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薤

野薤

野薤,別名野白頭,薤白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木,鱗莖可供藥用。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鱗莖叢生於一短的根莖上,卵狀披針形,長4~5厘米,鱗被膜質,白色。葉叢生鱗莖上,線形,長20~45厘米,寬約2毫米,內面扁平,外面隆起,呈半圓柱上,蒼綠色,質柔軟。花紫紅色,頂生傘形花序,外有薄膜質苞片2~3片,花被6片,雄蕊6枚,子房上位,3室。蒴果,具3棱。種子黑色。

生長環境

多生於山坡或田園邊草地中。

分布範圍

產我國北部及中部各省。

主要價值

藥用部分:鱗莖供藥用,5月採收。

用途:性味苦、辛,溫。能溫中通陽,下氣散結,並有祛痰作用,可作理氣藥,適用於慢性胃炎,凡胸悶脹痛,欲吐不吐,喘息咳嗽,冷瀉、久痢均可服用;外用塗火傷及金瘡,治各種瘡癤,鱗莖搗爛外敷。用量:1.5~3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