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綠十字應急救援卡

銀河綠十字應急救援卡

一、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三、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對民生保障的大膽探索。 四、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對公共服務制度的大膽突破。

《銀河綠十字平安卡》、《銀河綠十字卡》、《銀河藍貴卡》、《銀河綠十字暢行卡》統稱《銀河綠十字應急救援卡》,是《銀河綠十字應急救援卡》系列之一,是享受中國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系統配套應急救援服務的憑證。銀河綠十字及標識已獲國家商標局核准成為註冊商標。
系統匯集了衛生部近千家網路醫院和120急救中心,覆蓋185個國家,擁有諸多分布於不同地區的60餘個報警中心等救援資源及金融保險服務,覆蓋了尚未被覆蓋到的銜接服務。旨在第一時間援助那些零星、分散、局部、個別的遭遇急難事故的人們,並提供中國大陸境內、境外高效、完整、配套一體化的應急救援服務和高額資金保障。公眾應急救援服務

公眾應急救援服務出現於2008年,是指面向社會大眾發生的零星、分散、局部、個別的急難事故開展的救援活動。這一概念是伴隨著中國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系統的誕生,由賴禎俊先生在中國提出而出現的。公眾應急救援服務在在中國剛剛起步,屬於新興行業,中國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系統是我國首家面向公眾推廣應急救援服務的機構,誕生於2008年初,旨在助推國家應急體系中的公眾應急救援服務體系,解決公眾面臨的日常多發的急難事故。

銀河綠十字救援服務網路

銀河綠十字擁有全球性的緊急救援網路平台,系統擁有中國境內近千家二甲以上網路醫院和120急救中心,同時與境外協定救援公司共同組成全球救援網路,覆蓋185個國家, 擁有諸多分布於不同地區的60餘個報警中心。合作夥伴均為各自區域或細分市場的領導者,網路包括150個機構,超過 45000個服務供應商(包含15000個協定醫院),可24小時全方位快速回響,提供中國大陸境內、境外高效、完整、配套一體化的應急救援服務保障。
銀河綠十字擁有專業負責的管理團隊,通過第三方監督的緊急醫療救援服務體系為會員提供高品質、專業務實的服務。目前服務系統救援組織環球醫療救援在全球範圍內服務支持超過8700萬人, 截止2011年7月,總計保障800萬境內、外人士,實際服務個案6700例(含入境人士),涉外案例1420例。
關愛生命,以人為本,服務系統一貫秉持以“以生命呵護生命,以心靈點亮心靈”的服務理念,竭誠為會員提供最為優質的服務。
北京銀河思語信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是該系統的運營管理機構。

銀河綠十字的社會影響

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中央及地方近百家媒體先後對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進行了報導,四川日報連續推出以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為主題的黨報熱線話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信息快報》第1009期刊登了題為《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加強我國應急救援服務體系建設——對社會力量建設公眾應急救援服務體系的思考和建議》的專題調查報告,充分肯定了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的重大意義;《中國新農村建設·內參》(供省部級以上領導參閱)2009年第03期兩會特刊,選登了系統負責人賴禎俊先生撰寫的《對公眾應急救援系統工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一文,受到兩會代表的關注;2010年底賴禎俊先生提出了《創新意外風險管理 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全面介紹了銀河綠十字服務保障模式,為社會公共服務方面帶來了全新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建立意外傷害風險安全保障模式。
銀河綠十字積極支持和參與重大公益活動,先後向奧運志願者以及在汶川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的四川志願者代表捐贈了《銀河綠十字應急救援卡》,為他們提供人身安全健康保障。銀河綠十字秉持“用生命呵護生命 用心靈點亮心靈”的服務理念,充分弘揚 “心手相攜 安危與共”的服務精神,強力助推公眾應急救援科學發展,為公眾生命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銀河綠十字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已經成為廣為認知的公眾應急救援服務品牌,化解人身意外傷害風險新的保障模式。

我國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意義重大

一、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免遭或減輕災害痛苦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安全意識也越來越強。應急救援事業以救護生命為基本宗旨,服務於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保障的重要方面。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目的就是有效化解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危害,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充分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結果。應急救援是政府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政府對應急救援負有主要責任。但是,政府不可能包辦一切事務。目前,國際上一般把應急救援體系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救援體系,即由政府出面,舉一國之力或一地區之力,對大的災害如地震、颶風、洪水等進行應急救援;一種是社會化救援體系,即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應急事務進行救援,由政府主導,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社會組織來完成。現在,許多企業、民間組織、社會團體擁有非常專業的救援力量,可以較好地處理許多政府不好辦或者辦不好的事情。因此,建設社會化緊急救援服務體系,既適應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彌補了緊急救援領域的一些空白。
三、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對民生保障的大膽探索。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季節性強。據有關方面統計,近10年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2000億元以上。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突發公共事件呈逐年上升態勢。如近年來的非典、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藍藻爆發及生產、食品、 交通方面的一系列安全事故, 對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特別是去年南方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
另據衛生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各類傷害發生約2億人次,因傷害死亡人數約70萬-75萬人,平均每天2000人左右,其中80%以上都是日常多發的零星、分散、局部、個別的社會公眾急難事故,給個人、家庭帶來的痛苦和費用負擔,往往令很多家庭難以承受。國家救援體系也難以一一涵蓋,這些急難事故的應急保障問題更適合納入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之中。
四、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對公共服務制度的大膽突破。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既適應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彌補了應急救援領域的一些空白。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的建設,不僅承接和彌補了政府在職能轉變中的服務職能,還將救援、醫療、保險配套一體化,統一服務標準、流程和服務品質,並引進第三方服務理念,進行服務監督,打破了救援、醫療、保險單一分離“球員兼裁判式”的服務模式,最佳化了公共服務的品質,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民民眾在公共服務業中的弱勢地位。
另外,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系統配套一體化服務解決了條塊分割造成的服務斷層,銜接了尚未被覆蓋到的銜接服務空白,降低和減少了個人急難事故的風險,節約了國家、社會資源,減少了個人、政府財政支出,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
五、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配置資源的有益嘗試。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充分運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物質成果和制度成果,把30多年來傾力投入的120救援、醫療、交通、通訊、網際網路、保險資源等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緊密結合,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手段,對救援、醫療、保險等優質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配置和最佳化組合,靠契約關係的分工協作來滿足市場運行的條件和基礎,實現了應急資源的有機整合和最佳化配置,有效整合利用了急救中心、網路醫院、保險等成熟資源,避免了鋪張浪費和重複建設,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使這些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從而推動公眾應急救援服務多元化發展,確保公眾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實現和保障。
六、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有利於擴大內需和調整產業結構。應急救援屬於服務業範疇,相關產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我國對救援設備的需求量十分龐大,按照國際救援裝備的平均水平測算, 我國每年有數億元的購買力。加上醫療救助保障、保險完全賠付、通訊網路設施建設等,應急救助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每年我國將有上千億人民幣的市場潛力,國際需求也將近千億美元。所以,建設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對我國擴大內需和調整產業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七、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體系建設前景光明,潛力巨大。2008年5月,由四川災區的幾位企業負責人投資成立了中國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系統。該系統由北京銀河思語信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北京環球醫療救援有限責任公司、國際救援組織聯盟(IAG)、保險機構共同構建的我國首家公眾應急救援服務平台,形成了應急救援、醫療救治、保險保障、全球同步信息化管理的運營模式,通過系統服務管理平台向社會提供配套一體化服務。服務系統包括衛生部近千家網路醫院和120急救中心及覆蓋全球的救援資源和金融保險服務,對中國公眾在境內、外遭遇急難事故時,提供一體化的應急救援服務和資金保障。服務範圍超過200個國家,保障人群覆蓋已超800萬人(含境外)。目前,社會上自發建立了眾多的民間救援組織和生命救援服務系統,其中,中國銀河綠十字公眾應急救援服務系統平台已具有一定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