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葉草屬

鈍葉草屬

鈍葉草屬,禾本科鈍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世界約8種,中國2種,分布太平洋各島嶼以至非洲與美洲,另外中國雲南和南部海岸砂地上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屬名(Genus):鈍葉草屬StenotaphrumTrin.
屬拉丁名:Stenotaphrum
科名(Family):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鈍葉草屬鈍葉草屬

綱名(Class):百合亞綱Liliopsida
物種數(Spices):世界:8種中國:2種
分類編號(No.):07016212
代表物種(Represent):鈍葉草
中國植物志:10(1):384

該屬簡介

StenotaphrumTrin.鈍葉草屬,禾本科,約8種,分布太平洋島嶼以至非洲美洲,我國有純葉草S.helferiMunro和錐穗鈍葉草S.subulatumTrin.2種,產雲南和南部海岸砂地上。具匍枝的多年生草本;稈壓扁;花序為一勁直或彎曲、肥厚的穗狀花序;小穗有2小花,第一小花不育,藏於肥厚的總軸內,第一穎短而闊,很少缺;第二穎凸起;不實性外稃與第二穎等長;實性外稃和內稃革質。

Trin.Fund.Agrost.175.1820

鈍葉草屬鈍葉草屬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枝。葉片寬而平展,先端鈍或尖。穗狀圓錐花序的主軸扁平或呈圓柱狀,具翼或否;穗狀花序嵌生於主軸一側的凹穴內,德軸頂端延伸於頂生小穗之上而成一小尖頭;小穗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無柄,於穗軸的一側互生;穎不等長,第一穎較短小;第一小花中性或雄性;第一外稃與第二穎近等長或較長,先端漸尖,內稃膜質,含雄蕊或否;第二外稃質地變硬,平滑,包卷同質的內稃,其內稃頂端外露。染色體x=9。

生產和分布

模式種:光鈍葉草(擬)S.glabrumTrin.=Stenotaphrumdimidiatum(L.)Bro.ngn.(PanicumdimidiatumL.)產印度。
本屬約7或8種,分布於太平洋各島嶼以及美洲和非洲。我國有2種,產南部海岸沙灘、草地或林下。

檢索表

原檢索號描述中文名拉丁名
121花序主軸扁平呈葉狀;小穗卵狀披針形,長4-4.5毫米;穎草質,第一穎長約為小穗的1/2-2/3,第二穎約與小穗等長;第二外稃頂端有被微毛的小尖頭。鈍葉草StenotaphrumhelferiMunroexHook.f.
211花柱主軸圓柱狀;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穎膜質,長為小穗的1/5-1/4;第二外稃頂端尖而幾無毛。錐穗鈍葉草StenotaphrumsubulatumTrin.

所有物種

鈍葉草

鈍葉草屬

錐穗鈍葉草

本科概述

植物體木本(竹類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狀)或草本。根的類型極大多數為鬚根。莖多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狀,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櫱條(sucker或shoot),一般明顯地具有節(node)與節間(internode)兩部分[莖在本科中常特稱為稈(culm);在竹類中稱為竿,以示與禾草者相區別;節間中空,常為筒形,或稍扁,髓部貼生於空腔之內壁,但亦有充滿空腔而使節間為實心者;節一處之內有有橫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閉塞的,從外表可看出鞘環(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稈環(culmnode)兩部分,同一節的這兩環間的上下距離可稱為節內(intrahode),稈芽即生於此處。

鈍葉草屬鈍葉草屬

葉為單葉互生,常以1/2葉序互動排列為2行,一般可分3部分:①葉鞘(leafSheadth),。它包裹著主稈和枝條的各節間,通常是開的,以其兩邊緣重疊覆蓋,或兩邊緣癒合而成為封閉的圓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②葉舌(ligule)位於葉鞘頂端和葉片相連線處的近軸面,通常為低矮的膜質薄片,或由鞘口燧毛來代替,稀為不明顯乃至無葉舌,在葉鞘頂端之兩邊還可各伸出一突出體,即葉耳(auricle),其邊緣常生纖毛或燧毛③葉片(blade),常為窄長的帶形,亦有長圓形、卵圓形、卵形或披針形等形狀,其基部直接著生在葉鞘頂端,無柄少數禾草及竹類的營養葉則可具葉柄(petiole)],葉片有近軸(上表面)與遠軸(下表面)的兩個平面,在未開展或乾燥時可作席捲狀,有1條明顯的中脈(midrib)和若干條與之平行的縱長次脈(sècondaryveins),小橫脈(crossedveitilet)有時亦存在。

花風媒,只有熱帶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類可罕見蟲媒傳粉;花常無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互動排列為2行(尤以多花時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們再組合成為著生在稈端或枝條頂端的各式各樣的複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類的小穗可直接著生在竿和枝條之節處[此情況可說是無真正的花序而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軸實為一極短縮的花序軸(rachis),在其節處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葉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數節只生有苞片而無他物,則此等苞片就可稱為穎(glume),而陸續在上方的各節除有苞片和位於近軸的先出葉外,還在兩者之間具備一些花的內容,此時苞片即改稱為外稃(lemma),先出葉相應地稱為稃(palea),在習慣上通常將此兩稃片(anthoecium)連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統稱為小花(floret),以一朵兩性小花為例,它計有:①外稃:通常呈綠色,有膜質、草質、薄革質、革質、軟骨質等各種質地,先端漸尖、急尖、鈍圓、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縱脈,主脈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脈亦可如此);②內稃;常較短小,質地亦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縱脈,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頭或短芒;③鱗被(亦稱漿片)(lodicule):此為輪生的退化內輪花被片,計2或3片,稀可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質透明,下部具脈紋,上緣生小纖毛;④雄蕊:其數為(1)3—6枚,稀可為多數,下位,具纖細的花絲與二室縱裂開(稀可頂端孔裂)的花葯,後者常以中部背著花絲頂端,嗣後成熟時能伸出花外而擺動,用以散布花粉;⑤雌蕊1,具無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狀或帚刷狀的柱頭,子室內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軸面(即靠近內稃)一側之基底。

果實通常多為穎果(caryopsis),其果皮質薄而與種皮癒合,一般連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稱為穀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類型的果實而具游離或部分游離的果皮;種子通常含有豐富的澱粉質胚乳及一小形胚體,後者位於果實或種子遠軸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側或其基部從外表即可見到線形或點狀的種臍(hilium),通常線形種臍亦稱為腹溝(ventralsulcus)。模式屬:早熟禾屬PoaL.本科已知約有700屬,近10000種,是單子葉植物中僅次於蘭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則較之更為廣泛而且個體遠為繁茂,亦即它更能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甚至可以說,凡是地球上有種子植物生長的場所皆有其蹤跡。我國各省區都有其分布,除引種的外來種類不計外,國產200餘屬,1500種以上,可歸隸於7亞科,約45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