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製劑

銀杏葉製劑(Ginkgo Bi loba Leaf)主要含黃酮苷和銀杏苦內酯,前者可清除氧自由基,後者可選擇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有害作用。臨床多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腦供血不全、記憶力衰退等,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臨床用途不斷拓展,在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腎病以及肝纖維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基本信息

藥理作用

銀杏葉銀杏葉

銀杏葉提取物(GBE)具有擴張冠脈血管和腦血管作用,能改善微循環,促進心、腦組織代謝,保護神經細胞;能特異性拮抗PAF,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同時能清除自由基,抑制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及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飾。

化學成分

銀杏葉的成分包括特有的黃酮類萜烯類和能引起過敏反應的銀杏酸。黃酮類除榭皮素山柰素異鼠李素等苷類以外,還包括20多種其他的黃酮類成分。萜烯類包括銀杏內酯A、B、C和白果內酯,它們均具備其他植物萜烯所不具備的特有的立體構造。研究表明,銀杏葉體外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成分,內酯類成分無明顯抗氧化作用。

EGb質量控制主要檢測榭皮素、山柰素、異鼠李素的含量。國際標準銀杏葉提取物是按德國Schwabe專利工藝生產的EGb761,其成分包括黃酮24%,萜內酯6%,原花青素類7.0%,兒茶素類2.0%。國內銀杏葉提取物銀杏酮酯EGb50,其明確的有效成分超過50%,總黃酮、萜內酯分別達到44%,6%以上。

不良反應

流涎、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腹脹、頭痛、頭暈、耳鳴、血壓降低等,肌內注射或靜滴時可能出現皮膚反應或刺激現象,也曾有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導。近年來不斷有引起出血的報導,可能與其對PAF的強烈抑制有關,建議慎用於有出血病史或正在使用影響血小板功能或血凝藥物的患者。

用法與劑量

口服,每次30~40 mg,每日3次;肌內注射,每次7~15mg,每日1~2次;靜滴,每次87.5~175mg,每日1次。

潛在危險

長期盲目服用銀杏葉製劑也有潛在危險,即使需要服用,也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銀杏葉因其有效成分對防治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特殊作用而日益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關注。形形色色的銀杏葉製劑、銀杏葉茶、保健品及藥品的廣告充斥在各種媒體中,甚至有擴大宣傳、誤導消費者之嫌,人們爭相購買,形成了一股銀杏葉製劑熱。其實長期盲目服用銀杏葉製劑也有潛在危險,即使需要服用,也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雖然銀杏葉製劑毒性很低,但也有潛在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可惜人們對這種危險卻知之甚少。英國著名藥理學蘇珊·奧爾德里奇博士指出,銀杏葉中的類黃酮可防止細胞的氧化損傷,從而防止與年齡相關的大腦功能障礙。它和阿司匹林一樣,也是環氧酶抑制劑,所以能使血液變得稀薄,使它易於流動。然而最近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雜誌提醒老年人應慎用銀杏葉製劑。其可擴張血管,使血流量增加而防治腦動脈硬化老年痴呆症,但因長期亂服銀杏葉製劑而誘發腦出血的病例也有報導。銀杏葉萜內酯是強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長期套用銀杏葉製劑,抑制了血小板的凝聚力,相應增加了腦出血的幾率。另外,老年腦動脈硬化的病人腦血管比較脆弱,極易出血,更不宜與抗凝血藥合用,否則會增加出血傾向。許多中、老年人為預防心腦血管病而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深海魚油,專家告誡說,這幾種藥不能與銀杏葉一起服用。

手術前一星期應暫停服銀杏葉製劑,更不宜與撲熱息痛及麥角胺製劑合用,否則可能導致硬膜下血腫。如與噻嗪類利尿劑合用,可引起血壓增高。另外,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的專家提出,孕婦不宜服用銀杏葉製劑,以防引起畸胎。

總之,銀杏葉製劑雖好,用之要慎,以免發生危險。如需套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