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火靠鯽魚

酥火靠鯽魚

酥火靠鯽魚是揚州(淮揚菜)的一道歷史文化名饌,它以骨酥肉爛,嚼之無渣,味美香鮮的顯著特色深受中外嘉賓的讚美,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的青睞。

歷史

酥火靠鯽魚是揚州(淮揚菜)的一道歷史文化名饌,它以骨酥肉爛,嚼之無渣,味美香鮮的顯著特色深受中外嘉賓的讚美,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的青睞。

《隨園食單》、《調鼎集》是清中葉兩部有名的飲食名著,都對酥(火靠)鯽魚作了一番著述,清人之所以力捧這道菜,除了受前人著作的影響和作者的喜好外,大概同民間傳說和乾隆皇帝也有一定的關聯。

乾隆有一次下江南,途中他聽貼身的老太監談閒,從江南名食談到了揚州鯽魚,說得眉飛色舞,天花亂墜,乾隆則聽得興致勃勃:“既然揚州鯽魚這么好,朕倒要嘗嘗!”金口一開,聖旨也隨即傳往揚州的兩淮鹽運司,跪接聖旨的自然是乾隆放在揚州的寵臣、巡鹽御史高恆,說皇上想吃“銀絲玉膾”、“金鑲瑪瑙”這兩道菜。“銀絲玉膾”就是綠豆芽中間穿空,釀上鯽魚茸,“金鑲瑪瑙”則是鴨蛋油煎活鯽魚腦子。御史高恆傻眼了,連忙傳喚官廚汪氏兄弟和揚州名廚一起商議。這兩道菜大廚們也是頭一回聽說,“銀絲玉膾”雖然費事,還是可以做的。“金鑲瑪瑙”中的活鯽魚腦子怎么取呀?他們到底是揚州的食壇好佬,弄來了幾十條活的大鯽魚,先擺在清水缸里清洗,再把活魚浸入豆油缸里。魚在油中要喘氣,總要把頭昂到油麵上來,時間一長,會吐出黏涎白沫,沒有聽說過吧,這就是俗話說的“活腦子”。

當皇上看到的是滿滿一桌不同做法的鯽魚盛筵,荷包的、白漬的、蔥燜的、水氽的、油炸的……桌子的中央有兩盤菜顯得很特別,沒有一點魚的影子,看著看著,皇上也“走神”了,一時不知從何下箸?當皇上嘗到“酥(火靠)鯽魚”時,略微頓了頓:這揚州的廚子真的了不得,這魚做得骨酥肉香,到嘴就到肚,更得體的是讓朕能夠寬心進膳,既不用擔心被魚刺卡了,也不用怕被魚骨頭劃了,宮內的御膳房也未別想得這么周到。一時興起,便賞了每個廚子宮花一朵。

烹製方法

酥(火靠)鯽魚,是一道功夫菜,花的時間比較多。一是油炸,需要把握火候的功夫,火大了,時間長了,魚肉會煳了,食之味苦、有毒;火小了,時間不到位,則骨刺不酥,食之敗興。二是煮魚的時間,起碼用得上2—3個小時。做這道菜,一般選用巴掌大的鯽殼子(小鯽魚),而不用鯽瓜子(大鯽魚),這樣才能保證骨肉皆可食用,嚼到嘴頭沒有擋絆。上乘的酥(火靠)鯽魚,最好選用“菜花魚”。初春時節,青菜花兒剛剛打朵,這個時候的魚兒經過一個冬天的修身養息,紛紛外出活動,成群游弋,食慾也旺。加上臨近產卵期,體內積蓄了大量的脂肪和營養,肥碩而鮮美,具有開胃、健脾、養神之效。

這道菜以鎮江香醋為主要調料,採用(火靠)的方法烹製成菜,其最大特點是兩次合理用鎮江香醋,不僅讓濃郁的香氣滲入到魚骨中,還讓魚骨酥鬆、魚肉酥爛,滋潤爽口,酸甜味美,回味鹹鮮。

“酥鯽魚”熱吃冷食均可,其製法及操作要領如下:

原料:鯽魚10條(重約800克) 鎮江香醋50克 白糖30克 醬油15克 精鹽15克 蔥段、薑片各20克 料酒10克 茴香3克 桂皮2克 花椒3克 精煉油1500克(約耗100克)

製法:

1.鯽魚宰殺治淨,在魚身兩面斜剞一字形花刀,逐條剞完後納盆,加入蔥段5克、薑片10克、料酒6克、精鹽10克、醬油4克醃漬約二十分鐘。

2.淨鍋上火,注入精煉油燒至六成熱,下入鯽魚炸至定形撈出,再改用三四成熱油溫復炸至酥,倒出瀝油。

3.鍋留底油,下入剩餘的薑片、蔥段及茴香、桂皮、花椒煸香,摻入適量清水,放入鯽魚,調入精鹽、料酒、醬油、白糖和40克香醋,大火燒開後轉中小火慢至滋汁濃稠時,再淋入剩餘的香醋,勾入少許尾油,起鍋裝盤即成。

製作“酥鯽魚”這道菜,應掌握以下五個方面的操作要領。

1.製作此菜以選用重約80克的鯽魚為宜。

2.鯽魚剞刀時,應深淺一致。若剞刀太淺,油炸時不易將其炸酥,制時香醋也不易滲透入魚肉內,從而影響魚肉、魚骨的酥香口感;但剞刀太深,鯽魚在油炸時又易散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