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犴

銅犴

銅犴,位於昆明市區護國橋北,盤龍江東岸。此處有安瀾亭,銅犴臥於其中,長2.3米,昂首向天,額前正中,翹起一獨角。銅犴原在一古寺中,寺因犴得名,稱金牛寺,寺前小街亦因牛得名金牛街。犴為二十八宿之一,司水事,古人鑄其於江邊,以求鎮水。

基本信息

簡介

銅犴銅犴
昆明民間亦有“銅牛鎮水”的傳說,舊時盤龍江水患頻仍,俗稱“發大水”,鑄犴置此,意在鎮服水患,祈國泰民安。銅犴原鑄之年不可考,清鹹豐七年(1857年)毀,同治三年(1864年)重鑄,胸腹中空,狀若水牛,昆明人俗稱“銅牛”,又稱“金牛”,現被列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時光的剝蝕下,原本為古銅色的金牛已看不出金色,現在更多的時候昆明人大多喜歡稱為“銅牛”。今天的銅牛,也在河濱公園之中,是盤龍江歷史的見證。
為了鎮住盤龍江水患,清代嘉慶年間,人們在盤龍江邊鑄造了其形似牛而實非牛,頂具獨角的銅犴,用以鎮壓水患和預警水患。銅犴底座的下方有一口水井,井壁通盤龍江,盤龍江漲水的時候,江水灌進井裡,空氣從腹空的銅犴中,通過其背部的一個小孔中衝出,銅身發出嗡鳴,向老百姓報警,“銅犴叫三聲,水淹大東門”,這是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的災情警示語!
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銅犴被毀,於同治三年重鑄,光緒六年,紳民集資建蓋後殿,並重修安瀾亭。

保護

數百年過去了,銅犴依舊臥伏在小亭內,時光的剝蝕下,古銅色的金牛已看不出金色。它後蹄著地,前蹄一伏地一蜷立,外形確實很像一頭牛,但又確實不是牛。它的一隻獨角長在頭頂,銅犴的四條腿粗壯短小,圓形的蹄從中間分成兩半,肥大的身體可以和一頭壯牛相比,它微微張嘴,含怒瞪視著盤龍江水,一副隨時準備起立搏鬥的樣子。為銅犴遮風攔雨的小亭,正是“安瀾亭”,俗稱“金牛亭”。在該亭臨江的一面石欄上,刻著重建“安瀾亭”的相關事宜。原來的“安瀾亭”是木結構的,在2002年10月重建時,採用明代風格,用雲南石林的青石雕制而成,亭高6米,面積二十五平方米,是當時建設金牛公園的重點項目。亭前江岸處,立有兩塊石碑,一塊寫著:昆明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布,昆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銅犴,盤龍區人民政府二○○三年三月一日立。另一塊石碑介紹了銅犴的來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