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座舍利寶塔陳列室

金剛座舍利寶塔陳列室

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

簡介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塔後嵌有三副石刻畫,分別為“須紗山分布圖”、“六道輪迴圖”、蒙語“天文圖”。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牆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標註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磚石結構,通高16.5米,塔頂是由五座舍利玲瓏小塔構成。
金剛座舍利寶塔的基座高約1米;金剛座為束腰須彌座,其束腰部雕刻有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束腰的上面為七層短挑檐,第一層的檐下為三種文字(蒙、藏、梵)雕刻的金剛經全文,從第二層到第七層的檐下為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總計1119尊,金剛座的南面為拱門,門上方有蒙、漢、藏三種文字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匾額,門旁為四大天王,塔門內東西兩角有通往座頂的樓梯,出口處為一方形攢尖亭;五座舍利小塔位於亭子的北邊,最中間的舍利小塔為七層出檐,四隅的舍利小塔為五層出檐,五座塔身上均鑲嵌有佛像、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在金剛座舍利寶塔背面(即北面)的山牆上嵌有三幅雕刻,以“蒙古天文圖石刻”最為珍貴,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金剛座舍利寶塔的塔身上下布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浮雕佛像就達1560尊,所有的雕繪充滿了強烈的宗教色彩和氣氛,具有很深的象徵性和隱喻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