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聘廷

1906年聘廷加入中國同盟會後,書報社更成為宣傳革命的重要場所。 1906年,鄭聘廷在星洲書報社邀請有關人士開會,商討拒毒戒菸。 1944年,年過古稀的鄭聘廷,病逝於新加坡。

鄭聘廷(1872~1944年)字席珍,別號石津(珍)。惠安縣山腰下敦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在家鄉基督教會學校就學。光緒十五年遷居廈門。光緒十七年畢業於廈門鼓浪嶼神道學校。鏇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會任傳道和牧師。光緒二十三年,應聘南渡檳榔嶼,任聖公會傳道。翌年,轉任新加坡中華基督教會首任華人牧師。
1902年在新加坡創辦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閱覽室。1905年,將該閱覽室改辦為星洲閱書報社。南洋中國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陳楚楠張永福均成為該書報社社員。星洲閱書報社在聘廷主持下,以"開通民智,宣傳主道"為名,邀請反清革命志士到社進行反封建和推翻清政府的演講。1906年聘廷加入中國同盟會後,書報社更成為宣傳革命的重要場所。胡漢民、汪精衛等革命黨人都曾到社演講。孫中山到新加坡時,曾對該書報社大加讚揚。在星洲閱書報社的影響下,新馬及印尼等地華僑紛紛組織書報社,推動反清運動的發展。他不顧外國牧師的反對,介紹有名望的教徒加入同盟會,壯大同盟會的力量。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特頒給星洲閱書報社一份《旌義狀》:"星洲閱書報社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
1906年,中國駐新加坡領事孫士鼎,在新加坡試辦戒菸(鴉片)所,請鄭聘廷、謝已原等人到領事館協助勸導。戒菸所試辦一個月後,聘廷遂邀請當地華僑知名人士聚會,募款組織星洲振武善社戒菸所。正式成立時定名振武善社(1932年改名新加坡拒毒會)。對推動當地華僑戒吸鴉片起積極作用。
1911年,聘廷辭去牧師職務,從事橡膠種植業,任林義順的橡膠種植園經理,業餘仍為教會服務。同年,聘廷參與發起創辦新加坡中華女子學校。1920年,獨資設獎學金,以培養華人傳教人才。1921年,參予創辦星洲幼稚園(後加辦國小)。1923年,參與創辦俊源學校工作。並曾出任新加坡惠安公會第二屆名譽會長。
1944年,因病去世。
鄭聘廷十四歲入讀於驛坂禮拜堂附設的學校,後轉入教會國小,受洗入教後,十八歲入鼓浪嶼神道學校。1897年南渡任教職,傳教,設報館,組織書報社,宣傳革命,並加入同盟會。為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做出重要貢獻,獲孫中山頒給的“旌義狀”。是新加坡華人百年歷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1897年,鄭聘廷南渡檳城。檳城聖公會慕其名,聘他為傳道。兩個月後,新加坡長老宗教會聘他到新加坡主持擴展教會工作。
當時,新加坡教會會友人數甚少。鄭聘廷到任後,即著手引人歸主,會友人數逐漸增加。此後,他便竭力籌款建聖堂,不久,就在丹戎巴葛建起一座禮拜堂,他任新加坡中華基督教會牧師,是任該職的第一個中國人。
中國青年對鄭聘廷擬創設的青年會不甚了解,認為這和教會是同一回事,均屬異教,都不敢參加。鄭聘廷是華人牧師,專門負責傳耶穌教。他感到要在華人青年中傳教,用青年會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想出別的變通辦法。於是他心生一念,改“青年會”為“書報社”,附設於教堂。
鄭聘廷和同盟會會員陳楚楠素有往來,便求陳楚楠資助。陳追隨孫中山,宣傳革命,覺得鄭聘廷建立書報社的主意不錯,可以加以利用,就滿口應承,予以贊助。於是,星洲書報社便堂而皇之地宣告成立。陳楚楠、張永福、許蘇我等都入了社,成為會員。他們都是同盟會會員,熱心革命,為革命奔走呼號,經常到書報社演講,向民眾灌輸“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類的革命思想。他們的宣傳深得民心。書報社在僑眾中影響很大,極盛一時,社友人數激增。
後來,孫中山到新加坡,得知書報社宣傳革命一事,大加嘉許,指示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並從社員中物色人選吸收入同盟會。
鄭聘廷設書報社原是為了吸引華僑青年,宣傳耶教,沒想到竟為同盟會和革命黨提供了宣傳革命的場所。他更始料不到的是,他自己竟也接受了革命思想,並且加入了同盟會,還勸教會中許多有名望的信徒入會,成了革命黨人。新加坡同盟會的會員中有很多是教會的人,許多人是先入書報社而後入同盟會的。這跟鄭聘廷牧師的努力及他主辦的書報社的影響有關。
星洲書報社的成功,促使南洋各地的華僑紛紛仿效。單就星馬、印尼、緬甸成立的各種書報社就超過一百五十個;大部分都稱“書報社”,部分稱“讀報社”或“閱報社”,部分稱“智會”或“益賽會”。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給鄭聘廷組織的星洲書報社頒發“旌義狀”,嘉獎其在“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的突出貢獻。鄭聘廷,一個傳教士,在中國人民反對列強、反對滿清封建統治的革命鬥爭中,毅然站在人民一邊,因而成為華僑史上一重要人物。
1906年,鄭聘廷在星洲書報社邀請有關人士開會,商討拒毒戒菸。七十幾位與會者對鴉片誤國害民表現出極大的民族義憤,一致贊成在新加坡開設戒菸所,並當場募捐數千元。鄭聘廷即聯絡著名華僑十二人作為發起人,召集拒毒戒菸會。會上決定設立星洲振武善社戒菸所,並聘請義務醫師,徵集會員。同年陰曆六月初一日,正式成立拒毒戒菸組織。戒菸所免費為吸毒者提供一種戒菸藥草。這種植於馬來西亞,華人稱其為中興戒菸草的藥物戒菸效果甚佳。
戒菸所及各地的拒毒戒菸組織商請當地政府開展禁菸戒毒,聲勢浩大,遠震各埠。三十年代,中國國內有拒毒會的機構,各省也有相應之設。為了和國內一致,“振武善社”改稱“新加坡拒毒會”。鄭聘廷組織的振武善社,在新加坡華僑中的拒毒戒菸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鄭聘廷積勞成疾,身體日衰。後來嗓音受損,影響講道。1911年,他辭去傳教聖職,從事商業。
離開聖職後,鄭聘廷竭力提倡教育,興辦學校,特別是教會學校。1911年9月15日,他和好友商請孫中山共同發起創立中華女子學校。這便是後來擁有數千名學生的中華女子中國小校。1921年,他協助創立星洲幼稚園。第二年又添設國民班;1927年,又添設高小部。他為學校設定校車,專供學生乘坐。這是新加坡學校購置的第一部校車。1923年,新加坡嘉東開辦浚源學校,鄭聘廷也全力支持並予資助。
1926年,鄭聘廷獨資設立一項獎學金,旨在培養傳道專才,以繼其志。
1944年,年過古稀的鄭聘廷,病逝於新加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