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城

銀城

銀城,四川岳池的別稱,因盛產優質水稻之故,別稱“銀城”,位於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西麓,毗鄰重慶,自古便是川東北地區的商貿重鎮。它隸屬世紀偉人、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故鄉廣安市。渠江和嘉陵江匯合處的三角台地,縣府駐地九龍鎮以及相鄰的鄉鎮地勢平坦,溝渠縱橫,屬典型丘區平壩地形,素有“川東小平原”之稱。同時,岳池還是西部十二省市中唯一的一個“中國曲藝之鄉”,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一首《岳池農家》更是道出了中國農家樂源於岳池,所以岳池又被稱為“中國農家樂之源”。

銀城簡介

岳池縣,地處

中國·岳池中國·岳池

渠江和嘉陵江匯合處的三角台地,縣府駐地九龍鎮以及相鄰的鄉鎮地勢平坦,溝渠縱橫,屬典型丘區平壩地形,素有“川東小平原”之稱。因此該縣水稻種植業發達,盛產大米,故享有“川東糧倉”“銀岳池”等美譽,別稱“銀城”。

同時,岳池還是西部十二省市中唯一的一個“中國曲藝之鄉”,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一首《岳池農家》更是道出了中國農家樂源於岳池,所以岳池又被稱為“中國農家樂之源”。

銀城文化

岳池燈戲岳池燈戲

農家文化

岳池古屬巴地,先民板凳蠻合著巴渝舞的鼓點充當武王伐紂先鋒,湖廣填四川移民吼著高亢的川江號子來岳定居。先民們很好地吸收了湘粵文化和巴渝文化的精華,經過幾千年的耕耘繁衍,形成獨特的岳池農家文化。

南宋末,偉大愛國詩人陸游來到岳池,為翔鳳山下旖旎的田園風光所吸引,為多彩的農家勞動場面打動,更為富足的農家生活情景所陶醉,有感而發,揮筆成就千古名篇《岳池農家》,其中名句“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道出了岳池農家文化勝景,成為今日風靡全國的農家樂旅遊之源。明代文人盧雍、清代學者何榘集詠岳池“十景”,嘆為仙境,給人無限遐想。碧波萬頃的“川東水上明珠”——翠湖勝景迭連,幽遠百里,朝暉群山,暮映夕照;青幽俊秀的省級森林公園——金城山奇峰、瀑布雄俊唱,古棧道、打子台、小西天、神仙峰青幽神奇;鳳山公園、白塔、文廟、千佛寺石雕、靈泉寺王羲之<蘭亭序>石刻等文化遺產豐富,意蘊悠遠。

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

岳池農家文化底蘊深厚。 旅遊資源積千餘年農家文化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巧扮天作而得天獨厚。具有地方特色的“岳池燈戲”1988年曾晉京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藝術家及首都觀眾的好評。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看戲後說:“川北燈戲讓我眼界大開,它是從民間發展而來的,有許多高明的處理,表現出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凝聚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優秀傳統。”“岳池高亭”是由4名英俊小伙子抬著猶如一個小戲台的高亭,高亭上站立的表演者手持道具,道具上又站著另一個扮演者表演,顫顫

悠悠,真是巧奪天工,一隊隊小孩提著各式燈籠簇擁在高亭周圍,喊著、跳著,煞是好看。此外,還有“岳池被單戲”、“岳池山歌”、“岳池‘火龍’”等融合湘粵和巴渝文化精華的農家文化也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岳池農家藝術婀娜多姿,異彩獨放。燈戲、木偶戲、皮影戲、被單戲、板凳戲、猴戲、川劇折子戲、端公戲、曲藝、雜技等深受民眾喜歡。被單戲(手掌木偶)堪稱四川一絕。逢年過節,獅子、火龍、彩龍、龍燈、高蹺、平台、彩船、腰鼓、蓮響、秧歌、划龍舟應有盡有。極大地豐富了全縣人民的文化生活。岳池是中國西部十二省市,唯一一個“中國曲藝之鄉”。2002年,岳池縣成功舉辦了集文化術、招商引資、商業貿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首屆“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2008年在“共建美麗四川·叫響節日名片”大型網路展評活動中,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脫穎而出,成功問鼎“中國·四川十大名節”。截止2011年該節日已經成功舉辦五屆。

銀城米文化

岳池縣米文化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代,米文化在岳池就已經很豐富了。相傳諸葛亮曾在岳池東門壩子屯兵,幫助老百姓春耕。農民為了犒勞軍士,做了大量米飯和豆腐等農家飯送到軍營相贈以表謝意。並將這片壩子改名亮壩。每到春耕時節,亮壩成為一道景點,名叫“亮壩春耕”。《岳池縣誌》記載為全縣八景之一。

岳池屬淺丘平壩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盛產糧食。隨著時代的推進,岳池的糧食生產水平越來越高。是全國500個、全省30個年提供億斤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全縣糧食生產中,又以水稻為主,占糧食總產的60%以上。所以大米成為岳池農民的主糧,因而米制食品為農家的主食,品種繁多,獨具特色。米文化在岳池農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米飯

米飯分乾飯與稀飯,營養豐富,清香可口,易於消化,是主食中的上品。岳池米飯又以黃龍香米飯最佳,酥香可口,微有粘性。煮成稀粥汁濃更顯特色。黃龍香米產於岳池縣西北黃龍鄉深丘梯田,米粒橢圓,呈油浸色,半透明,腹部白色。以柏樹壩,大地壩、曬鳳梨三處的米質最好。年產約20萬公斤。

傳說明未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曾帶兵在黃龍寨與官兵和地方武裝作戰,因血染田水而至終年渾濁,此後所產稻米質量驟變,米飯香氣撲鼻,令人饞涎欲滴。又相傳岳池西北有青年黃龍受母親之命赴京尋找多年前參考沒歸的父親黃永恆,偶然間救下出宮玩耍而受到流氓欺辱的公主,兩人一見鍾情。公主以身相報,並叫黃龍回鄉等待允婚的好訊息。黃龍回到家鄉,等了兩年,帶著香米赴京看望心上人。公主病故,黃龍被皇帝收為義子。香米在御膳房做出米飯,引起皇帝好感,將米取名黃龍米,下詔上貢。於是黃龍米作為貢品送皇室享用(故事細情請見附後的《上貢何緣黃龍米》。1960年全國水電水利工作現場會在岳池召開,到會代表對黃龍米飯讚不絕口。1965年,黃龍香米在北京展銷,很受好評。而今黃龍香米已享譽全國。

糍粑

將糯米蒸熟後放於碓窩中搗爛直到不見飯粒為止,取出做成拳頭大小的個,放進裝有炒黃豆打成面與白糖混合物的碗中,滾上即可趁熱食用,這叫熱糍粑。一般八月十五中秋節早上吃熱糍粑。將搗好的糍粑取出放於撒有細米粉的平坦物上,按壓成圓形的塊狀,待其略乾硬化後即成乾糍粑。中秋之夜,與月餅、水果、茶水等,向月亮供奉於房前,並點上香、燭、焚燒錢紙,同時朝月亮作揖磕頭,這叫拜月亮。乾硬的糍粑,可以切成塊在鐵鍋上炕軟滾上放有白糖的黃豆麵食用,芳香可口。也可用菜油油炸成黃金亮色的糍粑塊,還可切成小塊用水加醪糟、糖煮吃。糍粑也和月餅一樣,是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歷代墨客詩人,對糍粑賦予極高讚譽。

米粉

岳池米粉歷史悠久,小吃分肉粉和素粉兩大類。其味鮮美,芳香四溢,質地細軟,不易斷碎,入口微嚼而爛,易於消化,營養豐富,老少皆宜,備受喜愛。最先開辦於清光緒初年的東外街肥腸粉館。將包著的八角、茴香、三奈、姜松、生薑等香料與豬腸加水燉?作主料,用細火燉爛豌豆成湯,外加椒油(花椒、辣椒粉煎菜油而成)、蔥、姜、蒜、醬、醋等佐料,美味獨特,食後不忘。後陸續開辦有南外街的羊肉粉館、上南街的牛肉粉館及大街小巷的種種粉店,因佐料及烹調技術有異而各具特色。以羊肉粉最受顧客好評。米粉經濟實惠,食用方便快捷,適合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故岳池不少人把米粉作為早餐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嚴冬和初春,略帶麻辣味的米粉讓人食後頓感周身燥熱,精神煥發。

岳池米粉不但本地民眾喜愛,也受到外來客人好評。1931年,被北伐軍打敗後客居楊森處的大軍閥吳佩孚,帶著夫人張佩蘭來到岳池,在大北街吃燉雞粉讚不絕口。張佩蘭夸岳池米粉可與雲南的過橋米線平分秋色。1950年春,時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到岳池檢查工作,一天早上去縣城了解情況,在東外街肥腸粉館,見米粉賣完,一病人想吃卻沒有了,就將自己所買正準備食用的米粉讓出。剛要離去,一群乞丐到粉館鬧事。胡耀邦當機立斷,叫警衛員通知公安局來人阻止,他則與乞丐周鏇。後得知乞丐是受壞人唆使專行破壞的,立即到岳池縣委召集會議,研究採取緊急措施,整頓社會治安,促進岳池米粉業恢復發展。胡耀邦第二次到岳池品嘗米粉讚不絕口,使岳池米粉名氣更加遠揚。

而今岳池縣城已行成米粉一條街,各類米粉皆可在此處品嘗。為了打造岳池米粉,有關部門已在《華西都市報》、《四川日報》等新聞媒體上,廣泛征聯。米粉一條街口的立柱上,有上聯是: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全國廣大楹聯愛好者紛紛應對,大批下聯寄往岳池。這一行動與舉辦農家文化節,不但豐富了岳池農家文化,更使岳池米粉增光添色。

湯圓

岳池出產糯稻,將糯米用水泡後磨細擠壓水分,做成指粗細的湯圓,放進開水中煮熟,加醪糟、糖等,糯而細膩,清鮮無比。如加煮雞蛋,是待客的上品。每到春節,農村家家戶戶備湯圓過年,辭舊歲迎新春。正月初一早上和十五的晚餐,包上將芝麻、黑桃搗碎,再加上適量的豬油、糖等做成的“心”,放在鍋中煮熟,集香、甜、糯於一體,吃起來另有一番滋味。初一叫著“大湯圓”,十五則叫吃“元宵”。而今湯圓成為岳池的一道小吃,客人可到店中品嘗。縣人也可隨時購回家自煮,極為方便。

岳池湯圓有不少趣事。將銅錢包在元宵中,說誰吃著當年就會有好運。《兩個乞丐賭湯圓》作為聰明

川東明珠·魅力銀城川東明珠·魅力銀城

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抗日戰爭時期,有一胖一瘦不知年齡的小乞丐打賭,說誰不花錢能吃到湯圓就為哥。胖乞丐搖頭,而瘦乞丐則帶著胖乞丐來到小東街的“王湯圓”店前問:“湯圓多少錢一砣?”回答說,兩百文。又問:湯圓水呀?回答說不要錢。瘦乞丐喊:兩碗湯圓水。這樣一連吃了三次。第四次瘦乞丐又如上那樣問,店主氣極說,湯圓水每碗四百文。瘦乞丐就說:“來兩碗湯圓,水要寬。再要兩個空碗。”結果他們將湯圓水倒進空碗,而把湯圓吃得一個不剩,瘦乞丐說:“老闆,退你兩碗湯圓水,我該收錢八百文,扣除湯圓錢四百文。你還應找我四百文。快點,我們還要去趕酒嘞。”老闆怕乞丐鬧事,只得氣呼呼地將四百文銅板遞給瘦乞丐。

清明粑

每年清明節前後,農家將糯米與大米磨成粉,與採摘的清明菜(一種乳白色的野菜,莖表皮有白絲,清香)洗淨加水適量拌勻蒸熟後,量大放入碓窩,量小放在瓦缽內,用粑棒(打糍粑的大木棒)或擂枷棒(舂海椒的小木棒)搗爛,做成拳頭大小的粑,放進炒黃豆面與白糖相拌的混和物中滾一圈,即可送到山野供奉祖先或食用。既有野菜的純清又有黃豆的香味,吃後餘味無窮。而今因採摘清明菜麻煩,故很少有人做這種粑。

粽子

每當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將糯米用水淘淨,或放入少許綠豆或飯豆,用蘆竹葉包成三角形的粽子,再用棕葉捆牢放鍋內煮熟,拌白糖或紅糖水食用,清香四溢。一般在端午節早上食用。現蘆竹葉減少,多用蓼葉包裹。縣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聞粽子的叫賣聲。

糖麻圓

將糯米泡脹蒸熟打成粑,放糖用力揉均勻,做成酒杯大小的圓體放油中炸後滾上炒過的芝麻,即成糖麻圓,其味香甜,老少皆宜。

米糕

將米用水泡脹磨成漿,發酵加糖蒸熟成糕。做成橢圓形的叫泡粑。而方體的叫米糕。柔軟細嫩,易於消化。是老年與少兒最佳食品之一。岳池縣城早晚有米糕的叫賣。

涼蝦

將糯米泡脹打成漿在鍋內煮成糊狀,再用漏器過濾成蝦狀於涼水中凝固,後拌以糖水即可食用。清涼爽口,甜而不膩。是夏日最佳的清涼食品之一,岳池縣城小巷中可見。

米花糖

用大米爆花加糖製作而成的米花糖,酥脆可口,易於消化,老少皆宜,經濟實惠。

醪糟

用糯米蒸熟冷卻後滲涼開水適量將米飯挑散,按比例放入藥曲攪拌均勻,再裝進瓦缸中密封放在可保持適當溫度地方發酵,一至兩天內取出即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放少許在水中燒開加糖適量即成醪糟開水,成為上等飲料之一。如煮成醑糟雞蛋,是待客佳品。

米文化隨著改革開放後米食品的豐富而更加多姿多彩,米食品與米文化將使“銀”岳池展翅騰飛。

千年歷史

歷史沿革

公元697年(唐武周萬歲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今蓬安)2縣地置岳池縣,屬劍南道果州郡。

732年(唐開元二十年),縣治由“思岳池”遷於伏江里。900年(後梁天平元年),岳池屬前蜀。925年(後唐同光三年),岳池屬後唐,934年(後唐清泰元年),岳池屬後蜀。969年(北宋開寶十年),岳池改為隸廣安軍。1001年(北宋鹹平四年),岳池屬梓州路潼川府果州。1207年(南宋開禧三年),升和溪鎮為縣,鎮轄區從岳池劃出。1281年(元至元二十年),岳池屬廣安府。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新明、和溪2縣廢,併入岳池縣,屬廣安府。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岳池屬大夏政權。

明洪武初年,治新由伏江里遷翔鳳山南麓。1371年(明洪武四年),岳池屬川慶府廣安州。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岳池境域被吳三桂部攻占。1721年(清康熙六七年),復置岳池縣,隸川北道順慶府。

1911年(清宣統三年)12月,大竹縣人余臨川,率保路同志百餘名由東門攻入縣城,結束清王朝統治。隸大漢蜀北軍政府。1912年(民國元年),隸大漢四川軍政府;同年4月,隸四川都督府。次年,隸嘉陵道。1918年(民國7年),四川軍閥割劇,岳池屬第三防區。1935年(民國24年),川政統一,全川劃為十八個行政督察區,岳池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直至1949年。

1949年12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由廣安進駐岳池,受到城鄉人民熱烈歡迎,岳池獲得解放。1950年,岳池縣屬川北行政區南充專區,且南充專區地委駐岳池縣。1952年9月,撤銷川北行政區,岳池屬四川省南充專區。1968年,南充專區改為南充地區。1993年7月劃入廣安地區。1998年,廣安改地區為市,岳池隸屬廣安市至今。

歷史印記

(1)文廟

岳池文廟,亦名聖廟,位於岳池縣城中南街,根據《岳池縣誌》記載,始建於976—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至今1000餘年時間。由官府出資修建。後經過多次維修擴建,形成大成殿及東、西兩廡

文廟文廟

與名宦鄉賢兩祠。清乾隆52年移建於岳池縣城中南街現址。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完成文廟修建及善後事宜。民國時期,岳池文廟曾作為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校舍。建國初,為中共南充地委辦公地址,現恢復為縣城著名觀光勝地。其建築坐東向西,是由前殿、正殿和左右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建築。占地面積1382.21平方米,建築面積875.29平方米,為廣安市境唯一文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岳池農家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於公元1172年(孝宗幹道八年)被免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去駐漢中的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當幕僚,襄贊軍務。經梁山(梁平)、鄰水、廣安,過岳池時被農村一片繁忙景象所感,寫下《岳池農家》後收入《劍南詩稿》。

九十年代,政府投資500萬元,於翔鳳山山上進行修建改造,建有“陸游亭”、“丹鳳亭”、“懷鄉亭”、“引鳳廊”等仿古建築,都是出自岳池人民紀念著名詩人陸游而建。

岳池農家 作者:【宋】陸游
春深農家耕未足, 原頭叱叱兩黃犢。 泥融無塊水初渾, 雨細有痕秧正綠。
綠秧分時風日美, 時平未有差科起。 買花西舍喜成婚, 持酒東鄰賀生子。
誰言農家不入時, 小姑畫得城中眉。 一雙素手無人識, 空村相喚看繅絲。
農家農家樂復樂, 不比市朝爭奪惡。 宦遊所得真幾何? 我已三年廢東作。

岳池白塔,又名文明塔。於公元1820年(清朝嘉慶25年)開始修建,歷時6年,至公元1825年(道光5年)竣工。白塔位於縣城南郊靈溪河與岳池水匯合處。塔高30餘米,共9層,形呈密檐式6棱椎體。

塔底為須彌座,青石砌成,周長42米,高2.5米,六角刻有暴牙裂眥的夔首。邊緣有石欄合圍,形成環形走廊。第一層,石門面對鳳山。門柱上對聯云:“珠龕夜貯靈溪月,香界晴開亮壩春。”柱下各有一個半跪狀金剛力士,一手叉腰一手托柱,怒目突睛,酷似真人。門楣上鐫有二龍戲珠浮雕,龍身宛轉騰越,雲彩護體,極為生動。門內有一米見方的石室,室內三面壁上刻有《新建文明塔記》。左邊有一道螺鏇式石梯,繞行至頂。每環行一周為一層。層層辟有石門和神龕,龕內有神像。最上一層為一木雕金的魁星點斗神像。六角塔頂有脊,脊端吊有鋼鈴。頂端用光滑合金盔鑄成,呈圓椎形。建造材料除第一層用青石砌成外,第二層以上為青磚。層檐皆砌有花邊。塔身用石灰塗抹,潔白如玉。白塔造型精美,匠心獨運,古樸凝重,又不失精巧細緻。歷經百多年風霜雨露未風化和毀損,也未見傾斜,可見建築技術之高超。

“白塔鍾曉”是岳池當年一道著名風景,清風送晨鐘,曠響十餘里。

岳武起義

“岳武起義”是華鎣山武裝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1948年8月至9月發生在岳池縣、武勝縣的一系列起義的統稱,具體包括岳池縣的伏龍起義,武勝縣的三溪起義、真靜起義、石盤起義以及發生在岳池、武勝境內的一系列武裝鬥爭。當時,岳池有數百名地下黨員、游擊隊員和進步民眾參加了武裝起義,武裝起義持續近兩個月。這一次發生在重慶後花園華鎣山地區的武裝起義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後方的統治地位,為牽制和削弱國民黨反動力量、配合人民解放軍反攻起到了積極作用。

60幾年前發生在岳池縣的“岳武起義”的鬥爭史和英烈們的光輝形象,在小說《紅岩》、電影《烈火中永生》等文學藝術中已經得以再現。1950年5月2日,岳池縣各界民眾舉行了盛大的集會,追悼在“岳武起義”中的死難烈士,緬懷他們的英雄業績。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誣衊“川東地下黨沒有一個好人”、“華鎣山游擊隊真是活見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中央軍委對“岳武起義”的鬥爭業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遭受錯誤處理的地下黨員、游擊隊員得到平反昭雪。

2008年,岳池縣舉辦了“岳池縣紀念岳武起義60周年大型圖片展”,隆重紀念這次歷史壯舉,追憶“岳武起義”的戰鬥歷程,總結地下黨組織豐富的鬥爭經驗,緬懷革命前輩的光輝業績,歌頌先烈們“無私無畏、勇於奉獻”的獻身精神。

行政區劃

岳池縣幅員面積1457平方公里,轄22個鎮,21個鄉,1個管委會。

22個鎮:九龍鎮、 石埡鎮、苟角鎮、 羅渡鎮、 中和鎮、 顧縣鎮、 酉溪鎮、 坪灘鎮、 花園鎮、 白廟鎮、 龍孔鎮、 鎮裕鎮、 同興鎮、 興隆鎮、 秦溪鎮、 天平鎮、 喬家鎮、裕民鎮、 新場鎮、賽龍鎮、 普安鎮、 臨溪鎮。

21個鄉: 鎮龍鄉、 排樓鄉、東板鄉、雙鄢鄉、 長田鄉、魚峰鄉、 大石鄉、 粽粑鄉、 西板鄉、 大佛鄉、 伏龍鄉、 恐龍鄉、黃龍鄉、 朝陽鄉、花板鄉、 齊福鄉、 北城鄉、 嘉陵鄉、 石鼓鄉、 平安鄉、 團結鄉。

1個管委會:翠湖景區開發管理委員會。

全縣總人口117萬。

地理區位

區域位置

岳池縣位於北緯30°15′-30°48′,東經106°7′-106°44′。東鄰廣安區,東南接華鎣市,南鄰合川市,西南連線武勝縣,西、北界南充高坪區,東北倚南充蓬安縣。縣境南北長59.66公里,東西寬59公里。幅員面積1457平方公里。

交通運輸

1.公路交通

岳池縣基本上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縣城汽車站有40多趟班車到達各鄉鎮。國道42線滬蓉高速廣

陸游亭陸游亭

(安)南(充)段,國道75線蘭海高速公路南(充)渝(重慶)段,省道203線儀(隴)北(碚)路,石(柱)遂(寧)公路等構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

2.鐵路交通

襄渝、達成鐵路環繞縣境東西北,已破土動工的蘭渝鐵路廣安支線,經南充引出穿岳池縣城而過貫穿岳池全境。這必將拉近了岳池與世界的距離,為岳池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水路交通

岳池位於渠江和嘉陵江匯合處的三角台地,兩江均穿境而過,為岳池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即將建成的廣安港岳池港區是四川省通江達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4.空中交通

岳池縣城區距離重慶江北國際機場91.2公里,距南充市高坪區南充機場僅39.3公里。縣城均有高速公路通往這兩個機場。

四季氣候

岳池縣地處 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 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43%的降水量集中於作物生長旺盛的夏季。多年平均徑流係數0.48,即降水量的48%匯入河川,52%為土壤吸收和植物蒸騰所消耗。終年植物繁茂,且無 季節性河流。

銀城美食

岳池小吃岳池小吃

獨具岳池特色的醃臘製品小塊臘肉、板鴨、米粉、豆乾令人食後難忘;鴛鴦蒸餃、歐抄手、味不同涼粉、烘糕、油麻元、焦餅等風味小吃及清蒸肘子、清蒸丸子、牛皮豆乾、麻辣牛肉干、糟蛋、罈子、岳池小吃肉、怪味雞塊、岳池排骨等特色菜給餐桌增加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岳池特曲、豪士啤酒、龍女白酒、華翠特曲及華鎣山礦泉水,將會使遊客的餐趣更濃;岳池米粉、黃龍香米、九龍掛麵將祝客加餐;

蕨菜、薇菜、苦竹筍、蕨根粉條等綠色食品將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黃花梨、岳柚5號柚子、雙鄢臍橙、同興廣柑等特色水果給飯後的貴客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各旅遊景點及農家樂,遊人還能品味以岳池農家菜為代表的川東農家菜餚的獨特風味。

岳池農家菜,獨具川東風味。主要特點是菜餚豐富,經濟實惠,涼、炒、燉、蒸、燴齊全,老少皆宜。主要菜品有八個:粉條或萵筍絲墊底的麻辣“涼拌瘦肉片(絲)”,拌有海帶、芋頭或白薯所蒸的“八寶蛋”;糯米加糖墊底所蒸的“夾沙肉”、豆豉打底所蒸寶肋肉——“肨”;乾鹹菜蒸肉條——“扣”;豬肉拌濕豆粉用菜油炸後煮成湯的“酥肉”;略煮後切成片加蒜苗、辣椒炒成的“回鍋肉”;用豆類或蘿蔔等燉成的“排骨湯”。故又名八大碗。另加時鮮蔬菜、豆腐若干。有湯有炒,各具風味。最後一道陳年鹹菜,既是增加食慾的興奮劑,又可一改油膩的口味。

岳池米粉

岳池米粉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自清康熙年間始,岳池人自製米粉主早食亦待客,民國十三年,縣人唐忠延在縣城開羊肉粉館,日銷八百餘碗,民國十九年縣人范原祿在縣城開肥腸粉館,以豬大腸加少量鮮豬肉肚肝心舌骨頭等,與去殼白豌豆燉爛成湯燙粉,生意甚隆。

1935年著名愛國人士,于右任隨父駐岳對岳池米粉題詞高譽。1950年,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品米粉後讚不絕口,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來岳池皆愛食岳池米粉,特別是周永康、張中偉十分關切岳池米粉事業的發展。

岳池米粉岳池米粉

岳池米粉生產加工歷史悠久,米粉小吃分肉粉和素粉兩大類。其味鮮美,質地細軟,不易斷碎,入口

微嚼而爛,易於消化,備受喜愛。此類小吃,最先開辦於清光緒初年的東外街肥腸粉館,用八角、茴香、三奈、生薑等香料與豬腸加水燉火巴作佐料,用炆火燉爛豌豆成湯,加上椒油(花椒、辣椒粉煎菜油而成)、蔥、姜、蒜、醬、醋等調料,這些佐料、調料加入盛有米粉的湯碗內製成的米粉食品鮮美異常。陸續開辦的粉館有南外街羊肉粉館、上南街牛肉粉館、大東街鱔魚粉館及大街小巷的種種粉店,因佐料及烹調技術有異而各具特色,羊肉粉最受顧客好評。不少人把米粉作為早餐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嚴冬和初春,略帶麻辣味的米粉讓人食後頓感周身燥熱,精神煥發。

岳池米粉有乾米冬粉和水米冬粉。將乾米冬粉放入盆加熱水浸泡變軟,再加冷水,用“U”型竹編濾沸水中湯熟,濾乾水後盛於碗,加骨頭湯、肉餡、紅油、鹽、蔥、蒜、味素等調料即可待客佐餐,食之細綿爽口,回味無窮。岳池水米粉比干米粉更加細嫩爽口,易於消化,老少鹹宜。

烹調方法:先熬制大鍋豬骨頭湯,湯色鮮濃雪白。用冷水將鮮水米冬粉浸散,放如濾在沸水中燙熟,濾乾水分將米粉盛於碗中,加如紅油、鹽、姜、蔥蒜、味素、花椒粉、胡椒粉(雞肉粉用)、骨頭湯和肉餡(有鮮鱔魚餡、牛肉餡、羊肉餡、肥腸餡、燉豌豆餡、豬肉雜醬餡)即食。清湯粉和雞肉粉不用紅油(即辣椒煎的菜油)。每日清晨去“米粉一條街”吃水米粉的人絡繹不絕。

顧縣豆乾

源於農家,廟宇素食

顧縣牛皮豆乾歷史悠久,始於清光緒年間。岳池縣顧縣鎮位於縣城北部邊緣的金城山南麓,屬丘陵地帶,盛產黃豆,每戶農家能製作豐盛的豆腐宴席。舊時顧縣場鎮及周邊廟子多,豆腐宴為寺廟招待客人的主菜。比較有名的禹王宮住持為了表達對當地宗教信奉者們的誠意,常請到廟中聚會。在齋席上,雖有年老酒,又有各種蔬菜,還有品種繁多的豆腐類。飲酒亦須最佳佐餐品,才會酒興更濃。席中的豆腐乾,也不失為下酒菜,但終不理想,不管是色是味,顯得平淡無奇,總令人食慾不佳。住持為此耿耿於懷,悶悶不樂。他決心尋找一種最佳飲酒佐餐品,於是派出和尚,在四處化緣的同時留心觀察。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探得有工匠經過自己多年實踐摸索,做得一手豆腐乾的技能。於是用高薪聘請,到顧縣場禹王宮秘密製作。

民間工藝,做工考究

顧縣牛皮豆乾顧縣牛皮豆乾

工匠選用優質黃豆細磨成漿,過濾取汁放鍋中燒沸加鹽滷成豆腐,再倒入放有過濾布的木箱中榨去一

定水分,經五香(八角、山柰、茴香、丁香、花椒)水煮後晾乾,再上鹵香花椒油。因色、形如牛皮故名,其光潔油亮,芳香可口,質軟而綿,回味無窮。禹王宮住持再次將當地名流士紳請去作客,眾人將牛皮豆腐乾放進口中,慢慢品嘗,頓感滿口生津,神清氣爽,兩眼放光,雙耳尤聰,再飲陳酒,酒菜相融,個個點頭讚嘆,嘖嘖聲響成一片。

禹王宮的和尚請人做出了牛皮豆腐乾的訊息不翼而飛,很快傳遍顧縣場的每個角落,不少人挖空心思想把製作工藝挖到手。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藝漸漸傳入民間。顧縣場最早得到豆腐乾製作工藝的是兩戶人家,一家姓楊,一家姓姚。後來其他鄉民依照他們兩家,也做起牛皮豆腐乾來,後工藝不斷改進,手工操作由機器代替,既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提高了功率。從生產、包裝到保存,實行一條龍生產,採用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而且可存放百日不變質

饋贈佳品,遠銷國外

令人津津樂道又難以忘懷的岳池各種豆腐乾中,如五香豆腐乾、麻辣豆腐乾、脆皮豆腐乾等,各領風騷。顧縣的牛皮豆腐乾以其特有身姿與魅力,獨占鰲頭,吸引著中外食客,不僅是飲酒的最佳佐餐,亦是饋贈親友的好禮品,不但在全國各地暢銷,而且還遠銷美國、泰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深受人們好評。

顧縣牛皮豆腐乾製作工藝有較高的民間飲食文化研究價值。顧縣場周邊人家以製作牛皮豆腐乾而創收致富,源於農家,廟宇素食,以獨特民間工藝製成,有較高的飲食文化、佛文化研究價值。同時,顧縣牛皮豆腐乾有著較強的社會價值。黃豆加工食品,豆類加工工藝開發利用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又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飲食內容。

西板豆豉

西板豆豉的製作工藝於清光緒年間從閬中傳入西板,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當年,一位陳姓老者從閬中遷居岳池西板,將其祖傳豆豉製作技藝傳於西板人,使西板豆豉製作相傳至今。

由於西板豆豉的製作工藝獨特,風味別具一格:色澤黑里泛黃,質地軟硬適度,入口化渣,不粘牙,不黏口,且鹹淡皆宜,香味濃郁,又含淡淡的酒窯香和黃豆的清香,餘味悠長,可當佐料,也可單食,具有生津、開胃、增強食慾之功效。正因如此,西板豆豉在當地受到家家戶戶的歡迎,每餐飯食必備西板豆豉。

解放前,西板豆豉的名聲相傳較遠,一些商販通過嘉陵江的木船將西板豆豉銷往到了南充、重慶等,更遠者甚至沿著水路運到了上海。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板鄉場鎮及鄉下製作豆豉的作坊便有10餘家。特別是在西板場鎮門市、小攤,幾乎都有豆豉可賣,當時還流行著一句順口溜:“走進西板鄉,豆豉撲鼻香;只需稍品嘗,口水三尺長。”

黃龍貢米

黃龍貢米,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封建時代貢奉皇帝的美味珍品,生產於岳池縣黃龍鄉柏樹壩曬坡籮一帶,面積8000餘畝,其地海拔高度600~774米,自然條件特殊,土質微酸,經專家考證屬曾土母質黃泥田,膠體團結構良好,田土終年渾濁不清,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土質微量元素約在5—6.5之間,土壤含有矽、鐵、磷、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約3%。這裡農業生態條件良好,水稻生長所需光、熱、水資源適中,無污染,米質優良,其形長條,色澤微漫,食用口感柔和清香,滿口生津,是饋贈親朋好友之佳品。繼93年省農牧廳“雙口會議”評為優質米來,99年參加四川省建國五十周年光輝成就展獲綠色食品獎,2000年或四川省無公害食品證書,2002年獲省“稻香杯”一等獎,現被廣安市列為萬畝優質米基地開發。

廣安日報社記者廖琴、羅安銀曾多次採訪報導。廣安電視台一套2003年8月中旬以周五晚19:40,周六早7:40、12:40。四川公共頻道周五19:55作了循環報導。中央電視台七套搜尋天下欄目2004年2月20日23:15分,次日13:15分以岳池農家文化專輯進行了播報。從此,黃龍香米響譽了海內外。

銀城經濟

銀城印象銀城印象

改革開放以來,岳池經濟社會保持高速發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

均純收入分別實現了7.6%、7.3%、11.5%、13.06%和14.85的年均遞增速度,1999年分別達到132790萬元、173790萬元、84737萬元、9001萬元、1701萬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工業在“三改一加強”中加快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熱情好客的117萬岳池人民將以更加廣闊的胸襟歡迎五湖四海的賓朋來岳池投資興業,和諧發展的新岳池將以更加豪邁的氣魄,更加矯健的步伐,舉四海志,借八方力,朝著的目標大踏步邁進,全力譜寫建設小康社會的輝煌篇章。

教育概況

高等教育: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原岳池師範學校)

高級中學: 四川省岳池縣第一中學、 岳池中學

初級中學:城關中學、岳池實驗學校

國小: 鳳山國小、 南街國小、東街國小、九龍國小、 岳池師範附屬國小、 東城國小

友好區縣

1.廣東省 佛山市 禪城區

2.重慶市 沙坪壩區

3.吉林省 長春市 寬城區

4.浙江省寧波市 鎮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