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戰鬥機

野馬戰鬥機

P-51戰鬥機,綽號“野馬”(Mustang,美洲野馬),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研製,屬輕型戰鬥機,功能、尺寸與當時英國的噴火、德國的BF109、日本的零式戰鬥機相當,P-51A型機翼長11.3米,機長9.4米,高3.5米,空重3.9噸,戰鬥總重4.8噸。野馬的生產數量龐大,其中美國生產了15,575架、澳大利亞生產了100架,僅次於P-47雷電。美國陸軍航空隊型號:P-51A-36F-6英國空軍型號:Mustang機型:單座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偵察機。

基本信息

研製計畫

1

歐戰爆發後,英國政府向美國求購適用於英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因為美國提供的貝爾P-39空中眼鏡蛇和寇蒂斯P-40戰斧戰鬥機與德國空軍的Me109相比性能已顯得落後(其中一部分P-40被中國買下),而英國的噴火式生產又跟不上。英國人接觸了北美航空公司,尋求一種新的戰鬥機。

說來不信,北美公司的野馬戰鬥機的設計、製造、試飛是在100天內完成的!野馬於1940年10月首飛,飛行測試結果很是令人滿意,1940年底前飛機順利投產。

美國陸軍航空隊取走了生產線上的第5和第10架飛機用於在俄亥俄代頓的懷特基地進行飛行測試,被重新賦予XP-51的編號。美國政府定購了頭兩批超過600架的野馬式,正式編號為P-51,並依照租借法案供應給了英國空軍。美國參戰後,有相當一部分的P-51轉交給了美軍。

NA-73X機

野馬的早期型號受Me109的很大,因為其設計師之一曾為梅塞施密特工作過。NA-73X套用了許多新技術:新型全金屬張緊蒙皮、革命性的層流翼型、強力襟翼、寬距起落架和可收回的尾輪。滑油散熱器安裝在後機身,散熱器進氣口延伸到機腹形成了野馬的識別特徵。機翼內部安裝了大容量的油箱。英國指定發動機為直列液冷式,艾利森V-171012缸V型是唯一適合野馬使用的美國造發動機,動力稍顯不足,限制了原型機的高空性能,北美甚至想加裝渦輪增壓器,但時間不允許。軍械包括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兩側的兩挺12.7mm白朗寧同步機槍、安裝在機翼起落架位置的兩挺12.7mm及更外側的4挺7.62mm機槍。

P-51戰鬥機

本機在後世評價上被認為是二戰主力戰鬥機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機型,採用與P-40相同的液冷發動機,但修改進氣方式降低空氣阻力,並納入了層流翼設計強化高速性能。

綽號“野馬”,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

光榮歷史

P-51型戰鬥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以驚人的速度向北歐和西歐進擊,與歐陸一海之隔的英國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和危機。1940年春,英國派出一個飛機採購團向美國訂購戰鬥機。美國北美飛機製造公司答應在較短的時間內為英國生產一種新式的戰鬥機。經過120天的研製,10月11日樣機製成,10月26日試飛成功。新機服役編號定為P-51。英國人給它取名為“野馬”。

1

美國研製的這批“野馬”在英國“騎手”的駕馭下開始競逐藍天。英國空軍利用P—51戰鬥機實施“零高度攻擊”(在10米高度以下飛機高度表指示為零),猛烈打擊德軍地面部隊和運輸線。1943年秋,戰鬥性能大大超過A型機的P-51B型機問世,它首先裝備了美國陸軍航空兵第354戰鬥機大隊。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襲中,P-51戰鬥機擊落德機41架。6月,大批P-51戰鬥機參加了支援諾曼第登入作戰。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歐大陸的制空權。

1943年秋,P-51戰鬥機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上參戰。中印緬戰區的第311戰鬥機大隊和中國戰場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隊首批裝備了P-51戰鬥機。在抗日戰爭最後兩年中,中美飛行隊的P-51戰鬥機以廣西、湖南西南部地區為依託,發揮其作戰半徑大的優勢,不斷深入到湘北、鄂、粵及滬寧一帶日軍占領區,猛烈襲擊日軍的機場、運輸船隊。在P-51等飛機的衝擊下,日軍失去在中國的制空權。1945年春,P-51戰鬥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立下了大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美混合團第5大隊的6架P-51戰鬥機將1架日本百式運輸機押解到湖南芷江機場。日本洽降代表、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在這裡正式向中國軍政當局投降。P-51戰鬥機與“芷江受降”一道載入了中國抗日戰爭史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P-51戰鬥機立下了顯赫的戰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歐洲戰場上,P-51戰鬥機就出動13873架次,投彈5668噸,擊落敵機4950架,擊毀地面敵機4131架,被譽為“殲擊機之王”。也被美軍稱作“守護天使”。

1945年8月14日,中美混合聯隊第5大隊的P-51D從芷江出發,4架P-51D前往湖南醴陵轟炸敵倉庫,4架P-51D出擊湘潭之敵,2架P-51D前往寶慶進行氣象偵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21日,野馬負責押解日方代表乘坐的飛機到芷江投降,中國抗戰獲得最後勝利。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把P-51用於國共內戰,1948年9月23日一架第4大隊的P-51由北平起飛到吉林四平機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收,之後又有兩架,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又在錦州找到幾架,同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了第五修理廠,先後修理了36架,令解放軍可用的P-51達到39架,當中大部份是P-51D,其餘是P-51K。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總共有9架P-51參與開國大典。
1948年9月23日,國民黨空軍第4大隊23中隊上尉分隊長楊培光駕駛1架美制P-51戰鬥機從北平起飛,先飛到遼源機場,遭到地面炮火猛烈射擊,被迫繼續北飛,後在四平機場降落。
1948年12月29日,國民黨空軍第4大隊23中隊中尉飛行員譚漢洲駕駛1架美制P-51戰鬥機從青島起飛,在瀋陽北陵機場降落。
1949年1月14日,國民黨空軍第3大隊28中隊中尉飛行員閻承蔭駕駛1架美制P-51戰鬥機從南京飛機,飛抵濟南張莊機場。(閻承蔭的三哥就是在抗戰時期發明了空中降落傘雷的著名飛行教官閻雷)。
1950年,韓戰爆發,P-51也入朝參戰,成為聯合國軍的對地攻擊機,這是螺鏇槳戰機最後的用途。

各型一覽

MustangI

(P-51):發動機為艾利森V-1710-F3R,功率1000馬力(746kW)/3660M,最大起飛功率1150馬力(858kW)。軍械同原型機共4X12.7mm4X7.62mm。由於艾利森發動機功率不足導致MustangI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國空軍多把它用於低空偵察任務並配屬給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並在飛行員座椅後的左側座艙玻璃傾斜安裝了一台照相機,右側對應水平安裝了一台照相機。1942年7月27日MustangI開始為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執行任務。

1

MustangIA

(P-51):把MustangI(P-51)外翼段的4X7.62mm機槍換成20mm機炮。

MustangII

(P-51A):軍械重新布置,4挺12.7mm機槍集中並列安裝在機翼內。後期型換裝了艾利森V-1710-81(F20R),功率1125馬力(839kW)/4700M,最大起飛功率1200馬力(895kW)。英國和美國同時使用此種機型,在美國的P-51A基礎上發展出了A-36A俯衝轟炸機和F-6A照相偵察機。

P-51BP-51C

MustangIII):這是首次使用英國羅 羅公司灰背隼(Merlin)發動機的機型,與美國發動機相比,體積更小、功率更大。安裝了新型四葉螺鏇槳。英國人在MustangII上安裝Merlin61發動機的測試成功後,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P-51的設計,安裝了PackardV-1650-3發動機(Packard公司生產的Merlin68型兩速二級增壓二次冷卻發動機。註:Packard-普惠的前身),機身也作了結構上的加強,重新設計散熱器和副翼。機翼下安裝了流線型掛架,可掛遠程副油箱和500磅炸彈,後期型可掛1000磅炸彈。新的設計起初編號為XP-78,後來改成P-51B。 

P-51B和P-51C於1943年投產,P-51C由北美達拉斯工廠生產。同年12月1日開始交付給駐英國第8航空隊,裝有可拋式副油箱的P-51B是第一種可以深入德境為第8航空隊轟炸機群護航的戰鬥機。

XP-51D

裝備Merlin發動機的P-51B/C由於傳統設計,座艙向後視界極差,另外在側面輪廓線上與Me109極為相似。於是想在野馬上改裝氣泡式座艙蓋,在P-51B生產線上抽出兩架用於測試,重編號為XP-51D。

P-51D

MustangIV):P-51B的改進型,也是野馬家族中產量最大、名氣最大的一位。軍械增加到6挺 12.7mm機槍,全布置在機翼內。最顯眼的改進是換裝了氣泡式座艙蓋,極大地擴展了飛行員的視界,特別是向後視界。後機身也做了修改,P-51D後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長段,這一改動後來又用來改裝P-51B/C和早期的P-51D。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也曾接受了蔣家軍饋贈的P51D,1949年開國大典時就有9架解放軍P51D作為受閱空中梯隊成員接受檢閱,其中2架為帶彈受閱;志願軍空軍在朝鮮空戰中共擊落12架P51,擊傷2架;前蘇聯空軍在朝鮮空戰中的第一個戰果也是P51D。1954年,前蘇聯援華空軍曾用拉11在浙江上空擊落台獨叛軍1架P51D。

XP-51F

作為純粹的截擊機來研發,並重新設計了整個機身結構,甚至沒有一處結構可以與早期的P-51互換。機翼採用新的低阻層流翼型,平面形狀也有所不同。最佳化了機身和散熱器整流罩輪廓,減輕了發動機基座和起落架。更換了滑油散熱器,簡化了液壓系統和座艙布局。經過這些改進,機身減重726kg,軍械減少到6挺12。7mm機槍(與P-51B/C相同),甚至減少了油箱容積。總之是架全新的野馬。由於與P-51D相比改進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產。

XP-51G

也叫XP-51H,是一種遠程護航戰鬥機,發動機為高功率的PackardMerlinV-1650-9,新發動機使機身加長12英寸,縮減了尾翼面積並改變了尾翼長寬比。軍械為6挺12.7mm機槍,在飛行員座椅後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裝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P-51的輕量化原型機,使用艾利森V-1710發動機,與以前的艾利森發動機不同,V-1710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強。機鼻部作了仔細的修形以減小阻力。

P-51H

XP-51G的生產型,又作了若干改進:發動機是MerlinV-1650-11,注水時的爆發動力為1495kW,改進了操縱舵面。機身重量比P-51D輕318kg。軍械為6挺12。7mm機槍,可外掛10枚5寸火箭彈,和兩枚1000磅炸彈或兩枚1000加侖可拋式副油箱。

二戰結束後,P-51H成為機隊主力。

P-51K

與P-51D很相似,只是液壓自動變距四葉螺鏇槳換了廠牌(用Aeroproducts替換Hamilton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也曾少量裝備該機,後P51-K與P51D於1950年代中期從中國空軍中退役。

1

A-36A

綽號APACHE。P-51A的俯衝轟炸機型別。1942年開始研製,同年9月首飛。發動機換成艾利森V-1710-87(F21R),功率988kW。加裝了液壓操作的俯衝減速板,每側機翼下的掛加可掛炸彈或可拋式副油箱。軍械為6挺12.7mm機槍,與P-51A一樣,兩挺在機頭,四挺載機翼外段內。A-36A在美軍登入西西里之前服役,生產一直延續到1943年3月。

F-6

P-51的偵察型,沒有武器,只裝備了偵察照相機。F-6A的發動機為艾利森V-1710-81(F20R),功率895kW。為了增加視界,早期型安裝的是英國式氣泡艙蓋。F-6D與P-51D相似

,F-6K則是P-51K改進的。

設計特點

氣動布局

P-51戰鬥機

P-51“野馬”戰鬥機
P-51“野馬”戰鬥機
布局沒有特別之處,但採用先進的層流翼型,高度簡潔的機身設計,合理的機內設備布局,這使它的氣動阻力大大下降,並且在尺寸和重量與同類飛機相當的情況下,載油量增加了3倍。這使它的航程達到1370千米,足以掩護B-17轟炸機進行最遠距離的攻擊。
早期雖然在動力上只能採取和P-40相同的僅搭配一級增壓器的亞利森液冷發動機,但相較於P-40,該機以更先進的進氣配置與總體布局使冷卻和空氣動力效率大為提高,並納入層流翼設計進一步強化高速性能。之後改裝搭配有二級二速的機械增壓器的英國梅林發動機,使其高空性能突飛猛進,北美公司還針對新發動機帶來的問題逐一修改,進一步提升其飛行性能。
該機起落架的輪距適中,在整備不良的地面降落時較以往的同級戰鬥機來得穩定,在地面滑行時具備一定程度安定性的同時亦有理想的操控性,所以獲得必須經常在戰地機場上起降的前線飛行員們好評。

動力系統

美軍二戰時期主力戰鬥機無論是液冷或氣冷發動機都傾向採用渦輪增壓器以強化高空性能的方針,但P-51由於非美軍內定機種,設計初期無法取得渦輪增壓器配額;故早期野馬(P-51A、A-36A)採用與P-40相同、僅搭配一級一速機械增壓器的亞利森V-1710液冷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當飛行高度超過12000英呎之後,輸出功率下降很快,使得高空性能不佳。
1942年,北美航空公司和英國勞斯萊斯公司合作,將P-51的發動機改裝成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授權美國派卡德公司生產的的梅林發動機(V-1650)。該發動機裝有兩級兩速的機械增壓器,充分改善15000英呎以上的功率輸出,P-51B/C/D戰鬥機使用該型發動機。
經過這項雜交,P-51“野馬”戰鬥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機的614千米提高到709千米。

武器系統

野馬在不同型號中採用過不同的武器裝備:
NA-73構型的P-51(美式稱呼)或“野馬Mk.I”(英式稱呼)採用4挺12.7mm白朗寧重機槍及4挺7.62mm白朗寧輕機槍。NA-83構型的P-51採用2挺12.7毫米重機槍及4挺7.62毫米輕機槍。英國皇家空軍的NA-91構型“野馬Mk.IA”部份採用過4門20毫米希斯潘諾機炮。NA-87/NA-97構型的A-36A為俯衝轟炸機型,有6挺12.7毫米重機槍。機鼻下方兩挺,左右兩翼各兩挺。NA-99構型的P-51A取消了A-36獨特的機鼻下方機槍,故只有4挺12.7毫米重機槍。美國陸航的P-51B/C亦採用4挺12.7毫米重機槍。(此時期的野馬型號因彈鏈供彈角度設計問題,經常卡彈。此問題在D型之後解決)。

航電系統

二戰時期,MustangI多用於低空偵察任務並配屬給英國空軍
戰機儀表設計
戰機儀表設計
陸地協作司令部,並在飛行員座椅後的左側座艙玻璃傾斜安裝了一台照相機,右側對應水平安裝了一台照相機。
2010年,美國空軍重新購置100架P-51戰鬥機,從美軍擬裝備的戰機性能來看,所購買的P-51戰鬥機均經過一定的改裝,成為“新野馬”。其中機載設備使用先進的綜合顯示器;安裝了自動駕駛儀和衛星導航系統等。

生產情況

參考資料:美國軍方飛機生產資料(自1909起)
NA.73X原型機:1架
P-51:150架
P-51A:310架於加州英格塢生產
P-51B:1,988架於加州英格塢生產
P-51C:1,750架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生產
P-51D:總生產量8,156架:6,502架於加州英格塢生產,1,454架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生產,另外還有200架於澳大利亞的Fisherman'sBend生產
XP-51F:3架
XP-51G:2架
P-51H:555架於加州英格塢生產
XP-51J:2架
P-51K:1,500架
P-51L:無生產-計畫遭取消
P-51M:1架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生產
野馬I:620架
野馬III:852架
野馬IV:281架
野馬IVA:595架
總生產數量:15,875架(二戰美國戰鬥機總生產量第二名,僅次於P-47戰鬥機)

使用國家

使用國家
美國(生產國) 玻利維亞 加拿大 阿根廷 海地 尼加拉瓜
宏都拉斯 哥斯大黎加 古巴 烏拉圭
委內瑞拉 瓜地馬拉
薩爾瓦多 多米尼加 英國 波蘭 義大利 瑞士
法國 紐西蘭 瑞典 荷蘭 澳大利亞
索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擄獲一架P-51C)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斯里蘭卡
以色列 前蘇聯




總體評價

由於P-51在盟軍最高防禦力代表的P-47與盟軍最高綜合機動性代表的噴火式之間取得了向來難以兩全的最佳折衷,而又能以遠低於前兩者的生產與後勤成本供應前線,同時還具備盟軍中最高水平的高速巡航性能與高速操控性,在盟軍迫切需要高空高速護航機種以圖反攻的重大時間點上在眾多競爭者之中率先達成此等均衡性,因此拔得頭籌成為後期歐陸空戰中的主角並獲得"最優秀戰鬥機"之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