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祥榮

金祥榮

金祥榮,出生於1957年9月,1986年獲復旦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以及比較經濟學學會會員(美國)、浙江省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總量經濟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學會理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51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學術帶頭人。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金祥榮 金祥榮

金祥榮,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浙江省經濟學會會長,浙江省人民政府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2001年曾獲浙江省政府“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產業組織、制度等理論和問題,在《經濟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著作8部;多項成果獲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承擔完成了30多項省地市政府委託的各類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組織規劃項目。

科研成果

留校任教早期,主要從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開展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思想作研究,曾在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著名刊物《馬克思主義來源研究論叢》發表三篇論文(1986年第7輯,1987年第9輯,1989年第10輯)。1991年赴德國進修訪問,接受國際經濟學的訓練,轉而從事國際貿易理論和問題的研究,曾著有《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經濟學分析》(1993年),其中對中國關稅與非關稅改革的研究曾在《經濟研究》(1998)、《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問題》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對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是《貿易保護的經濟分析》(2002)一書的出版。

近年來,追隨新經濟地理、新貿易理論的研究範式,並致力於中國本土問題規範化研究,深入分析中國的製造業和貿易集聚現象,探討了以浙江為代表的專業化產業區起源和演化的機制,解決空間經濟學假設的“歷史與偶然問題”(《經濟研究》2002),用交易費用理論揭示了貿易(專業市場)集聚的產生和演化機理(《經濟研究》1998);多年業,主持組織國內學術團隊與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比利時魯文大學空間經濟學一流研究機構,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中國的本土問題都須嵌入到特定的制度轉型中研究,因此多年來致力於民營經濟及其制度變遷的研究工作,創建了(與史晉川教授)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首先開展了對溫州模式的研究,合作的《溫州模式: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2002年第2版),對溫州模式的起源和演化作了系統解釋,是民營經濟和制度問題研究領域的重要著作;主持了大型項目浙江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構著為《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浙江卷)》(2006年與張曙光合著),系統記錄了民營經濟制度變遷的重要歷史事件,許多案例把它上升到了具有經濟學的一般意義。《民營化之路:現象與軌跡的理論解釋》(2008),首次對專業化產業區、專業市場、民間金融、出口貿易、民營企業成長等民營經濟現象作了正式分析和規範化的研究。對企業微觀制度的研究中,從國有企業併購背後,發現並解釋了法律制度越完善,國有企業越不努力的事實悖論(《經濟研究》2007);從解釋中國民營企業大規模用國際貿易替代國內貿易的制度機理,證明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不可能性(《經濟研究》2005)。

多年來,作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人,做了大量學術組織和領導工作,並作為《新政治經濟學評論》刊物的副主編,主持雜誌的編輯、管理日常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