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古蜀道主幹線]

金牛道[古蜀道主幹線]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自今陝西勉縣西南行,越七盤嶺入四川境:經朝天驛趨劍門關,是古代聯繫漢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金牛道在後代屢加修造,元明以後通稱南棧,又名蜀棧。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金牛道金牛道

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幹線,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劍閣道蜀棧南棧

石牛糞金的故事,發生在周顯王扁和周慎靚王定這段時間,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將金牛贈送給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

最早記載這個故事和提出金牛道之名的是西漢著名文學家楊雄的《蜀王本紀》(已佚)。《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八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於蜀。蜀王從萬餘人東獵褒谷,卒見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賀曰:土者地也,秦當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見處,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領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於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華陽國志·蜀志》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

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十三州志》稱:“秦王未知蜀道。……乃令五丁共引牛至之成都,秦知蜀道而亡蜀”。

《括地誌》則記:“昔秦伐蜀,路無由入,乃刻石牛五頭,乃刻石為牛五頭,置金於後,偽言此牛能屎金,以遺蜀.蜀侯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塹山堙谷,致之成都.秦遂尋道伐之,因號曰石牛道。”

《水經注》卷二七〈沔水上〉: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古道線路

金牛古道金牛古道

金牛道在戰國時期的具體線路,已難確考,但古今之路線,都以擇易而行,擇捷而道的特點,故古金牛道的線路,與今之金牛道線路應大體符合。從整個古金牛道上的傳說和地名,也證實了歷史曾發生過開石牛道大事的過程,如秦置金牛驛於烈金壩,五丁峽、五丁關、石牛鋪等。所謂五丁,實是指鑿金牛道的人工隊伍。《蜀王本紀》(蜀王)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實是對五丁的解釋。金牛道上有五丁力士傳說,地名較多,有五丁關,五丁墳,五丁峽,五里舖、五盤嶺、五里峽、梓潼五婦嶺,是五丁拔大蛇山摧之地。這些傳說和五丁的地址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在金牛道上。

據古地名遺址和史志記載,今人之實際查勘,金牛道的具體線路是:漢中南鄭向西,進入沮口、青羊、大安等鎮,經勉縣西南烈金壩(金牛驛),南折入五丁峽、五丁關至寧強縣,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進入四川朝天的七盤關、轉斗鋪、中子鋪、五里舖、神宣驛、龍門閣、明月峽、五里峽、石櫃驛、漢壽驛、朝天鎮,順嘉陵江之絕壁上的飛閣棧道向南經朝天峽、望雲鋪、飛仙關至廣元的千佛崖入利州古城廣元。再南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經古戰場葭萌關,上牛頭山,過“一夫擋關,萬夫莫開” 的天下雄關劍門關。信步於古柏夾道、濃蔭蔽日的翠雲長廊而至梓潼大廟,經涪城綿陽過鹿頭關、白馬關,旌陽驛、金雁驛、兩女驛、天回驛,到達成都金牛壩。全程共約600餘公里。

歷史沿革

開鑿時間

金牛道開闢在戰國中期,這條古道,遠在三代時就有一條原始路道了。事情的起始,是秦工和蜀王相會於褒谷,就是說這時蜀道和秦道早已開通了,這也是秦蜀兩國最早的古道開通的左證。周顯王之世末的五丁古道,五丁,實指蜀王朝組織人批人工開道的一次巨大規模的人工工程。雖說這段時期,秦人和蜀人都對秦道和蜀道進行過大規模的擴修,但史無記載。然五丁開道,就是史志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是蜀人組織人工進行大規模擴修金牛道巨大工程的一個具體例證。史忘上記載的五丁,不是指五個人是指多人開工的一個概數,五丁是指這次開鑿的人工隊伍,說明人工眾多,修建規模非常之大。或者說有五丁這個人,在引領幹這一項工程。《蜀王本紀》“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土拖牛成道”;《十洲》記:“塹山堙谷,至之成都,都是指五丁開路的里程和規模。這條道路五丁未開之前,早為蜀人和周人、秦人、所利用了。史記等載:“遠在武王伐紂時,就有蜀人從行的記載。早在周原發現的甲骨文中,已有“周王伐蜀的銘刻。“《史記》和其他史志中,記載蜀秦的關係亦較多,《史記六國表》記:“蜀人來胳”、“秦伐蜀”、“蜀取我南鄭”、“蜀人來朝”等。《華陽國志 蜀志》還記載了,“蜀國”望帝杜宇以褒斜為前門”。熊爾為後……,說明蜀國的疆域邊界,五丁道,全在蜀疆域之內,所以說五丁道是蜀人開的。“叢帝攻秦至雍”,(今陝西鳳翔縣)。證實了故道、金牛道、嘉陵雲棧,在戰國以前就有路而被廣為利用。

在秦朝之前,四川還沒有通往外界的比較像樣的陸路通道,一般出川都要取道重慶從三峽出川。 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南攻蜀國,東擊巴國,出三峽以圖楚國。巴、蜀沃野千里,物產富饒,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劍門之險,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很不容易。

後來,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巴錯的計策,詐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糞金,秦王寫信給蜀王願與蜀國友鄰,饋贈寶物石牛並獻美女給蜀王,請開道迎接回去。蜀王開明氏素性貪慾,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劍山、五丁峽一帶峭壁處,日夜劈山破石鑿險開路,入秦迎美女運石牛。

秦國等蜀道開通後,就暗派大軍長驅直入,蜀國沒有防備,前線軍隊又寡不敵眾,在葭萌一戰大敗,蜀國也就隨之滅亡了,此是後話。後來這條路遂命名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讀史方輿記要》記載:“自勉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大劍口,皆謂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棧道)”。

自此以後,聞名中外的古蜀道也就誕生了,給今後四川的生產、生活甚至戰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著名的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國與魏國的交戰,諸葛孔明、姜維全部是通過蜀道與魏國進行交戰。

今日遺蹟

至民國時期,汽車交通開始發展,民國政府為了打通四川與外界的交通,開始大夫規模的修建川陝公路,其中大部份道路就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擴建、改建而成。而遺留下的部份得以保存至今。

1949年後,新中國政府也對川陝公路進行了多次改造、維護,並於公元2002至2004年修建了成都至綿陽、綿陽至廣元、廣元至漢中、漢中到西安的高速公路,從而完全改變了古蜀道的面貌。慶幸的是,大部份高速公路並未在原來古蜀道的基礎上進行改建,而是另尋它處修建,所以還有部份古蜀道得以保留,供後人觀賞、研究。

先秦時期的古蜀道能夠保留至今,得益於古人在開闢道路時就懂得在路的兩邊種植柏樹以保護路基,後人在維護道路時也不斷種植、維護柏樹,所以現在遺留下來的古蜀道兩旁都能看到高大、粗狀的千年柏樹,成為古蜀道最大的景觀。

目前能夠觀賞到古蜀道的地方有好幾處,距離成都最近的是德陽龐統祠墓旁的白馬關附近,此段古驛道寬約2-3米,長約2公里左右,起點自龐統祠旁的白馬關,終點至落鳳坡,當地政府還恢復了白馬關關隘,驛道旁風景秀麗,遺憾的是這段古道是後來恢復的;

此外,目前梓橦七曲山上也正在恢復一段先秦古蜀道,於2005年2月開通;

另一段比較完整比較原始而且未經任何人為保護的是七曲山至劍閣縣之間的涼山鄉的山上,此段長約十幾里,經此古道可一直通向劍閣縣,當地鄉民常有人經此路步行前往劍閣,行走約需3小時左右。古道二旁古柏森森,頗有當年古蜀道的風韻;

劍門關附近有一個叫五里坡的地方,約有二里長的古蜀道也頗為完好;

當然保存最為完好的是翠雲廊了,雖然當時修川陝公路時大部份路段均經過了翠雲廊,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也許當時中國人就有了保護意識,還是這一段路基較好,總之不少古柏樹保存完好,讓人感慨不已。雖然行駛在現代的公路上,但看到公路兩旁古代的柏樹,讓人有時空錯位的感覺! 翠雲廊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古蜀道已經被圈成翠雲廊公園,需要花15元的門票才觀觀賞得到了。

相關爭議

關於金牛道在先秦時期的走向,史學界已基本定論,而唯獨廣元境內昭化(古葭萌邑)至古陽平關(今陝西勉縣城西)一段尚存分歧。主要有“朝天說”與“白水關說”兩派。

“朝天說”認為,金牛道自關中八百里秦川逶迤而來,出勉縣,過陽平關,走寧強,越七盤關至朝天驛,而後經廣元至昭化。此說主要依據:一、得到《辭海》、《辭源》、《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書籍的認定;二、這條路上現今尚存“五丁關”、“軍師廟”、“籌筆驛”等地名。

“白水關說”認為,金牛古道出勉縣,過古陽平關後向右沿平緩山道前行,爾後沿白龍江支流劉家河,經金山寺、劉家場院、直抵古白水關(今青川縣永紅鄉五里埡村),然後向左沿白龍江左岸經白河、水磨溝、三堆寺,出飛鵝峽向前過石龍鎮而至昭化(古葭萌邑)。

“白水關說”主要的依據是:

一、《四川通志》、《漢中府志》、《昭化縣誌》等地方典籍均用此說,本著“地近易核”的觀點,可信程度大;

二是,當代學者、四川大學教授、《華陽國志》校校注劉琳先生,通過對地方典籍研究,並進行實施地考查認定此說。他認為金牛道翻越七盤關,走朝天至昭化是南北朝以後,才逐步形成的;

三、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支持了“白水關說”,近年來在白水江左岸金牛古道上出土了大量重要戰國文物,引起國內外轟動。其中主要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國頒布蜀地種田的律令??木櫝《為田律》。刻有“相邦九年呂不韋”字樣的古代兵器銅戈(公元前238年造)。鑄有小篆“蜀郡”二字的先秦農具古鍤。此外從上百座戰國墓及數不清的漢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秦半兩錢”、巴式劍、古銅鏡、陶器、漆器等,都有說明白水關一帶在秦漢時期是重要的交通線。而朝天、七盤關一帶雖經修築寶成鐵路、108公路,但出土文物目前最早的此於宋代。

四、不少專家認為:二千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古道路一般避開翻越大山,多採取“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鏇,險絕而棧”的方法。金牛古道當年避開七盤山,走劉家河,白龍江河谷,險絕處設棧道符合歷史實際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