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搗碓

金剛搗碓

右手自下由左手外繞一圈上去,兩手套住如轉環轉一圈,右手落在左手掌中,手與心齊,一齊停住,右手與右足皆虛虛籠住,左手與左足皆實實在在踏於地上。

背景資料

先賢設教,多授以規矩,待人功夫具體,自能致用。若是為某動預設用法,是自我束縛也,有如此愚蠢之祖師乎?

金剛搗碓金剛搗碓

金剛搗碓震腳一式,是貫通中氣之法,不以力氣為之,精神領起,中氣自降。陳鑫說
“百會學領起全身,務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具下!”又說:“太極拳自始至終,獨此一勢是正身法:端而肅,實而虛,柔而剛!上下四旁,任人所撼,皆足以應之,此所以領袖群著、而為之首——”
震足做法,須高高提起(以氣領膝),輕輕落下(以足隨意)。初學不知氣機者,用力震之,久必致疾。
提起養神,勢若金剛,舉杵以震萬邪;落下行氣,團神以培生機。正如陳鑫所述
“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停滯......外似停止而內無間斷,此太極所以為太極也。”

定位

金剛搗碓一名護心拳。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說:“金剛為神名。鋼如精金百鍊,堅而又堅,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搗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搗之。右手將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堅剛沉重,又取兩手收在一處以護其心名”。所以金剛搗碓一式古時又稱護心拳。陳式太極拳中有這樣的說法:“會不會看看金剛大搗碓”。這足以說明“金剛搗碓”一式在老架一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有無可忽視的代表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他最能體現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與其他拳種最著明顯的不同之處是“纏絲勁”。金剛搗碓包含了左纏右纏,順纏逆纏,上纏下纏等各種不同的纏法,最能體現太極拳的這一特點。其次,在技能上具有較高的綜合性。一個金剛搗碓可細分為八個動作,由雙手纏絲、雙腿纏絲,單腿獨立等組成。尤其是開襠運襠,虛實轉換的過程,對其初學者來說正確掌握難度非常大,是任何一個單式動作都不具備的。再是,體用結合十分緊密。不但蘊含著深刻的太極原理,而且把他拆開來研究,招招式式都有十分豐富的實戰技法。如能熟練掌握其原理與用法就真正悟到了太極拳的真諦。

要領

形體運動(1)、接上勢,身體微向右轉,微松右胯,重心稍向左腿壓,兩手在小腹前有左順右逆纏意,然後,襠走後弧,重心右移,左逆右順纏,走弧線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與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線,手心朝上,松左胯。兩手外掤與胸背後拔形成對拉勁。兩眼目視左前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