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紀航

鄭紀航,男,出生於中山縣隆都龐頭鄉,後遷居石岐南門共和巷2號。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鄭紀航,中山縣隆都龐頭鄉人,祖父鄭靖臣,字希同,在清朝中過舉,後遷居石岐南門共和巷2號。父親鄭生同,母親李氏,石岐南園李屋人。弟鄭祖明是空軍機械師,解放初在香港參加“兩航”起義。丈夫黃鑄鈞。

人物經歷

鄭紀航,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功課優良,體育尤為突出。就讀於石岐仙逸國小,5年級時,年方10歲,已顯露出體育素質。當時仙逸國小對學生管教嚴格,不僅注重智育。德育,且對體育也很重視,禮聘廣州名流趙仕根到校擔任體育教師,訓練一批田徑運動優秀學生。1931年中山縣舉行運動會,仙逸國小校包攬了乙組,丙組田徑運動項目的第一、第二名。丙組的鄭紀航,一人獨取五項第一名。其成績:短跑50公尺為8點7秒,短跑loo公尺為15點7秒,跳高為1點18公尺,跳遠為3點6公尺,三級跳遠為8點l公尺。
1933年,鄭紀航以學業和體育雙優成績,被中山縣立女子師範學校優先錄取,升上國中班,由於鄭紀航在縣運會取得五項第一,女中的體育教師對她持別著意培養,嚴格訓練逐步提高她的運動水平,1933年秋季,中山縣舉辦全縣運動會,她在乙組又奪得田徑五項冠軍;短跑50公尺的成績為7點5秒;短跑100公尺的成績為15秒;跳遠的成績為3點80公尺;三級跳遠為8點40公尺;跳高為1點20公尺。
1935年秋,廣東省第14屆運動會,在廣州東較場舉行。中山縣預選200名運動員前往參加。鄭紀航在預選賽中,成績比以前更有所提高,50公尺短跑成績是7點2秒,100公尺短跑是14成2秒,跳遠是4點16公尺,三級跳遠是9點19公尺,跳高為1點23公尺。當時,在預選跳高決賽時,鄭紀航與沙邊村孫彩鳳爭奪第一名,兩人你追我趕,經過激烈爭奪,鄭紀航發揮潛質,終於越過1點28公尺的橫竿,奪得最後勝利。
在全省各縣眾多好手參加的縣聯賽中,中山縣女子乙組成績特別令人滿意,取得團體冠軍。鄭紀航分別以7點2秒,14點2秒,9點16公尺。奪取短跑50、100公尺及三級跳遠三面金牌;跳遠銀牌、跳商銅牌,和200公尺接力賽冠軍。鄭紀航的成績與省運會的女子甲組成績相接近,當時廣州的各大報紙,以大字標題報導中山縣的運動員鄭紀航的突破,記者紛紛採訪她,稱她是廣東的“一朵體育奇葩”。全國著名的《良友》雜誌(上海出版),亦派記者訪問,並拍攝了她的照片,在該刊刊登,洋細介紹了她的事跡。
與此同時,廣州幾間有名中學,如中山大學附中,執信女中等校,都提出優惠條件,吸收鄭紀航轉技就讀,但她經過考慮,謝絕各校邀請,還是返回中山女子師範就讀。
當時中山女子師範學校為獎勵學生向學,規定畢業班的第一名、第二兩名學生,可留校派在附小任教,鄭紀航是全班第二名,與第一名的李國影均留校任用。1940年石岐淪陷時,日寇竟將鄭紀航的所有陳設的獎品,全部搶走,其中有大小銀鼎,銀杯、盆牌,銀牌,銅牌及仙逸學校校長程度純特別贈送的小型純金飛機一架。當時她無限憤慨,即避居澳門,投靠偉夫七伯母,後再往香港。由道實伯母(是李今英之姐)介紹她到香港錦田收容準童學校教書。到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才乘難民船返回石岐。當時,她生活十分困難,有友人曾介紹她在淪陷的石岐當教師,但國讎家恨,使她憤然拒絕。不久,年僅20歲的少女,隻身逃出石岐,到鶴山縣找到同鄉相好鄭彼岸之侄女鄭德華,介紹在鶴山第一民眾教育館當幹事,再由以前的老師介紹在鶴山的中山縣政府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鄭紀航返回石岐,由八伯鄭道實介紹謁見中山縣長張惠長,即派在縣稅捐處當稅務員。解放後,在中山縣生產資料經理部、縣糖菸酒公司工作,1981年退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