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現場

重要的是現場

《重要的是現場》,作者是邱志傑,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行為藝術驚世駭俗,歷來在中國公眾中眾說紛紜,充滿膚淺的誤讀和隨意的曲解。而“後感性”是中國藝術中最激進的新思潮,它對中國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表演藝術都有深遠的影響。新媒體藝術則是當代藝術激動人心的重要走向,也是人們所好奇的。作為這兩種藝術現象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本書作者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現場精神”,並在書中用“現場藝術”這一新概念來統攝之。它為人們理解當代藝術形態和現象提供了新的立足點。

編輯推薦

這本文集裡的文章有兩大組:一組是對於觀念藝術的批判和後感性思潮的原始文本;另一組則是與新媒體藝術有關的內容。這兩項事業均傾注了作者極大的心血,但它表面上看起來卻迥然不同。作為這兩種藝術現象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本書作者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現場精神”,並在書中用“現場藝術”這一新概念來統攝之。它為人們理解當代藝術形態和現象提供了新的立足點。

作者簡介

邱志傑,福建漳州人,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北京二萬五千里文化傳播中心藝術總監,同時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作為擁有國際知名度的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的創作領域貫穿繪畫、攝影、裝置、錄像和行為等各種媒體,其課題觸及時空、靈肉、生死、權力等多種問題,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藝術節被廣泛展出和收藏。他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界影響廣泛的理論寫作者和展覽策劃人。

目錄

序言:重要的是現場

後感性的緣起和任務

觀念:藝術的誤區

後感性

異形與妄想——展覽作品評論

後展覽時代的預感

狂歡:後感性作為一種方法

目擊狂歡

重要的不是肉

文化因為憎恨惡臭而發出惡臭——答《重要的是什麼?》

關於“行為藝術”——答《東方藝術》雜誌記者問

報應:不能當真,更不可能是幻覺

報應:關於命運的知識

一個人的生活及其錄像

若干種附體:影像作證

中國風景:用照相機畫山水?

中國發音

什麼是聲音藝術?

數位化時代的藝術

數字考古

非線性敘事的敘事

非線性的補白

哄堂大笑——《新潮新聞》的現場精神

《新潮新聞》的現場及幕後

新媒體藝術的文化邏輯

錄像藝術的興起和發展:1990-1996

新媒體藝術的成熟和走向:1997-2001

圖版目錄

書摘

書摘

如果說第一次“後感性”展覽中我們的主要假想敵是“觀念藝術”這個概念:我們反感於流行的觀念藝術中那種語義先行的工作方法,那種炫耀智力和知識量的做法已經使之淪為一種點子藝術,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觀念藝術”這個辭彙本身引起的。它把注意力不可避免地引向了觀念的內容而不是藝術品的現場感受。所以我們要反對的不是不好的觀念藝術,而是反對觀念藝術本身,以及反對它所被習慣性地賦予的那些外表形式:枯燥崇拜、極簡崇拜、微小崇拜、深刻崇拜、幽默崇拜,諸如此類。那么在這次的“後感性狂歡”這件事情裡面,我們所要反對的是“展覽”這個概念本身。

只能說到這件事情,因為我甚至不願意它被看成一個展覽,也不願意它被看成一場演出。

大家在一起策劃這件事情時,原是想11月在上海雙年展期間在上海或北京做。我們並不想在已經很多的外圍展中再去增加一個展覽,而是想做件事來表示這么一種可能:儘管一些外圍展努力地把自己標示為體制外的、地下的、激進的、另類的藝術,以區別於上海美術館內的正統的主流的上海雙年展,但在我們看來,只要採用了展覽這種形式那就還只是體制內的工作,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我們準備在上海做的事比現在大家看到的“狂歡”可能更怪誕,後來,為了更怪誕,為了和“展覽”的傳統更沒關係,我們決定什麼都不做。

展覽,就是攤開來給別人看。兩個考生來投考美院,他們在美院門口把畫夾打開,在馬路牙子上攤開幾張素描切磋一回,這也是展覽;我們在自家的院子裡把手卷和扇面一個個地打開來曬太陽,再一一卷好合上放回箱子裡,這也是展覽。不,大家說,這都不能算是“正式的”展覽。正式的展覽是在一間儘可能寬敞一點的屋子,以便有儘可能多的人來看。作品被以各種方式分類,被署名甚至標價。有一本圖錄,那上面有藝術家的簡歷,還常常有一兩篇文章。在大眾傳媒興起後,後來還應該有一些報導和評論。如果是個展,也應該有某種分類:按年代或媒體或主題——XX系列,XXX系列等,這才是大家熟悉的展覽形式。這種形式的歷史比藝術的歷史要短得多,從19世紀巴黎的沙龍(也就是客廳吧)算起也就200年,在這之前藝術用更多的方式生效。在教堂的玻璃窗里,在勞動時的歌舞中,在深山裡的一座懸崖上,在收到的一封信札里,我們到處遭遇到藝術。

嘉慶年間大書法家梁讞在壽州壽舂書院講學時遇見青年鄧石如,驚為天才,又惜其無緣親睹法書名跡,未諳古法,梁老師就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