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唇蘭

金唇蘭

金唇蘭(Chrysoglossum ornatum Bl.),蘭科,金唇蘭屬的一種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金唇蘭金唇蘭

種中文名:金唇蘭

海拔:700-1700
屬拼音名:jinchunlanshu
種英文名:MyrmechisBl.
屬拉丁名:Chrysoglossum
命名來源:[bijdr.7:338.1825]
描述:ChrysoglossumBl.金唇蘭屬蘭科,12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玻里尼西亞,我國有4種,產西南至台灣,其中金唇蘭C.chapaensis(Gagnep.)TangetWang較常見。陸生蘭,具根狀莖;假鱗莖較細小,頂端具1葉;花序從靠近假鱗莖底部抽出,具數花至多花;花中等大,扭轉或不扭轉;側萼片與蕊柱足合生;唇瓣活動,有距;蕊柱細長,通常兩側有翅狀附屬物,蕊柱足常具2個內彎裂片或距狀凹穴;花粉塊2,蠟質,無花粉塊柄
命名來源:[bijdr. 7: 338. 1825]
中國植物志:18:330

形態特徵

假鱗在根狀莖上彼此相距1--2厘米,近圓柱形,長約5厘米,具1個節,被鞘。葉紙質,長橢圓形,長20—34厘米,寬4.5--7.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並下延為長達10厘米的柄,具5條脈,兩面無毛。花葶長達50厘米,無毛,被4—5枚鞘;總狀花序疏生約10朵花;花苞片披針形,比花梗和子房短,長1—1.3厘米,先端漸尖;花綠色帶紅棕色斑點;中萼片長圓形,長1.2—1.4厘米,寬3毫米,先端稍鈍,具5條脈;側萼片鐮刀狀長圓形,長1.1—1.3厘米,寬3.5毫米,先端稍鈍,具5條脈;萼囊圓錐形,長約2毫米;花瓣相似於側萼片而較寬;唇瓣白色帶紫色斑點,長8—10毫米,基部兩側具小耳並伸人萼囊內,3裂;側裂片直立,卵狀三角形,先端圓形;中裂片近圓形,凹陷;唇盤上具3條褶片,中央1條較短;蕊柱白色,長6—8毫米,基部擴大,具長約3毫米的蕊柱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兩側各具1枚倒齒狀的臂。花期4---6月。

生存環境

生於海拔700—1700米的山坡林下陰濕處。

蘭花各器官特徵

:根的結構可分為內、中、外三部分,最外層為包圍全根的根皮組織,主要起著吸收和保護水分的作用,根皮之內為皮層組織,皮層細胞都是活細胞,有的含有針狀結晶,有的含有共生的根菌。當肉質根折裂時,其中有一粗約0.1厘米的黃白色纖維梗,稱為中心梗,不易折斷。蘭根內貯豐富的水分和養料,有蘭菌與它共生,藉此得到更多養料,促使繁茂。附生蘭(氣生蘭)的根被比地生蘭的更為發達,呈圓柱狀,可攀附在樹木、岩石表面生長。
:蘭花的莖具有儲蓄養分及水分的功能,如卡特蘭、石斛蘭等,具有粗大肥壯的“假鱗莖”,因此較為耐旱。蝴蝶蘭的莖很短,所以不耐乾旱。萬代蘭的莖呈木質化,水分及養分均存於肥厚的葉片里。拖鞋蘭由於沒有明顯的莖儲存水分及養分,葉片又薄,若長期乾旱,很易就會枯死。
:蘭花葉片的形態依原生環境的不同各有變化,其構造由上表皮和下表皮之間的葉肉組織所構成,有明顯的海綿組織,通常喜愛強光的蘭花,它的葉片較肥厚、直立,質地較堅硬,如卡特蘭(嘉德利雅蘭),萬代蘭,相反;喜愛弱光的蘭花,它的葉片面積較大,質地較薄而下垂,如蝴蝶蘭,兜蘭(拖鞋蘭)。
:蘭花花朵均由3塊花瓣,3塊花萼以及中間的“蕊柱”組成,。在3塊花瓣中,上側2塊成對,下則有一塊形狀和色彩迥異的“唇瓣”所組成;其主要功能在於引誘昆蟲,達到授粉的目的。另外,由雄蕊雌蕊結合而成的“蕊柱”,是蘭科植物所特有的,雄蕊頂端含有2-8個花粉塊,稍為用物件撥弄,就會脫落。
果實:蘭花的雌蕊受精後,花瓣逐漸凋萎,而子房逐漸膨大成綠色棍棒狀,大約經過6-12個月,果實成熟,果皮由黃綠色轉成褐色。蘭科植物的果實均為蒴果,呈三角或六角形,每角自頂至基部有粗約0.3厘米的長棱,稱為果脊柱。當果實成熟時,每一果瓣平面中央的果脊柱自蒴果頂端彈開,果瓣產生倒錐形裂縫,便於種子從裂口濺出。
  種子:蘭花種子極為微小,細如灰塵,一般呈長紡錘形,用肉眼幾乎辨認不清,每粒種子只有0.3-0.5微毫克重量,它沒有胚乳,只有一個簡單的,外面包著疏鬆、透明、不易透水的種皮,種皮上有許多增厚的木質化的條紋,胚內含有很少的養分,絕大部分為脂肪類的含物。由於蘭花種子微小,數量多(每一蒴果內含有種子約20-30萬粒左右),同時種皮有很大的浮力和具有特別抗水濕能力,所以當種子外濺後,隨水流傳播亦無影響。蘭花自然發芽率甚低,又不易保存,套用組培方法人工播種著能則能獲得大量種子苗。 [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