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纂要探源

醫林纂要探源

《醫林纂要探源》,綜合性醫書。十卷。清·汪紱輯於1758年。作者集諸家醫書分類編輯而成。卷一醫源,共47條,闡述陰陽五行、臟腑部位功能、脈象;卷二-三分析藥性180餘味;卷四-十選輯方劑630餘首,以張仲景、李東垣方居多。全書資料比較豐富,條理清晰。然終屬述而不作,無多創見。現存五種清刻本。

綜合性醫書。十卷。清·汪紱輯於1758年。作者集諸家醫書分類編輯而成。卷一醫源,共47條,闡述陰陽五行、臟腑部位功能、脈象;卷二-三分析藥性180餘味;卷四-十選輯方劑630餘首,以張仲景、李東垣方居多。全書資料比較豐富,條理清晰。然終屬述而不作,無多創見。現存五種清刻本。
汪紱,初名恆,字燦人,小字重生,號雙池,安徽婺源人。時為東南名儒,學識淵博。生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汪紱為明代戶部尚書汪應蛟四世孫,後家道漸貧,其父汪士極出遊不歸,母江氏賢惠且博通經史,授以四書五經,八歲即成誦。母卒後,漂泊於江幾贛、閩等地,以畫瓷、舌耕度日。後授學於浦城,課餘旁覽百家之作,於六經、星曆、地誌、律呂、陣法、陰陽、醫卜、術數等,無不精心研究,勉力著述,著有《易經讓義》、《詩經拴義》、《四書診義》等27種200餘卷。汪紱不僅在經學、曆法、地誌、音樂等諸多方面有所成就,在醫學上也有造詣。其設教於休寧蘭渡時,因感醫書汗牛充棟,病其說支離且紛,乃博採《靈素》之旨及各家之說,取其精華,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輯成《醫林纂要探源》和《藥性》兩書。《探源》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兩次刊行.《安徽文獻書目》稱:“汪紱之作,對祖國醫學有其貢獻。”
《醫林纂要探源》10卷,其中“諸傷部”收集了許多內服經方驗方,每方之後均有方解。如乾薑膠艾湯用於治療內傷五臟、吐血積血及金創致內絕者,方解雲:“跌傷斗傷則氣血皆傷,陰陽交亂.君芍藥所以斂其氣而萃其血也,艾葉、乾薑以復其陽(性皆守於下而不散),生地、當歸以滋其陰(生地以生血,止妄血,當歸使血各歸其經),川芎以行其氣,阿膠以澄其癖,甘草以和之,陰陽理而氣血可復.”又如對高祖太傅清簡公為天津巡撫軍門所制的軍門,方解道:“凡受傷者,有形之血傷為多,故君當歸(且使血各歸經,不致涌吐);血傷則癖,疲則生熱,故臣以大黃(使痕熱下行);傷其枝必傷其本,故韭菜子以復元陽(且續其生氣);生熟蒲黃、桃仁、紅花、茹蕙,皆所以理血;陳皮、厚朴、權殼,皆所以理氣;甘草以和中,氣調而血始不亂。”方解言簡意賅,後人使用胸有成竹。書中錄醫案一則:“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犯死罪,訊拷,肺皆損傷,至於嘔血。人傳一方,只用白及為末,米飯日服,效如神。後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及填補,色猶不變也。”白及治療跌打損骨節、傷腑臟、積疲血確有良效,因白及具有斂正氣、散痕血之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