孫概略

吉鎮黃氏祠堂 吉鎮黃氏祠堂

平山公 於隆慶時公棄閩來粵,卜居惠來吉鎮寨。

生五子:長華陽公,前福建張氏祖妣所生同山公來開創者也;次華省公再配張氏祖媽所生,下同;三華宇公;四華軒公;五華平公。

至今五房子孫俱各蕃盛,乾隆三十年共建平山公祖祠於吉鎮寨。名曰成安堂,時所協力共建祖祠者,長房克立公、兆崇公、兆卿公,次房孟嘉公、仲璞公,三房文宗公,四房雲彩公,五房瑞發公,此皆同心協力,拮据圖成,有勞於成安堂者也,故並志之以彰有德。

大房

吉鎮黃氏祠堂 吉鎮黃氏祠堂

三世祖 振華公 (1581-1639),行長,生於明萬曆九年辛巳二月初五日寅時,卒於明崇禎十二年已卯三月初三日巳時,享壽59歲。

葬於:北山洋曰“大金迭疊小金”。

妣高氏(1585-1635)生於明萬曆十三年乙酉十二月初五日丑時,卒於崇禎八年乙亥三月十五日辰時,享壽51歲。

葬於:與公合葬於北山洋曰“大金迭小金”。

生子:長啟宸、次奕通、三會蒼、四懷達、五純茹、六龍泓。

三世祖 順華公 (1585-1648),行次,諱錡,生於明萬曆十二年甲申五月初一日子時,卒隆武四年(順治四年)戊子六月初一日戍時,享壽65歲。葬於石部山,坐南向北。

妣孺人陳氏,謚敬慈(1586-1649)生於明萬曆十四年丙戍五月初八日寅時,卒於清順治五年已醜五月二十日戍時,享壽64歲。與公合葬於石部山,坐南向北。

妣孺人阮氏(1595-1638)謚克勤,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未六月初四日亥時。卒於明崇禎十一年戊寅七月十四日已時,享壽44歲。

葬於:不明。

生子:祥澤。

三世祖 任華公,行三,諱球。葬於石部山,坐東向西。

妣楊氏,與公合葬於石部山,坐東向西。

生子:長龍城、次龍洛、三龍池。

四世祖 啟宸公 (1602-1642),行長,生於明萬曆三十年壬寅正月十六日巳時。卒於明崇禎十五年壬午正月十六日戍時,享壽41歲。

葬於:田螺坑曰“雄雞展翅“亥山已向,右水倒左,水出乙。

妣陳氏謚慈惠(1603-1683)生於明萬曆三十年癸卯正月廿七日未時。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癸亥十一月廿六日巳時,享壽81歲。

葬於:與公合葬於田螺坑。

生子:廷俊、啟俊。

四世祖 奕通公,字熙宸,行次。居鰲江新寨。

葬於:不明。

妣陳氏,謚妙存。

葬於:不明。

生子:佳利。

四世祖 會蒼公 行三。子孫有居本村、葵潭、長埔。、

葬於:葬於大士山,坐西向東。

妣謝氏,謚勤淑。

葬於:與公合葬於大士山,坐西向東。

生子:長廷柱、次茂永、三廷福

四世祖 懷達公 字輝建,行四,住新村,封鎮寧將軍。

葬於:不明。

妣賴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純茹公 行五,卒於十月十六日。

妣籃氏,卒於十一月十八日。

妣許氏,卒於十一月初六日。

葬於:公媽合葬於頂池山,艮坤兼寅申分金,水出辛。

生子:贊金。

四世祖 龍泓公 字載祿,行六。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祥澤公 (1634-1710),生於明崇禎七年甲戍四月初一日未時。卒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庚寅二月初一日子時,享壽77歲。

葬於:陳公寮池曰“獅地”坐巽向乾兼己亥分金。

妣連氏(1638-1712),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戊寅二月十九日卯時,卒於清康熙五十年壬辰十一月十九日子時,享壽75歲。

葬於:狗尾山辛巳辛亥分金。

生子:長廷榜、次廷捷、三廷楷、四廷亮、五廷攀。

四世祖 龍城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龍落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龍池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俊公 (1624-1682),行長,生於明天啟四年甲子十月初一日午時,卒於清康熙二十年壬戍八月廿六日未時,享壽59歲。

葬於:木棉伯公左側,丁山癸向,午子分金,水出乾。

妣陳氏(1629-1678)生於明崇禎二年己已二月二十日辰時,卒於清康熙十年戊午五月二十日辰時,享壽50歲。

葬於:與公合葬,木棉伯公左側,丁山癸向,午子分金,水出乾。

生子:玉明。

五世祖 啟俊公 行次。生於明崇禎十年丁丑二月廿五日吉時,卒於六月,

葬於:湳仔山。

妣魏氏(1639-1703)生於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十一月廿五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癸未十二月,享壽65歲。

葬於:狗頭山,坐南向北。

生子:兆卿(伯乾)。

五世祖 佳利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柱公 行長。

妣福氏

葬於:大士山。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茂永公 (1640-1688)行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十二月初六日丑時。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戊辰五月初二日午時,享壽49歲。

葬於:大士山,坐西向東。

妣鄭氏

葬於:與公合葬於大士山。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福公 行三。

妣福氏

葬於:大士山。

生子 廷柱、茂永、廷福三個房頭共生子:榮、論、煙、連、火羽、章、傳、才、陸、亮。

五世祖 福公( 不知名)繫懷達公之子,居新村。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贊金公 卒於二月初九。

葬於:下池,甲庚兼寅申分金,水出丁。

妣柯氏,卒於五月廿四日。

葬於:下池,酉卯兼甲庚分金,水出坤。

妣陳氏,卒於正月十五,葬於深坑仔山,丁癸兼未醜分金,內水出艮,外水出甲。

生子:長心雅、次毓雅。

五世祖 福公 (不知名)系龍泓公之子,住下沃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榜公 (次元)行長(1666-1722),生於清康熙四年丙午十一月初八日申時,卒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酉時,享壽57歲。

葬於:嶺門池口,坐庚向甲兼卯,內庚。

妣陳氏,卒於三月三十日。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捷公 行次。

妣孺人盧氏

妣沈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楷公 行三。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亮公,行四。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攀公 (及元),行五(1675-1740)生於清康熙十三年乙卯二月初二日未時。卒於清乾隆甲子仲秋,享壽66歲。

葬於:草鞋嶺,坐申向寅兼坤艮分金,水出乙。

妣林氏,生於清康熙十八年庚申九月廿七日申時,卒於清乾隆十七年壬申七月廿六日丑時,享壽73歲。

葬於:長埔村多年山,坐申向寅兼坤艮,水出艮。

生子:長文周、次文命、三文造、四文果、五文?

五世祖 廷桂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信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標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俊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豪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祥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五世祖 廷輪公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二房

三世祖 益懷公 諱琮,行長。卒於明崇禎某年四月初三日。

妣吳氏,謚勤惠。卒於崇禎年四月初三日,與公同終,

葬於:公媽合葬於溪沙路曰“飛鵝”坐艮向坤兼未,水出申口。

生子:伍瑞。

三世祖 質懷公,行次,諱琚。卒於七月初七日。居陸豐縣金湘鎮十二崗新村。公之血本不知當年子孫帶往何方,故公之生卒年月無法稽考,惟公之墳墓葬於葵潭面前埔曰“虎搬牆”歷年扌卦掃乃瑞祉公之子孫奉祀。

葬於:葵潭面前埔曰“虎搬牆”歷年扌卦掃乃瑞祉公之子孫奉祀。

妣王氏(1621-1664)生於明天啟辛酉年四月廿五日午時。卒於清康熙甲辰年七月初八日辰時,享壽44歲。

葬於:後蘭仔,坐南向北午子分金,無碑記。

生子:長龍清、次龍沂、三龍文、四龍派、五龍泉。

三世祖 玉懷公,行三,諱琛。無子,只生一女,嫁馬湖,後隨女居馬湖。公葬馬湖。無傳後。

妣福氏

三世祖 景懷公(1602-1666)諱禹遜,號玶,行四。生於明萬曆三十年壬寅,四月初四日午時。卒於清康熙四年丙午四月十二日申時,享壽65歲。

葬於:千秋鎮後寨埔曰“豬仔落槽”,癸丁兼醜未分金,水出丁口。

妣克勤謝氏(1603-1665)乃陸豐縣古寨人也。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三日卯時。卒於清康熙三年乙巳二月十四申時,享壽63歲。

葬於:與公合葬於千秋鎮後寨埔,曰“豬仔落槽”。

妣王氏,謚淑潤(1604-1688)生於明萬曆三十二年甲辰十月十五日子時,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戊辰七月初十日午時,享壽85歲,

葬於:大螺埔艮坤兼醜未分金,水出丁口。

生子:長會九、次徐水。

三世祖 守懷公,(1606-1655)諱壁,行五,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卒於清順治十一年乙未九月廿一日戍時,享壽50歲。

葬於:嶺後西坑,坐酉向卯兼庚甲分金。

妣江氏(1612-1675)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廿五日申時。卒於清康熙十三年乙卯正月初八日申時,享壽50歲。

葬於:溪沙路壬丙兼亥已分金。

生子:長瑞祉、次瑞河、三光祖。

四世祖 伍瑞公(1610-1643)行長,居牛頭、甲子圍。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戍三月十三日亥時。卒於明崇禎十六的癸未十二月廿一日寅時,享壽34歲。

葬於:葵潭中學西側裿溪曰“倒扦金釵”。與子光耀公合葬。

妣周氏,謚慈玉。

葬於:不明。

生子:光耀。

四世祖 龍清公 行長,(十二崗)。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龍沂公 ,行次。卒於正月廿五日。居陸豐金湘鎮十二崗新村。

妣王氏

葬於:不明。

生子:直吾。

四世祖 龍文公,行三,(十二崗)。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龍派公 行四,(十二崗)。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龍泉公 行五,(十二崗)。

妣福氏

葬於:不明。

生子 不明。

四世祖 會九公(1614-1670)行長,諱龍海,生於明天啟四年甲子三月廿五日子時。卒於清康熙八年庚戍八月十一日辰時,享壽57歲。

葬於:蛤蛄袋,艮坤兼醜未分金,水出庚口。

妣陳氏,謚克勤(1626-1708)生於明天啟六年丙寅,九月十二日子時。卒於清康熙46年戊子七月初八日申時,享壽83歲。

葬於:與公合葬於蛤蛄袋。

生子:長廷標、次廷彬、三廷朴。

四世祖 徐水公(1616-1676)行次,諱龍淮,季二,生於明天啟六年丙寅六月初一日已時。卒於清康熙十四年丙辰十一月廿九日子時,享壽61歲。

葬於:土牆墩龍身後曰“雲蓋月”。

妣林氏,出於馬湖,生於明崇禎元年戊辰,六月廿九日辰時。卒於清康熙

葬於:不明。

生子:長朝柱、次不知名,居普寧里湖,三勝任。

四世祖 瑞祉公(1632-1718)諱靈波,行長,居葵亭、牛頭。生於明崇禎五年壬申五月初十日酉時。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五月初一日寅時,享壽87歲。

葬於:葵亭蜈蚣山,坐西南向東北。

妣楊氏(1635-1698)生於崇禎八年乙亥五月初八日丑時,卒於清康熙三十八年戊寅七月初一日已時,享壽64歲。

葬於:靈骸放於葵潭罐頭廠後,坐南向北。

生子:長朝榮、次欽榮、三朝傑、四朝卿、五朝高。

四世祖 瑞河公 行二。

葬於:瓦窯坑,亥已兼乾巽,丁亥丁已分金,水出巽口。

妣鄭氏,

葬於:與公同葬一處。

生子:長喬林、次宛林、三冫判林、四喬參。

四世祖 光祖公 生卒、居住不明。

妣鄭氏

五世祖 光光夭公 諱福,生於明崇禎十年丁卯十一月十二日卯時,卒於四月十三日。

葬於: 與父伍瑞公合葬於葵潭中學左側。

妣巫氏,生於明崇禎十六年癸未八月十二日酉時,

葬於:青陂山與青陂伯公背向。

生子:長偉伯,居牛頭、次孟爵,居甲子圍。

五世祖 直吾公,行次,卒於十一月三十日,葬於西嶺後十八尖路邊。由七世祖殿光夭公於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歲遷居陸豐縣金廂鎮十二崗新鄉定居。

葬於:西嶺後十八尖山曰“雞母雞仔”。

妣許氏,卒於十月十四日。

葬於:西嶺後十八尖山曰“雞母雞仔”。

生子:紹興。

五世祖 朝宗公,行長,諱廷標(1653-1718),生於清順治九年癸巳四月廿四日亥時,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五月十八日申時,享壽66歲。

妣慎德戴氏(1653-1727)生於清順治九年癸己九月廿一日寅時,卒於清雍正五年丁未五月十一日未時,享壽75歲,

葬於:公媽合葬於楓樹灘山坐午向子兼丙午丙子分金。

生子:忠正。

五世祖 文忠公 諱廷彬,行次。生卒不明。

妣妙敬陳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公田池,乙辛兼辰戍分金,水出乾口,內水走辛。

生子:孟昭,諱應火阜。

五世祖 廷撲公,行三,生卒不明,乃會九公之三子也。

妣郭氏,

葬於:下池,坐西向東。

生子:不明。

五世祖 朝柱公 行長

妣福氏,

葬於:青陂山曰“螺地”坐西向東。

生子:鳳儀,有居本村,支分葵潭舊鋪。

五世祖 勝任公 1667-1725)太學生諱時澄,行三。生於清康熙五年丁未四月初八日未時。卒於清雍正乙已年十月初十日酉時,享壽59歲。

妣孺人楊氏(1668-1717)出於千秋鎮恩貢士諱枝茂公之女,生於清康熙戊申八月初五日未時。卒於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二月二十日未時,享壽50歲。

葬於:公媽合葬於寨仔山,坐南向北。

生子:彥明。

五世祖 朝榮公(1653-1730)行長,居牛頭,葵亭。生於清順治九年癸已六月初三日酉時,卒於清雍正八年庚戍十一月十二日巳時,享壽78歲。

葬於:橋頭鍾溪仔橋。

妣林氏,卒於十月初十日,享壽29歲。

妣蘇氏(1664-1745)生於清康熙二年甲辰十月十五日申時,卒於乾隆十年乙丑二月十八日辰時,享壽82歲。

葬於:葵潭中學路邊曰“倒插金釵”。

生子:長孟輝,居葵亭、次孟德,居牛頭。

五世祖 欽榮公(1659-1716)行次,居葵亭。生於清順治十五年己亥六月初六日陽時。卒於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一月初十日寅時,享壽58歲。

葬於:外青陂山,坐東向西。

妣柯氏(1667-1699)生於清康熙五年丁未四月廿四日丑時,卒於康熙三十七年己卯七月廿四日酉時,享壽33歲。

葬於:葵亭村媽山頭,坐東向西。

妣羅氏(1657-1734),生於清順治十三年丁酉八月初一日亥時。卒於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初五日午時,享壽78歲。

葬於:葵亭池畔山。

生子:長曰章、次曰貴。

五世祖 朝傑公(1662-1704)行三,居葵亭。生於清順治十八年壬寅十二月十四日酉時。卒於清康熙四十二年歲次甲申十一月十四日,享壽43歲。

葬於:葵亭村石橋頭頂。

妣林氏

葬於:與公合葬於葵亭村石橋頭頂。

生子:集成。

五世祖 朝卿公 行四,居葵亭。

妣羅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雞母山頭。

生子:不明。

五世祖 朝高公,居葵亭。

葬於:葵潭文昌閣前(牛頭大池東面)。

五世祖 喬林公 行長,居本村,支分溪沙。葬於葵亭虎地山,乾巽兼亥巳分金。

妣王氏,

葬於:打石湖山,辛乙兼戍辰分金,水出甲口。

生子:長孟嘉、次孟潔、三孟寬、四孟東。

五世祖 宛林公 行次。

妣詹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石碑牌山,乾巽兼戍辰,丙戍丙辰分金,水出乙口。

生子:孟坤。

五世祖 冫判 林公 行三。

妣福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深坑仔山。

生子:長孟亮、次孟福、三孟成。

五世祖 喬參公 行四。公無娶。

葬於:瓦窯坑山,亥巳兼乾巽分金,水出巽口。

三房

二世祖 華宇公,諱值,行三。明萬曆年間居門口割,生卒不明。

葬於:尖厝葛曰“龜地”於明天啟五年仲秋吉旦。亥已兼壬丙分金,水出乙口。

妣溫慈許氏,生卒不明。

葬於:三池埔曰“獅地”明萬曆己丑年吉立,丙山壬兼巳亥分金。

生子:長衷海、次祝華。

三世祖 衷海公,行長,諱祝福(稱荔枝房)居門口割,生卒不明,

葬於:葬於本村高頭埔,現遷至地龍山獅尾山。

妣李氏,生卒不明,

葬於:普寧馬鞍山場之峽岺山。

三世祖 祝華公 行次,生卒不明,居門口割。

葬於:千秋鎮曰“老鼠地”子午兼壬丙分金,水出巽口。

妣高氏,謚慈惠。

葬於:吉鎮五工埔,亥已兼壬丙分金,水出巽口。

生子:長永元、次映篤、三映樞、四守吾、五福公、六福公。

四世祖 荔枝房福公 生卒不明。

葬於:瓦窯坑山,坐西向東。

妣福氏

葬於:本村之兩洋土山、燕仔山。

生子:位國。

四世祖 永元公,行長。卒於七月十二日,

葬於:後坑仔曰“虎地”庚甲兼申寅分金,水出甲口。

妣林氏,謚慈福,生卒不明。葬於陸豐橋頭鍾溪仔頂,嘉慶二十五年季冬吉立。

妣謝氏,謚妙誠,卒於四月十三日。葬於溪沙路頂曰“鵝公仔”清雍正戊申年午吉修,壬丙兼午子分金,水出巽中。

生子:長朝盛、次福公、三福公。

四世祖 映篤公 無娶。

葬於:葬地不明。

四世祖 映樞公 俗稱“三清公房”九世祖時創居葵亭,

葬於:三清山水庫頂下洋仔,坐西向東。

妣林氏,謚淑勤,葬於犁壁山,坐西向東分金。

生子:長廷俊、次廷槐、三廷隆。

四世祖 守吾公,明萬曆年間移居普寧里湖半坑村,支分本縣青陂村,

葬於:陸豐縣河田九亞塘,辰山戍向分金。

妣吳氏

葬於:與公合葬。

生子:仰新。

四世祖 福公

妣福氏

四世祖 福公

妣福氏

在四世祖中,有後裔名娘坐,居馬來西馬六甲,屬“天”輩,乃平山祖之第十二代孫,其弟黃娘看在一九四三年間,其妻盧氏帶一子改嫁陸丰南風婭村,其子黃乃純,屬“士”輩,先祖四世、五世、六世葬於燈火山“百姓墳”。

五世祖 位國公,行長,居門口割。

妣郭氏,謚慈德。

生子:不明。

五世祖 朝盛公,居門口割,兄弟三人,支分深塗,行長,其二、三不知名字。卒於十一月十四日。

葬於:普寧馬鞍山農場曰“麻魚地”清雍正七年乙酉歲冬吉立,乾山巽兼亥已分金,水出丙口。

妣林氏,謚妙玉,卒於正月吉日。葬於普寧馬鞍山農場“麻魚地”之右側,清道光九年己已重修乾山巽兼戍辰分金,水出丙口。

生子:長文琮、次武琮、三福琮、四萬琮、五全琮。

五世祖 廷俊公 行長。生卒不明,葬於本村大路埔山路頂。

妣福氏

葬於:與公同穴。

五世祖 廷槐公 行次。

妣福氏

五世祖 廷隆公 行三。

妣福氏

五世祖 福公 、福媽,生卒不明。

葬於:本村軍仔坑山,公媽同穴。

在廷俊、廷槐、廷隆“三公”中,不知哪一位公祖是葵亭派系,於九世祖時遷往葵亭村居住。

五世祖 仰新公 居普寧里湖半坑村,支分葵潭青陂村。

妣連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半坑之公路面山,坐東南向西北。

生子:亢可。還有二個兒子不知名。

四房

二世祖 華軒公 諱仁,行四。卒於明萬曆已丑年十二月十三日,

葬於:烏石村前山,曰“蛇仔地”,已山亥向。

妣呂氏,卒於明萬曆已丑年五月初五日,葬於紗帽山,坐北向南。

三世祖 商珍公 行長,居新村,

妣福氏,

葬於:葬處不明。

生子:不明。

三世祖 明懷公 行次,居陸豐烏石部。

葬於:吉鎮紅珠山。

妣楊氏,卒於清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十八日。

葬於:吉鎮公田池,曰“娘仔穿梭”。

生子:盛陸。

四世祖 福公 行長,乃商珍公之長子,住新村,因失記,是平山祖第十四代裔孫士炳之房“世輩”有居陸豐烏石部者,也有居葵潭者。

妣福氏

葬於:公媽葬地不明。

四世祖 盛陸公 行次,創居陸丰南塘宛西寮(五世祖贊淑公雍正十一年遷長山),清乾隆九年居蓮花寨(即烏石部)卒於清雍正元年四月初七。

葬於:宛西村後山坡,曰“鯉魚地”,座南向北。

妣林氏,卒於清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十八日。

葬於:銅鑼湖場九斗。

生子:長贊卿、次贊淑。

五世祖 贊卿公 行長,居陸豐烏石

妣福氏

五世祖 贊淑公 行次,居陸豐烏石。卒於清乾隆七年壬戍五月十五日,葬於南湖村前烏石地。

妣李氏,卒於清雍正九年辛亥五月二十四日。

葬於:狗步埕曰“蛇仔地”。

生子:興舉、興馨、興財。

五房

二世祖 華平公,諱侯,行五。

葬於:侯蠅坑,未山醜向曰“鳳地”。

妣林氏,謚德勤。

葬於:五乾埔,醜山未向。

生子:長贊懷、次心懷。

三世祖 贊懷公 行長,居陸豐碣石鎮點頭村。

葬於:公田池,庚甲兼酉卯分金。

妣陳氏

葬於:千秋鎮大山,午子兼丁癸分金。

生子:幸福。

三世祖 心懷公 行次。

妣慈勤蔡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埔仔尾,坐西向東。

生子:長盛良、次子良、三盛華。

四世祖 幸福公 行長,居陸豐碣石點頭村。

妣福氏

葬於:公媽合葬於公田池。

生子:長廷舉、次廷光夭、三廷標。

四世祖 盛良公 行長。

葬於:深塗曰“沙牛拖車”,丁癸兼未醜分金。

妣張氏

葬於:詹厝葛,曰“蝦地”丁癸兼未醜分金。

生子:長廷揚、次廷楨、三宗林、四廷棠、五若萬、六廷橫、七廷杭、八任賢。

四世祖 子良公 行次。不知居何處。

妣福氏

葬於:葬處不明。

四世祖 盛華公 行三。居下洋仔。

妣何氏

葬於:葬處不明。

生子:香林

五世祖 廷興公 行長。

妣福氏

五世祖 廷光夭公,行次。

妣福氏

五世祖 廷標公 行三。

妣福氏

在廷舉、廷輝、廷標“三公”是三世祖明懷公之孫,不知是哪一公祖,生子:即六世祖允忠公,清初年間遷居陸豐縣碣石鎮點頭村,有祠堂一座已坍塌其祠名已遺忘。

五世祖 廷揚公 行長。

妣福氏

五世祖 廷楨公 行次。

妣福氏

五世祖 廷棟公 行三,諱宗林。

妣胡氏,謚妙福。

葬於:公媽合葬於五乾埔,甲庚兼卯酉分金。

生子:長白髮、次稚祖、三瑞發。

五世祖 廷棠公 行四。

妣福氏

五世祖 廷樾公 諱若萬,行五。

妣李氏,謚惠妙。

五世祖 廷橫公 行六。

妣福氏

五世祖 廷杭公 行七。

妣福氏

五世祖 任賢公 行八。

妣薜氏

生子:不知名,只知其裔孫第十世祖“貴”輩遷居深塗居住。

五世祖 香林公,乃盛華公之子。

妣尤氏

生子:良章,七世祖“賢頂公”創居下洋仔。

歷史沿革

吉鎮村富有反壓迫反剝削的革命精神。由於這裡自然條件極好,地處大南山西南,龍溪之濱,村口有虎山、橫山作屏障,全村隱蔽在叢叢樹林中,易守難攻。大革命時期,當年全村197戶800多人,農民運動曾在這裡興起。1925年,在澎湃同志領導下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影響和推動下,在東江特委黃符同志的領導下,吉鎮村建立了農民政權——農協會,會員有三十多人,當時的領導人是我村烈士黃世龍、黃毛尾和進步人士黃天川等同志。會址設在祖祠“成安堂”,農協會領導人民抗租抗稅,旗手黃世用領導人民分田地。

1927年初,地下黨通知世龍、毛尾、天川三位同志到兵營村學習革命理論。學習回村後不久,黃符(海豐人)、鄭俊英(陸豐人)、黃達三(兵營人)、鄧浩然(東港人)等同志領導我村人民鬧革命。同時,在我村“老祠堂”成立了赤衛隊,隊伍有200多人。由核心小組成員世龍、毛尾、天川、乃同、世籍等同志負責,天川同志任隊長。二月中旬,我村組織了赤衛隊員100多人,配合紅軍攻打葵潭,直接參加了武裝鬥爭。並在我村“埕頂書房”組織了戰地醫療隊,由二十多人組成擔架隊,負責接送傷員,醫療隊由吳振華醫生(溪沙頂寨人)等為醫療骨幹。在這次戰鬥中,我赤衛隊擊斃了白軍班長1名,繳獲步槍10枝、子彈20多箱,加強了革命武裝力量。由於我赤衛隊員們作戰勇敢,受到了當地駐軍的表揚。攻打葵潭勝利後,東江特委黃符等同志及紅軍在我村召開了慶功大會,並成立了蘇維埃政權,選舉了天川同志為農會主席,世龍、毛尾為農會副主席,乃同、乃柳、世籍、娘廣為執委。當時附近各村赤衛隊代表也一起來參加。同時演戲二班,連演三夜,稱為“紅軍戲”。三月,世龍等同志率領100多名赤衛隊員,配合紅軍攻打惠來城。爾後,紅軍一個教導隊進駐我村“老祠堂”整編訓練,時間達四個多月。

由於敵強我弱,我村受白軍圍剿三次。在艱苦的歲月中,紅軍主力和一部分赤衛隊員先後轉移到大南山區,一部分赤衛隊員仍然在本村堅持革命鬥爭。時至8月底,偽縣長林鶴年查剿我村,大肆抓捕,我村被抓了一百多名民眾。後經多方努力,以每人付15塊大洋,才陸續贖回。由於叛徒告密,赤衛隊領導人世龍、毛尾同志先後被捕,監禁惠來縣城,不久世龍被殺害,毛尾同志也被押回葵潭殺害。其餘被“綁花紅”的世籍、乃柳、娘廣等10多名同志只好漂洋過海,遠離他鄉。

雖然一些同志被殺害,一些同志遠離他鄉,但並沒有動搖人民的革命鬥志。在艱苦的歲月里,仍然堅持鬥爭。他們在天川同志的領導下,隱蔽在“過池山”、“月地湖”中,與白匪繼續鬥爭,與地主官僚和土豪劣紳作鬥爭,前仆後繼,堅持革命到底,直至新中國成立。由於吉鎮是個革命據點,1989年省政府授予吉鎮為“革命老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