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寄生蟲學

醫學寄生蟲學

醫學寄生蟲學(Medical Parasitology),又稱人體寄生蟲學(Human Parasitology),是一門研究人體寄生蟲型態、生活史,了解人體和寄生蟲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達到預防與治療的科學。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基礎課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寄生蟲學

醫學寄生蟲學(MedicalParasitology)屬病原生物學,是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的基礎課之一。它是研究人體寄生蟲病病原(寄生蟲)的生物學生態學致病機制實驗診斷流行規律防治的科學。主要研究與醫學有關的寄生蟲形態結構、生活史、生態規律、寄生蟲與人體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係,並從病原學和病原種群動力學角度,揭示寄生蟲病的發病機制及流行規律,以達到控制與預防寄生蟲病目的。從寄生蟲進入人體或動物,建立寄生關係,發展為寄生蟲病的流行,以及從寄生蟲病流行的壓縮、控制到終止流行和長期鞏固,都是寄生蟲學必須用理論和從理論到實際加以闡明的領域。

歷史發展

中國近代醫學寄生蟲學大約起始於1870年,首先是由一些供職中國海關的外國醫生,藉助他們的特權在中國一些城市、農村開始了寄生蟲病流行情況的調查。中國的寄生蟲學工作者是在1921年後才開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到1934年中國動物學會成立之時,在寄生蟲學及寄生蟲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國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始調查並整理華南地區蠕蟲區系,對並殖吸蟲異形吸蟲等進行了形態學和實驗生態學研究,發現了廣州管圓線蟲、怡樂村並殖吸蟲等並殖吸蟲新種,為我國吸蟲區系分類奠定了基礎。50年代初,首次證實廣東血吸蟲病流行的存在,以後對其流行因素,尤其是釘螺的生態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綜合性防治措施,並與廣大血防人員一道連續奮戰20餘年,使廣東省成為我國第一批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並能鞏固下來的省份。摸清了恙蟎生態學和恙蟲病流行規律,對恙蟲病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必須深入持久地開展。了解、掌握和更新寄生蟲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則是寄生蟲學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應當肩負的重要任務。

原蟲方面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對危害人類健康較大的原蟲性疾病,如瘧疾黑熱病阿米巴病等做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1、瘧原蟲:瘧原蟲所引起的瘧疾是危害中國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在中國長江以南流行尤為嚴重。本世紀30年代許多學者對各地區人群進行了廣泛調查,對發病季節及瘧疾的種類進行了分析。這些調查結果顯示了三種瘧原蟲在全國的分布輪廓。

1935年胡梅基報告了上海高橋地區瘧疾的季節分布與中華按蚊密度間的關係。此外,馮蘭洲等還對瘧疾的傳播媒介的確定、對一些按蚊在瘧疾傳播中的作用等問題作了一系列調查研究。1936年姚永政等證實盛行於我國西南各省山嶺區域的所謂“瘴氣”實際上就是惡性瘧疾。1941年姚永政與吳征鑒在昆明首次證實卵形瘧原蟲在我國的存在。

在舊中國,儘管一些專家學者進行過一些“點”的調查研究,在雲南省曾設立了瘧疾防治所,進行小範圍的防治工作,但全面的抗瘧工作在當時無法開展,據估計每年瘧疾患者至少3000萬以上,病死率約為15%。

2、黑熱病:黑熱病也是中國重要的原蟲病之一,流行於長江以北,主要在黃河流域。1904年Marchand與Ledingham報告的由青島回國的德國籍患者為在我國發現的第一例患者,隨後許多學者相繼在許多地方發現了黑熱病患者,從而初步肯定了當時中國18省有黑熱病流行。關於黑熱病的傳播問題,中國學者等根據一系列調查研究,證明中華白蛉為中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3、溶組織內阿米巴:由溶組織內阿米巴所引起的阿米巴病也引起當時許多學者的注意,並在全國各地先後開展了調查。1943年盧婉卿及馮蘭洲以實驗方法證明蠅在傳播阿米巴病中的重要作用。在這一時期除最常見的阿米巴痢疾外,還報導了有關阿米巴肝膿腫、肺膿腫以及皮膚、生殖器與泌尿器阿米巴病的許多病例。張孝騫等用乙狀結腸鏡診斷阿米巴痢疾。認為方法簡便可靠。鍾惠瀾等用碘油空氣造影診斷阿米巴肝膿腫可顯示膿腫形狀與位置。劉效良及吳執中用中藥鴉膽子治療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均獲滿意效果。

蠕蟲方面的研究

1、日本血吸蟲:1905年Logan在湖南常德縣的一例下痢患者的糞便中檢出了日本血吸蟲卵。差不多同時,一位英國醫師在解剖一例福建籍華僑的屍體時,在其腸系膜血管中發現了日本血吸蟲雌、雄成蟲,從而用現代醫學手段科學地證實我國有日本血吸蟲病的流行。

早在20年代對日本血吸蟲在中國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全國的注意,因此在不少地方,如湖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雲南廣東等部分流行區開展了小規模調查,至1949年,血吸蟲在中國地區分布的輪廓已被初步確定。1949年以前,對中國日本血吸蟲中間宿主,已證實並確定其種名者有6種,分別屬於3個螺屬。此外,陳方之、甘懷傑、姚永政、李賦京等對釘螺的地理分布、感染率、感染強度以及生態習性進行了觀察,並開展了滅螺試驗。

2、肺吸蟲:1880年,曼松在廈門於一福州籍病人痰中查見並殖吸蟲卵,但直到1930年應元岳在浙江紹興蘭亭發現兩例並殖吸蟲病人,才最終確定肺吸蟲病也存在於中國。此後草藥中國學者對該病的流行病學、病源學及地理分布等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並發現了新種。1934年,吳光、屈蔭傑等在浙江紹興的蟹體內發現並殖吸蟲囊蚴;1942年Asada證實在東北地區的三種喇蛄有並殖吸蟲囊蚴感染,從而確定了石蟹與喇蛄為我國肺吸蟲病的傳播媒介,浙江和東北為我國肺吸蟲病的流行區。與此同時,陳心陶在廣州怡樂村發現一新種,命名為怡樂村並殖吸蟲。1940年唐仲璋在福建發現兩種並殖吸蟲,一種定名為林氏並殖吸蟲,另一為感染齧齒動物之並殖吸蟲,並分別在螺及蟹的體內發現了相應的幼蟲。

3、絲蟲:近代醫學文獻中有關中國絲蟲病的記載始於1871年,在海關和教會醫院工作的外國醫生,先後記述了中國絲蟲病的發現與感染情況。1878年Manson在廈門首次證實蚊子為班氏絲蟲的中間宿主及傳播媒介。

1926年以後中國學者也進行了絲蟲病流行病學調查。馮蘭洲於1931年在廈門除發現班氏絲蟲外,又查到了馬來絲蟲,從而證明我國存在著兩種絲蟲,並於1933年對這兩種絲蟲的鑑別要點作了描述,確定中華按蚊是當地馬來絲蟲的主要傳播媒介,並對馬來絲蟲的幼蟲在中華按蚊體內的發育情況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但在當時條件下,調查工作多局限於交通方便的城市及其近郊,因此到解放前夕,中國對絲蟲病的了解很少。至於防治工作則無人過問。

4、鉤蟲:鉤蟲病在中國的分布雖為廣泛,據當時報導,中國學者在遼東省7市、北京、山東濟南、河南焦作煤礦區、南京、南通、上海、浙江蕭山、湖北、四川、福建閩南、江西萍鄉煤礦區、湖南、海南島、廣西賓陽、雲南昆明等地的調查中均發現有鉤蟲病患者,可見鉤蟲病在中國分布甚為廣泛。

5、其它蠕蟲:許多學者,先後在全國許多地方,通過對不同人群、患者的糞便檢查或屍體解剖,進行了腸道蠕蟲病的調查,證實還存在其它腸道蛹蟲,如:華枝睪吸蟲當時已自南到北、由東到西做了較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並對廣州一帶華技睪吸蟲感染率高的因素作了調查分析,並就其引起的合併症,如膽囊炎、阻塞性黃疸、肝硬化及與肝癌的關係均作了觀察報導。關於布氏薑片吸蟲的分布,當時已知達10省之多,唯各地分布明顯不均,呈散髮狀。當時我國學者指出人體囊尾蚴病在我國並非罕見,而且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由於囊尾蚴可在腦內寄生,因而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百分率很高,所以對豬肉絛蟲在我國的嚴重性不應忽視。關於蛔蟲引起的各種合併症,如膽道蛔蟲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也有許多報導。

醫學節肢動物方面的研究

醫學節肢動物方面的研究以蚊子、白蛉、蠅類及跳蚤等為主要調查對象,其中蚊子的調查做得比較多,包括地域分布及各種類的調查,按蚊種類檢索表的編制,生活史與生態研究以及與瘧疾和絲蟲病的關係等。在解放前已知的按蚊有41種、庫蟻33種、伊蚊40種,並初步確定可能作為瘧疾傳播媒介者,根據實驗與流行病學觀點看計有12種按蚊,其中重要的有4種。傳播絲蟲病的蚊種,根據實驗結果計有10種,其中主要的有致乏庫蚊,尖音庫蚊與中華按蚊三種,並早在1940年根據南京地區的材料對中華按蚊的三個種型提出了初步分析。對白蛉的調查研究也進行了不少,到解放前夕已知我國有白蛉17種之多,其中10種系新種。1940年姚永政與吳征鑒總結了我國白蛉的地域分布,編制了白蛉種別檢索表,而且初步證明中華白蛉可以作為黑熱病的傳播媒介。對於蠅類的研究也作了一些工作。對跳蚤的調查早在清末鼠疫盛行期間業已開始,故積累了不少資料,到了1936年及1938年總結了全國蚤類共75種,到1940年達到96種之多。1949年前蟎類研究基本上是個空白。

寄生蟲學的教學和研究

在全國的醫學院校中雖都開設寄生蟲學課程,但在最初多設在病理或微生物課程中講授,唯條件較好的院校,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在成立時就設立了獨立的寄生蟲學研究室。1929年國民政府成立醫學教育委員會,1935年公布了大學醫學院及醫科暫行課目表,規定學制6年,寄生蟲學課程總時數為96學時。當時沒有醫學寄生蟲學專門教材,多數情況下教師講,學生記筆記,有時發點油印講義,參考書多為外文原版書。

國第一所寄生蟲研究機構是1928年8月由洪式閭在杭州創辦的“杭州熱帶病研究所”。1932年國民政府在衛生署下設“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其中設有寄生蟲學系。實驗處開展了對瘧疾、血吸蟲病、黑熱病等寄生蟲病的調查與防治,並成立各級相應機構,如:黑熱病防治處,雲南省瘧疾研究所、江西衛生實驗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