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像

金銅佛像

金銅佛像是用銅或者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像,有漢傳和藏傳兩個分支漢傳的形象敦厚溫和,大多是一頭二臂;藏傳的造型以憤怒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

金銅佛像簡介

金銅佛像是用銅或者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像,漢傳藏傳是其兩大支柱,目前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以藏傳佛像居多。收藏金銅佛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面來進行鑑別。

漢傳和藏傳

漢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手法,造型相對簡單,形象敦厚溫和,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藏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東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克什米爾等幾個藝術流派的影響,造型以憤怒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有坐、立、舞等各種姿態。

明清金銅佛像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由於明代佛學興盛,廣建寺院,以朝廷布施及民間供奉的需要,使得金銅佛像迅速發展,並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佛像”。此時的造像面相豐滿、造型優美、金水充足、藝術水平極高。清代造像繼承明代風氣,是漢藏金銅佛像的也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些佛像不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也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愛。現介紹幾尊明清金銅佛像如下。
1.明銅鎏金觀音像
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是佛教中最受歡迎的尊神。據說,他生於阿彌陀佛觀想中的一道白光,以佛教神格里的核心思想───廣大的慈悲胸懷救濟眾生。觀音的變化身很多,有十一面觀音、千里眼觀音、千手觀音等108尊觀音的變化。此尊觀音造像為漢傳觀音造像,頭戴五葉冠,冠中飾其化身,面、胸、手、足處鎏金,胸前飾瓔珞,左手持淨杯,右手持柳葉施乾露狀,坐五層仰蓮座,座下飾萱草基座。本座銅鎏金觀音造像端莊慈祥,氣勢恢弘,具有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2.清寶生佛像
寶生佛或名寶勝佛,五方佛中居南方,是五方佛中寶族諸神的主尊,代表平等性智,著佛裝或菩薩裝,其坐騎為兩匹馬。此尊寶生佛面部泥金,墨線紋眼,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表面有陰線刻劃的八寶紋飾,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施禪定印,全跏趺坐,座為上下仰覆式蓮花座,背飾菩提樹背光,背光左右各飾尊者,頂上為金剛翅鳥。
3.清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無量壽佛中還有一品名無量光佛,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在漢文譯名中均稱為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乘佛教時期,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太陽神神格的尊神,其出生地可能是在西北印度或中亞地區。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起源不同,但隨著佛教的發展,二者的概念重合,印度後期經典中二者已經混同,在印度、中國等均被看作是同體異名,但在藏傳佛教中則是不同的兩尊佛。在五方佛系統中,無量光佛側身其間,無量壽佛是其化身,代表壽命的延長,因而廣受信仰,困其世俗的功利性較無量光佛大得多,所以其名號廣為人知。一般說來,兩者的造像主要區別在於:第一是手印,無量光佛手印二母指上下交錯,而無量壽佛則為禪定印,二母指相觸。其二無量光佛的伴神為金剛手菩薩、蓮花手菩薩;無量壽佛的伴神為尊勝佛母和白度母。無量光佛只有紅色身,而無量壽佛由於廣受信仰,除紅色外,還有白色和黃色身等。藏傳佛教中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五方佛之一,居西方,常與白度母、尊勝佛母合供一堂,稱為三長壽佛。佛像由佛身、背光、底座三部分分鑄、插合而成。無量壽佛頭戴寶冠,胸飾纓絡,臂飾寶釧,著袒右肩衣,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雙手托瓶(寶瓶已失),結跏趺坐。背光呈葫蘆狀,外飾火焰紋,頭光及身光部分透空。底座外侈,四角飾束蓮紋,座底正面鏨刻“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紀年款。乾隆朝曾分別於辛己(1761年)、庚寅(1770年)、庚子(1780年)和庚戌(1790年)即乾隆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壽辰四次分鑄紀年刻款宮廷禮佛器,故此尊佛像為乾隆六十大壽時宮廷造辦處特鑄供佛。
4.清銅鎏金度母像
“度母”藏語稱“卓瑪”,漢譯“救度佛母”、“多羅菩薩”。因其產生於觀世音菩薩之眼,又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救苦求難的本尊,救濟諸難,並將諸難送至彼岸,故而得救度之名。藏傳佛教所有教派對於度母都極為崇信。在民間,綠度母、白度母分別被認為是西藏和蒙古的女守護神。度母為女性菩薩,其相容、身容與一般佛母並無明顯區別。頭戴寶冠,耳飾大環,溜肩蜂腰,高乳豐臀,袒胸露腹,下身著長裙,雙手結法印,坐於仰覆蓮台座上。整件器物小巧精緻,造型完美,用料講究,裝飾繁縟,充分體現了清中期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