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大地震

里斯本大地震

1775歐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里斯本大地震Great Lisbon Earthquake of 1775歐洲歷史上最

大的一次地震。1755年11 月1日發生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城附

里斯本大地震里斯本大地震

近的大西洋海域。里斯本城破壞極其嚴重,損失慘重。死者估計

為6~7萬人。這次地震引起海嘯,葡萄牙海岸最大潮高估計有

15米左右。法國英國荷蘭的港口受損失,遠至中美洲海岸

也能觀測到海嘯的影響。從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經直布羅陀海

峽至地中海土耳其、伊朗,是亞歐地震帶的西段。1755年裡

斯本大地震正是位於這條帶上,屬於板塊邊界大地震。震級估計在8級以上。1969年2月28日,這個海域又發生一次7.8級大地震,距里斯本城較遠,影響不大。

後果

倖存者對里斯本地震的效應有以下描述:首先城市強烈震顫,高高的房頂“像麥浪在微風中波動”。接著是較強的晃動,許多大建築物的門面瀑布似的落到街道上,留下荒蕪的碎石成為被墜落瓦礫擊死者的墳墓。
“在一些地方躺著車輛,其主人、馬和騎士幾乎全被壓死;這裡是母親抱著嬰兒,那裡是盛裝的婦女、紳士和工人;有些人的背或腿壓斷,另一些人被大石頭壓住胸部;有的幾乎完全埋在廢墟里。”水幾次沖向塔固斯河並急衝進城,淹死毫無準備的百姓,淹沒了城市的低洼部分。隨後教堂和私人住宅起火,許多起分散的火災逐漸匯成一個特大火災,肆虐3天,摧毀了里斯本的財富。這個富足的都市,基督教藝術和文明之地的破壞,觸動了世紀的信念和樂觀的心態。許多有影響的作家提出這種災難在自然界的位置問題。伏爾泰在其小說《公正》一書中寫下了他觀察里斯本地震後感慨的評論:“如果世界上這個最好的城市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城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哲學家盧梭試圖尋找怎樣對付地震最有利。他構想,如果人們回歸自然,生活在空曠的地方,地震就不會傷害他們了。里斯本地震是最早的現代“地震學之父”之一的英國工程師米歇爾(John Michell)(1724~1793年)靈感的主要源泉。在1760年,雖然他對地震成因還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但那時他寫的有關地震的研究報告中已試圖用牛頓的力學原理討論地震動。他相信“地震是地表以下幾英里岩體移動引起的波動”。他還把地震波分為兩類:迅速的震顫和接著而來的地面波狀起伏。

地震經過

地震發生生11月1日諸聖日的早上,現代的研究指出該次地震約持續

了三分半鐘至六分鐘,令市中心出現了一條約5米(16英呎)闊的巨

里斯本大地震里斯本大地震

大裂縫。人們紛紛逃至如碼頭等的空礦地方,此時岸邊的海水慢慢退

去,水位低得露出海床上已沉沒的船隻和貨物,約四十分鐘後,一場

海嘯席捲里斯本,摧毀了碼頭和市中心,海浪甚至衝到特茹河。而未

受海嘯影響的地區也難逃火災的一劫,大火足足燃燒了五天才被撲滅。

不過這場大災難破壞的不只是里斯本,在葡萄牙的南部,特別是在阿爾加威,災難的破壞也是前所未見的。里斯本大地震的震中整場地震和海嘯在里斯本奪去了9萬條生命(當時里斯本人口約27萬),85%的建築物被毀,當中包括一些著名景點、教堂、圖書館和很多16世紀葡萄牙的特色建築物,如剛建成的鳳凰歌劇院(PhoenixOpera)、利庇喇宮(PaçodaRibeira)、里斯本大教堂(SédeLisboa)和嘉模修院(ConventodoCarmo)等,而即使在地震中沒有即時倒塌的建築物最終也捱不過火災而被摧毀。另外火災也燒毀了很多珍貴的資料,包括著名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的詳細航海記錄。現在嘉模修院的遺址仍被保留在里斯本內,以讓世人認識這場歷史大災難。現代很多人認為動物能夠預測地震,在地震之前就會逃到高處,里斯本大地震前就有人記錄了這個現象,這也是歐洲首個對此現象的記錄。

地震後的情況

當時的皇室人員幸運地逃過一劫,國王約瑟一世和及其大臣在早上彌撒後

里斯本大地震里斯本大地震
就暫時離開了里斯本。約瑟一世在地震後不敢住在石牆之下,他的大臣則在市郊的阿諸打山(HillsofAjuda)上搭建了大型的帳篷供他居住。首相斯巴迪恩·馬盧(SebastiãodeMelo)也在地震中倖存,且立即提出重建計畫,他派人到城內滅火和移走屍體以防止疫症爆發,他把屍體放進船隻之中並於特茹河口進行海葬,而這種方法並不符合當時教會的習慣。另外,為了維持城內的秩序和防止有人趁火打劫,他也在城市附近的高處設定了很多絞刑架以作警示,但也有至少34人因此而被吊死。而軍隊也禁止人們離開市郊的範圍,並挑選強健的人協助清理瓦礫。國王和首相也聘請了很多建築物和工程師進行重建,更藉此機會重新規劃城市,他們興建了新的市中心、大量的廣場和擴闊道路,不足一年時間,里斯本已漸恢復規模。

地震學的誕生

首相馬盧除了進行重建外,還對各個堂區因地震而影響的情況進行了諮詢,問題包括:

地震持續了多久?
地震後出現了多少次餘震?
地震如何產生破壞?
動物的表現有否不正常?
水井內有什麼現象發生?
當時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現在還存放於葡萄牙國家檔案館。通過這些數據,現代科學家就能對這次地震進行重組。假如當時馬盧沒有進行諮詢,人們就不能了解這次地震的經過。因為馬盧是第一個對地震的經過和結果進行客觀科學描述的人,他也被認為是現代地震學的先驅。

而這次地震的成因,現代的很多科學家還在爭議之中,但經過與其他涉及隱沒帶和矩震級高於9的地震比對後,專家也認為里斯本大地震是和大西洋的隱沒帶有關的。

對哲學的影響

這次地震令里斯本這個天主教國家的首都幾乎毀於一旦,也摧毀了城內很多重要的教堂,整個18世紀,神學家和哲學家還未能解釋這是否激怒神的結果。而地震也影響了很多歐洲啟蒙運動哲學家和思想家如盧梭和康德,而康德更發表了三篇文章試圖解釋地震的成因。

參看

地震列表
里斯本

參考書籍

瓦爾特·本雅明。"TheLisbonEarthquake.",出自《SelectedWritings》:vol.2。BelknapPress,1999年。ISBN0-674-94586-7。

外部連線

里斯本大地震文字敘述(英文)
里斯本大地震的破壞(英文)
里斯本大地震的圖片(英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