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

《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共20萬字,分成五篇,以一種類似拍照的方式,以金融危機中一些關鍵的人、關鍵的事為經緯,分別從房市、投行、銀行、股市四個角度講述與詮釋次貸危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 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
全書共20萬字,分成五篇,以一種類似拍照的方式,以金融危機中一些關鍵的人、關鍵的事為經緯,分別從房市、投行、銀行、股市四個角度講述與詮釋次貸危機,揭示發生在這四個領域中的故事的借鑑意義,注重全球次貸危機對於中國的教訓與借鑑。結尾為反思篇,闡述中國如何在此次金融海嘯中趨利避害,謀得更大的全球話語權,從中崛起。

作者簡介

巴曙松,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還擔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企業年金資格評審專家、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招商銀行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家。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在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先後獲“中國基金業10年特別貢獻獎”(2008年3月)、“地方金融貢獻獎”(2008年8月),被評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巴曙松研究員借調到香港工作,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

編輯推薦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為金融業的研究提供了百年不遇的難得案例。巴曙松研究員同他的研究團隊一道,從金融風暴中的關鍵人物與事件著手,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
——海聞(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院長)金融業是典型的PEOPLE’SBUSINESS,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中,不同的人士演繹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巴曙松研究員和他的研究團隊從這些人與事中,看到了全球金融業的重構趨勢,反思了其對中國金融業的挑戰與機遇。
——肖遂寧(深圳發展銀行行長)
“危乎機乎,且行且看”,“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巴曙松研究員的《金融海嘯中的那些人和事》在分析當前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的過程中,又讓我們重溫了古老的東方智慧。
——吳衛軍(世界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合伙人)目錄引子無業的山姆大叔
第1章當大幕緩緩拉開
最美好的年代
次級貸款使用說明書
大泡泡破了
房市篇
第2章金融海嘯之房市泡沫
房地產行業是美國的命脈
美國特色房地產金融業
房市過山車,引發驚天危機
不得不說的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機構
關鍵人物一:華爾街煉獄之落馬“兩房”
——丹尼爾?馬德和理察?塞倫
第3章醞釀危機的溫床
危機蔓延:全球房市跌入谷底
借鑑之辯:日本走過的道路
結語
投行篇
第4章投行遭遇滑鐵盧
投行的黃昏
“雷曼現象”——危機的全面爆發
傳統的華爾街模式投行時代一去不復返
投行如何走向未來?
關鍵人物二:落難的CEO——斯坦利?奧尼爾
關鍵人物三:“飄搖的”保爾森
銀行篇
第5章“前赴後繼”的次貸犧牲品
華盛頓互惠銀行成主角
以史為鑑
結語
第6章唇亡齒寒的全球銀行業
全球金融業“連坐”
老師出了問題,學生應當如何辦
關鍵人物四:希望不是沒有暴露的華爾街裸泳者
——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盡顯掌舵人價值
股市篇
第7章遭到黑色風暴襲擊的美國股市
烽煙四起的美國股市
越演越烈的救市方案和愈走愈低的美國股市
流逝的崩盤歲月留給我們的啟示
關鍵人物五:股神巴菲特與金融大鱷索羅斯
第8章全世界行情的“拐點”
“黑色星期一”再現
冰島之危
次貸風暴至,滙豐長淌血
月,金融海嘯爆發
全球“長期繁榮”的結束
實質:全球經濟的“去槓桿”過程
關鍵人物六:控訴格林斯潘:央行藝術家成危機元兇?
關鍵人物七:風暴中的聯儲掌門人——伯南克
反思篇
第9章看到危險,更要看到機會
從產品、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到實體經濟
危機產生的根源
金融海嘯的影響及傳導渠道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程度遠大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9.5看到風險,更要看到機會尾聲經歷危機洗禮的中國,崛起的步伐會更穩健
參考文獻
大事記


後記
……

前言

是為金融海嘯
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會在文字上留下痕跡。例如,當我走在開始經受金融海嘯衝擊的香港街頭,看到一度火熱的售樓點日益蕭條下來,在密密麻麻的各種紙張貼出的售樓廣告中,驀然跳出幾個字:
某某樓盤出售――雷曼價
只有經歷了金融海嘯,讀者見到這樣以“雷曼價”來形容不能再低的金融資產價格,才會會心一笑。
當歷史的時鐘走到2007年4月4日這一天,美國第二大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因其債務違約,無力支付即將到期的巨額債務,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這個昔日的抵押貸款市場的耀眼明星自此隕落。原來一直被視為“影響有限”、“風險可控”、“很快過去”的次貸風波,開始正式演變為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多么形象的形容:金融海嘯。末日博士魯比尼創造的一系列專門分析次貸危機的辭彙,例如金融海嘯、例如有毒資產等,開始成為每天媒體上不能缺少的常用辭彙。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先後出現了美國政府接管“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和AIG(美國國際集團)、雷曼破產、美林被吞,華爾街五大投行倒下其三,引發骨牌效應。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告急,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投行界最後的大佬摩根史坦利、高盛向銀行控股公司轉型,揮手告別獨立投行時代。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前主席WilliamIsaac認為這是“華爾街獨立投行時代的終結”。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冷靜地說:我等其實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我們正在親歷第一場真正具有全球範圍衝擊力的金融危機,索羅斯認定“我們處在自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糟的金融危機”;格林斯潘掐指一算,百年一遇,是為“金融海嘯”。
淹沒華爾街
我第一次到達華爾街的時候,大腦中充斥著從各種各樣的金融書本中得來的對於這一條小街的誇張和崇拜的描述。但是對我自己上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在這條街上步行時,兩旁的高樓林立,走在路上似乎很少能夠感受到陽光,從大廈之間刮過來的風顯得更為迅速。我想,大概這就是金融中心的“范兒”吧。
華爾街(wallstreet)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一條大街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在地理上僅僅是位於“一塊墓地和一條河流之間”的六條狹窄的街道。但它卻是美國一些主要金融機構的所在地。
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這就是華爾街——不斷創造著人們傳說中的現代奇蹟與神話的地方,通常,只要在華爾街的哪怕是非常後線的、並不重要的部門工作過很短的時間,他往往可以到其他的市場上把自己打扮為資本市場的專家。
而今日,常識再次取得勝利,它告訴我們,長時期脫離常識的傳奇是不可能持續的,神話並不可能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華爾街是一個金融帝國、一個世界強權,正如2500年以前的羅馬帝國一樣。華爾街超越了它的左鄰右舍,成功地,儘管是痛苦地,應對內部的衝突,最終成為一個強權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並使得所有其它的世界強權無法藐視它的存在,否則就會陷入危境。”
本來在美國金融界並不是十分知名的經濟史專家約翰·戈登,卻因為一本對於華爾街歷史的通俗讀物而迅速蜚聲他自己還並不十分清楚的中國市場。在這本很快成為中國流行讀物的通俗讀物中,他自信滿滿地寫道:“雖然我們還會在股市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災難,但是像1929年那樣的崩潰卻不太可能再發生了。”
我們只能說,直到在這次海嘯席捲全球之前,似乎這位經濟歷史學者的論斷還是正確的。這一場“偉大的博弈”幾乎牽涉到所有經濟體,環球同此涼熱;但是他也是偏頗的,這絕不僅僅是一場“偉大的博弈”(TheGreatGame),同時最終也成了載入史冊的偉大的“騙局”(ThePonziGame)。
書本還是那么的炙手可熱,然而今天,在人類第二個千年來臨時,華爾街這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跳動的心臟,現在已經幾乎停止了跳動。
這真是一個讓我們讚嘆的偉大時代,在一年的時間內重新讀一本書,能夠讓我們得到完全不同的看法。我的一位在一個省擔任金融辦公室主任的朋友這樣告誡他的在英國學習金融的孩子說,這個時代對你們來說真是太好了,就如同學習汽車,通常情況下,如果汽車不出現大問題,是不可能把汽車的箱蓋都打開來大修的,但是不打開箱蓋,你怎么可能了解那么深刻的汽車運作呢?現在就是全球金融業打開箱蓋大修的時刻。
每當看到一個新的機構倒下、一個新的偶像倒下,我就想到這個比喻,心中說:又一個出現問題的汽車箱蓋被打開了。在寫這個前言的時候,納斯達克的前主席麥道夫被市場發現原來一直是一個巨大的金融騙子;而美國的金融市場似乎也已經習慣了這種巨大的衝擊,當天的美國股市似乎並沒有大跌,投資者是被海嘯衝擊麻木了嗎?
在這個我們都沒有見過的金融海嘯中,整個金融市場似乎已經完全乾坤顛倒了。華爾街的火箭數學家們皓首窮經,研發出來許多人一輩子不可能弄明白的CDO,CDO2,CDO3,MBS等等衍生產品,把整個的投資者、評級機構、監管機構,甚至常理和良知都忽悠了進去。他們自認為也已經了解了CDO這種產品,但是事實證明他們徹底錯了。
精美得讓人讚嘆的模型得出的答案是沒有意義的。模型的假定已經錯了!這些都是事後總結。預測未來時,這些模型毫無用處。資產證券化世界中的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這是一場騙局。華爾街欺騙了人們,它試圖建造出一個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頃刻都會坍塌,卻藉此搶奪了誠實的納稅人的財富。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肯定地說,華爾街的貪婪是與生俱來的,幾乎是成了一種義務和信仰。華爾街的大起大落,給我們展現了一場世紀金融大風暴的生動場景,但同時也將拉開金融大變革的序幕。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無情而又充分地掀過大家都開始厭煩的一頁,又試圖掀開新的一頁。
由200多年前“梧桐樹協定”演變到今天傲視全球的華爾街,它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它昔日的成功同今天的失敗一樣,永遠值得世人銘記。
正如美國曼哈頓大學金融學教授CharlesGeisst在《華爾街:一段歷史》中所寫道的:“隨著它們(高盛和摩根史坦利)不得不投身存款業務以求自保,高槓桿時代將結束,隨風而去的還有曾經那一張張印著總統頭像的豐厚回報。”
歷史遠沒有像福山所說的那樣終結,人類仍將在貪婪與恐懼,瘋狂與理性中求索、前行。
“危”與“機”的辯證法
中國古老的辯證哲學告訴我們。“危機”就是危中帶機,就是危險和機遇並存,互為前提,互相依賴。
面對著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中國是最有能力儘快走出危機的國家之一;而面臨著並存著的危險和機遇,我們還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檢閱這背後的一個世界超級強權和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巨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儘管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界還保持了一貫的謹慎與低調。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一些海外的學者似乎更為熱情地看到了未來的信息。
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佩佐夫直言不諱:“這是一個大國取代另一個領先的大國的模式。今天,美國是一個衰落的帝國。美國的帝國已經衰落有大概40年了。美國帝國即將倒塌,而必須有人站起來,推一把,使之發生。這,是中國的使命所在。中國可以在它希望的時候做到這一步:中國要做的是賣掉他的以美元標價的資產,賣掉所持有的美元,把資本返回國內。但是,中國等待時間越長,積累越多,它令美國迅速而致命倒塌的機會就越大。”
基於對中國在此次金融海嘯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的期待,經濟史學家、哈佛大學的尼爾·弗格森(NiallFerguson)教授把China和America合併出chimerica這個英語新詞。剛剛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上刊登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對於當前中美經濟格局的評論,他說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婚姻關係,一個人存錢另外一個人花錢,現在大概只有中國能夠救美國了,但是中國還有更多的選擇,如果中國轉而主要用擴大內需的辦法來應對危機,則是需要向全球化說再見的時候了。
在此我們且不必論奧地利學派的是非,也難以評價弗格森或者克魯格曼的對錯,到目前為止,中國依然保持著務實和理性的態度。
我與香港金融界一位資深專業人士討論Chimerica這個辭彙,他說這是當然嘛,一個公司要倒閉破產了,最大的話語權自然在最大的債權人這邊,現在美國面臨破產,中國就是最大的債權人。我個人倒是認為,中美的經濟關係,至少應當通過這次危機恢復到正常的市場經濟關係下的水平:債權人象債權人,債務人象債務人;而在過去一段時間,美國本來是中國的債務人,但是自大的做派顯得倒是債權人了。
在這樣一個全球大洗牌的時刻,我們願意把2008年看作一個終點,也看作一個新的起點。經過改革三十年的縱橫激盪,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更需要大思路、大視野。
金融海嘯也促使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的交流更為直接,不少金融機構直接到美國等海外市場考察交流,索羅斯這樣的金融大鱷也通過視頻與中國的投資者對話,在介紹了他的反身性理論和悲觀的預測之後,他說:“在推動全球經濟方面,中國要扮演更加主動的角色。”
讓我們先從對金融海嘯的觀察、思考和總結開始,儘管這種思考和反思可能還顯得幼稚和初步,但是,這至少代表了一個趨勢。

精彩書摘

第1章 當大幕緩緩拉開
在樂觀過度、購買過度之市場,當失望來臨時,其勢驟而奇烈。——約翰·凱恩斯1.1 最美好的年代當格林斯潘從美聯儲主席這一職位上離開的時候,人們給予了他無數的讚揚和尊重,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美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性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盛景。放鬆的混業監管,連續13次降息,大量資金從開發中國家湧入,市場上有豐富的可供投資的金融產品,家庭通過貸款可以購買到理想的房屋,房產價格又一路飆升,資產數值持續上升,家庭的信用額度更大,可以方便他們進行更多的信用消費。每一個美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其實,不僅在美國,格林斯潘在全球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一次筆者到位於華盛頓的美聯儲總部考察,接待我們的國際部負責人說,格林斯潘到中國參加會議,每每出場,照相機的閃光燈關注的程度,不亞於最為著名的搖滾明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